肇慶:端硯與古村【轉載】

端硯產於唐代初期的端州(廣東肇慶),石料源自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特別是取自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的硯石更是上等佳品。端硯因「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而得名,用其研墨發墨迅速,墨汁細滑,書寫流暢而不損筆毫,且字跡顏色持久不變。上好的端硯,無論酷暑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此古人的"呵氣研墨"之說即指的是端硯。端硯自唐代問世以來,就大受各時期文人青睞。

端硯歷史悠久,坑口眾多,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綠端坑,宋坑等都是上等石材的集中地,但為了遏制過度開採,當地政府自2000年開始,下令對幾大名坑進行「封坑」,停止開採石材。讓自古就十分名貴的端硯身價日益飄升,現在銷售的端硯大都是以前開採的硯石,賣一塊就少一塊,加之端硯的雕刻工藝精湛,氣勢不凡,故端硯之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而端硯整個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要經過有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環節才能製成一方硯台。

採石,是製作端硯極其重要的一環,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端溪名坑硯石大多不抗震,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高,在開採硯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準石脈,就會浪費好硯材,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

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採出來的硯石須經篩選,將其分為特級、甲級、乙級等不同等級,因材加工。加工過程也要懂得看石,內行能夠把石看穿,預測到裡層的石品花紋,其中學問高深,絕非內行而不能為之。

設計,硯的設計遵循「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因型造勢」等原則,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得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彙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化腐朽為神奇、賦予硯台生命力的關鍵一步。

雕刻,雕刻是設計的具體呈現,也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硯要線條清晰,玲瓏浮凸,一目了然。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

配盒,端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硯盒起著防塵和保護硯石的作用,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硯盒之腳除了起裝飾作用外,更重要是從實用去考慮,使移動端硯或洗滌時方便。硯與盒必須吻合,同時要考慮到木盒的乾濕度,可能會整體收縮,硯盒本身要稍比硯石四周寬些,以便於硯石取出洗滌。總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硯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更加名貴。磨光,硯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紙反覆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人們在選擇端硯的時候,除了以水濕石察看石色,鑒賞石質和石品花紋外,還常用手按摸硯堂(所謂手感),看是否細膩,潤滑,這一切都與硯石的磨光有直接關係。

肇慶市博物館是肇慶城區內一所綜合性博物館,館內設有「硯都瑰寶」、「謝志峰藏古端硯」等關於端硯歷史和品種的展覽。

謝志峰陳列藏古端硯館內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康熙御書碑,這五塊碑是清代兩廣總督郭世隆把他父子們所得的康熙手跡摹勒石上的,刻上有雙龍的頂額,底下是雕龍的基座,每方碑刻上都有「御書」兩字。碑刻的內容有康熙的詩作和臨摹宋代書法家米芾及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詩帖。展廳內還展出了廣東省中國文物鑒藏家協會會長謝志峰先生捐贈給我市的歷代古端硯共116方,自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歷代古端硯,其中有劉墉、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陳濟棠、胡根天、啟功、齊白石、商承祚、容庚、賴少其等不少歷史名人使用過或題書鐫刻了銘文的硯,並且有6成以上是配有原裝的名貴木盒,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梁煥明大師的得意之作,曾有人出20萬買下,但是梁大師不買。

梁煥明大師為我們演示端硯的雕刻刀法,行雲流水。

走訪端硯老坑所在地,紫雲谷。

硯坑紫雲谷位於肇慶東南郊爛柯山,西江羚羊峽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硯坑擁有端硯開採、加工的悠久歷史,中國品質最好的端硯都出自於紫雲谷的老坑、坑子、麻子坑三大名坑。

塵封的端硯老坑。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點岩、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

坑仔岩,亦稱岩仔坑。它位於老坑以南半山這上,距老坑洞約二百餘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後,1978年底重新開坑採石,80.8米長90多米的坑道,連接原坑仔岩採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優質的坑仔岩硯石。坑仔岩硯石質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且滋潤,僅次於老坑。

麻子坑,位於老坑之南約四公里處,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腳之端溪水約600米。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於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於坑仔岩。

梅花坑,開坑採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開坑採石始於宋代,以多眼為主要特徵,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質好,下墨亦快的特點,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集鑒賞、實用、饋贈、收藏於一體。

宋坑因在宋代被發現而開坑採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採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後面的北嶺山一帶。宋坑硯石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徵之一,宋坑硯石質緻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餘則可製作墨海、淌池等硯台。

綠端,採石始於唐代。綠端硯石最早在北嶺山附近開採是事實,可能因硯石枯竭,人們就終止於此開採,轉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岩附近開採,再後綠端硯石與朝天岩硯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岩。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別具一格。目前綠端也是一種較為名貴的端溪硯石之一。

斧柯東,以出產端硯著稱於世的斧柯山,位於肇慶市羚羊峽東南,綿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氣派非凡。其東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鎮轄區,故有些人習慣稱這一帶產出的端石為沙浦石,還有羚羊峽以東(屬鼎湖區)的沙浦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斷斷續續開採過硯石,沙浦石現在稱之為新麻坑或斧柯東。石質不俗,細膩,堅硬緻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送禮佳品。

曾經的老硯工。

端硯原石。

雕刻作坊。

那天來到八卦村時正是正午時分,烈日下,貓兒狗兒都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好久才慢騰騰的翻下身體,而村前的水塘,有隻狗已不堪烈日的折磨,跳進水裡游泳降暑....

剛見到她時,她正在村裡的曬穀場里不停的來回翻耙稻穀,我走上前去和她寒暄:「今年您家的稻穀看來長得不錯,粒粒飽滿,看你一直沒停過,這一天得翻幾次呀?」「翻得越勤快,就能幹得越快...其他人家的都已經收藏起來了,我家收割的遲,我現在又住市區,這次是趕回來幫忙的...」

老太太86高齡了,手腳麻利,耳不聾,思維敏捷,一邊低頭摘花生,一邊跟我叨家常,卻始終提醒我不要拍到她的正臉。

附近有一好攝之徒不放過任何一個拍攝角度,旁邊有幾個村婦樂呵呵的在一旁圍觀。

這幾天是花生收穫的季節,村裡的籃球場一下子就成了最好的晾曬場地,沒有先進的工業化設備,太陽暴晒就成了最好利用的乾燥方式。

83歲的老伯在樹底下乘涼,面對鏡頭一點也沒有那種靦腆的感覺,樂呵呵的,而且鏡頭感十足,「隨便拍,沒事」。老伯說這樣的自泡藥酒,「十全大補」,每天他都要喝完一瓶。

籮筐在農村裡是必須的農具,為了避免混攪、遺失,村民們都會把家族記號標記在籮筐上。

村口小店裡,擺放著一些陳年的器皿,一條剛生過狗仔的母狗在風扇下來回踱步,或許酷熱,它似乎已經忘記了煩躁。

櫃檯上陳列的碗碗碟碟、瓶瓶罐罐,據老闆說這些都是村裡的舊物,收集起來,一方面是為了讓遊客欣賞下那曾經的工藝,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它們另覓主人。

「博仁書院」,仁厚的儒家文化對黎槎古村先民影響甚深,他們以孔子的思想教育後人安居樂業和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書院的命名上也充分顯現出儒家精神。

曾經書聲琅琅的「博仁書院」現在已經改變為文化展示區,屋角一幅大海報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電影「大三元」的影視基地。

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狀,布局精巧,暗藏洛書河圖的玄機,以中國古代儒家論述萬物變化的重要經典——《周易》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即「-」和「--」的符號形狀把房屋建在一座鳳凰形的名叫鳳崗的小山崗上。這些房屋依山而建,環水而設,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卦形排列,呈圓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機重重,風格獨特。整個古村呈大圍屋形狀,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狀似八卦圓形,周邊是圓形的護村池塘與環村大道,僅有南北兩個出口與外界陸路相通,又具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

只因其特色所在,這裡先後獲得「廣東省首批古村落」、「廣東省十大最美村落」等殊榮。

或許去的時候不是節假日,石碑旁晾曬著村民們剛收割不久的花生。

「無論你信步走入的是哪一條巷道,無論你隨處踏足的是哪一塊石頭,你都會在無意中翻動一頁歷史,觸動一個朝代」,剛進入八卦村,村前的路牌上敘述著這裡的故事。

走進八卦村,一位快90的老婦獨自在一棵老榕樹下賣些小物品,葵扇的做工一般,是從外面批發來的,在這裡售價一把3.5元,我沒有買,我直接給了她2元零鈔。

再沿著村道往裡走沒多久,一個老奶奶正在路邊樹蔭下編草繩,每編10米,可以賺2毛,每天可以編10根左右,她90幾了,已經沒法下地幹活,稻草是村裡人給的,也不用買,每個月可以賺上六、七十元。我花了5快錢買了她幾根稻草...

牆角下是老婦用於丈量、乾燥稻草繩的地方。

八卦村裡似乎已沒有人居住,除了前面遇見的兩老婦外,就幾乎看不見一個人影,連路過的行人都沒有,難道這裡已經無法再住人?

在兩幢牆間的狹縫裡,突然看見有兩個老人在那納涼,好奇心讓我走上前去問個究竟。原來村裡人基本都搬出去了,不是因為這裡破爛,而是因為這裡的生活環境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他倆都90了,膝下無兒無女...我說,您們拿這10快錢隨便買點零食吃吧。

」遂願里「門樓,一個老伯在躺椅上坐著納涼,他老伴告訴我,老頭91,她81,孩子都搬出去住了,他兩人不捨得離開這裡,孩子經常會回來探望他們,這段時間,老頭子腳掌有點水腫,得天天吃藥...

據說以前,從窈窕淑女到龍鍾老婦,無不精通編織花席技藝。走進黎槎古村,在巷道間,榕樹頭邊,池塘畔,你會見到三五成群的婦女盤膝坐在地上,邊閑聊邊象彈鋼琴般,十隻纖纖細指靈動地梳弄著一條條細芏在編織花席,絲毫影響不了她們家長里短的喋喋不休。而今,能編花席的就只剩下那些老婦。

花席是由草科植物芏 」讀[dù]「編織而成,芏可染色,人們多把芏染成青藍色,紅色兩種,經過細心編織成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吉祥圖案。花席的圖案常有花籃,雙喜等,遠近聞名。芏的形狀似蔥,一年收成一次,收割後晒乾使由青變黃白色,染上顏色後編織。花席具有環保,冬暖夏涼,去褥瘡防風濕病等功效,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喜愛。

臨街的幾座老宅似乎還有人居住,精緻的彩畫、灰塑,依然可看出當初的輝煌。

酒堂,舊時村裡做為紅、白事時擺酒、議事處所。

酒堂外牆。

村裡老宅清一色的採用青磚、瓦頂設計,再配上精美的灰塑、彩畫,歷經百年,雖略顯古樸,但依然透露出典雅之氣,儒雅之風。

南宋嘉定年間(1218年—1224年)和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有蘇姓、蔡姓兩族人分別從南雄珠璣巷遷至該村。蘇、蔡兩姓人開始住在村中的低洼處。由於當時沒有水利堤防設施,低洼地帶常受洪水淹浸,所以他們才紛紛把房屋建於村中的小山崗上並適當抬高地基,修築石階,提高房屋的防洪能力。

拾級而上,門樓前的平台可用於村裡晾曬之所。

「九里一坊」門樓古文化景點。黎槎古村10座門樓,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別是仁和里、遂願里、興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順里、毓秀里、仁華里、遂德坊,俗稱「九里一坊」,各具特色,加之每座門樓都有以門樓名稱為內容撰寫的楹聯,體現了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內涵,給人以啟迪。

村民只能從10座門樓進入。一個家族出入一個門樓,門樓里又分為各自獨立的小家,家與家、族與族之間既互相守望,又各自為政。

繞村一周大約需要20分鐘左右,一座座門樓可盡收眼底。

走過很多地方,發現古鎮古村都有這麼一個現象,有村必有榕,黎槎村這裡也不例外,或許是前人的有心栽種,也或許是因為榕樹那旺盛的生命力。當然要多人才得以圍抱的古榕也確實為古村鎮增添了許多迷人的魅力。

門樓前、石階旁,總可以看見村裡排水暗渠的出口。

在兩廣,風水學禮總有這麼句俗語:容(榕)樹不容人。取的就是一個諧音,很難說出其主要原因,但可以推測到的一點是,容樹的繁殖能力、生命力極其旺盛,其發達的氣根可以讓它們生長於任何環境,而兩廣建築多以泥磚修建,氣候潮濕溫潤,假如人們不及時清除生長於房前屋後的容樹,按榕樹的生長速度,一年內必會毀壞房舍。當然很多地方會把古榕當成神樹,用於供奉、祈福。

村裡其中一個有名的古井」進士井「,井水依然清澈。

右下角就是村裡的」靈氣石狗「,據說舊時村邊的水塘時常有小孩溺亡,有高人於是為這裡請來」石狗「,以求保佑鄉親平安,說來也神奇,以後這裡就再沒發生過溺水事件了。

當我找到這個傳說中的」石狗「時,村民跟我說,假如我有什麼煩心事,拜拜就好了...

屋檐底有灰雕、有封火牆(俗稱鍋耳),繪有鰲魚尾,是典型明清時期南方民居的建築風格。

據說,八卦村的建造重要原因是為了拒敵防賊,便於自保。大部分巷道僅能容下一人通過,那窄長的古巷看似相通卻已盡頭,有時看似盡頭卻又相連,四通八達的巷道設計,看似有規律,卻讓人毫無頭緒,假如不是長居於此的人,想要從原路折返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祖堂,是村裡人有紅、白事時的相聚之處,它似乎遍布八卦村裡的角角落落,也是村裡其中最寬敞、最明亮的處所,堂內有一長方形天井,兩側為兩個過道的小門樓,加之前廳和主屋的房檐構成「四水歸堂」的格局。因為古人以水為財,自然財不外露,雨水收入天井,順暗道流入排水渠。堂內靠後牆設有一神龕,上供觀音菩薩,下奉先祖牌位。

盡顯歲月滄桑的青磚路面。

敦善書舍,位於鳳凰崗頂,為黎槎村唯一一座私墪。書舍為一座小院,門楣、門框、地伏、台階均為花崗岩,其中門楣刻有「敦善書舍」四個楷體字。

「鴻運台」,位於鳳凰崗頂,八卦村中心處,因古時有棵幾人才能合抱之鳳凰樹,花開時,紅花似火,引來無數鳳鳥棲息,遠處觀望酷似紅雲一片,故稱「鴻運」(取「紅雲」諧音),鄉村習俗流傳,只要在鴻運台誠心轉上幾圈,燃放鴻運炮竹,便可保佑:身體健康、財運亨通、心隨所願!

我去到的時候,滿地都是紅色的炮仗紙,可見人們都有各種美好的嚮往是不足為奇的。我在「鴻運台」上也虔誠的轉了三圈。

黎槎古村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狀分布,一環一環由山腳向山頂梯級建築,可以看出,外牆基本都是呈弧形建造。

村裡的民居基本都不寬敞,很多也就大約7、8平方左右,無氣窗,後來有部分人家在屋頂開設了天窗,用於採光只用。如今這裡很多已經人去樓空,成了堆放雜物、農具之處。

一口似乎已經被廢棄的古井。

七月的天說變就變,剛剛還晴空萬里,烈日炎炎,轉眼便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村民們趕緊收拾晾曬在操坪上的農物。

老太太也趕緊收拾物件回家。

八卦村環村大道外圍均為護村池塘,總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既可養魚,又可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更重要的是起護村抗敵的防禦作用。


推薦閱讀:

【轉載】孕婦吃鈣片注意事項和補鈣食物
【轉載】腎陽虛的10個臨床表現
能讓12星座男魂牽夢繞的女人是誰?(轉載)
因果(轉載自---習心齋)
站樁精華 轉載2

TAG:古村 | 轉載 | 肇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