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問題中的課堂教學——《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延伸閱讀之四
——《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延伸閱讀之四
兼顧公平和正義是通常會遇到兩難問題。《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一些課堂行為可以作為啟示,幫助我們思考課堂教學中的這些問題。
教育公平也是廣大民眾傾心追求的價值目標,它要求政府、社會和教育者秉承公正原則,對教育機會進行合情合理的分配。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平等的起點。教育起點平等,是教育公正的基點,是教育和諧的基點。第二,公正的教育過程。公正的教育過程指在教育機構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公平的教育。第三,公正的教育成果。所謂教育成果公正即學生接受同等教育之後,對其成果的認可以及使用不因教育機構不同而有所取捨,所有的畢業生在畢業時和畢業後享受同等待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生主客體論」等觀念,努力克服個人主觀上對學生期望和評價的偏見,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應從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並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不斷成長,使學生得以主體性的凸現和創造性的解放。作為教師,我們唯有克服自我意識心理和行為表現上所體現的偏見和不公平,時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並隨時對自己不公平的教學行為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在教學過程和結果上無限接近公平。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尊重學生表達學習思想的機會,拒絕自己成為「擴音喇叭」,還需要從其他方面培養學生平等與教師交流的權利和能力。以重建和諧的、人道的、民主的師生關係為前提,創設一種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良好的教學關係。
一、我們首先應該處理好全體師生和諧互動的問題。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是實現師生和諧互動的突破口。
首先,堅持主體性原則,強調師生互動的過程性。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發揮其主動性,給予其一定的自主選擇參與的權力;同時,要改變過去教學中直接告訴學生結論的簡單做法,把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探索上,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質疑問難,允許學生髮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其次,構建師生多維互動的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教育社會學認為,教學是師生進行的交往溝通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影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改革和發展單向傳授、被動參與的
「接受性」教學模式為多維互動、主動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調節師生關係形成師生和諧互動,產生教學共振,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來達到自身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
再次,採取促使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這一方面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環境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更新、整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改變過去的教師靠一支粉筆、一張嘴巴、一塊黑板包打天下的情況,充分採用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將師生互動與人機互動有機統一於課堂教學之中,實現學習方式的個別化,有助於學生創造力的滋生和激發。
二、從課堂互動的環節著手,通過有效的手段改善教學中的師生關係。
正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是十分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一)課堂提問:質疑、提問是課堂教學互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為消除互動對象的差異,我們還應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教師在選擇提問對象時,要注意不要因為怕影響教學進度而僅僅把機會給予一些佼佼者。作為教師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其閃光點,向一位暫時落後的學生提問。對該生而言。可能不只意味著一個問題而已,而是表現了教師對他的尊重與信任。天長日久,我們收穫的可能就是該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甚至是逐漸的喜愛。並且,只要我們注意提問的「合主體性」,「合客體性」、「合科學性」和「合時性」的規律,特別是其中的「合主體性」(也即因人發問),那麼課堂上一般就不會出現冷場或尷尬的局面,也不會影響教學進度了。
其次我們堅信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促進學生髮展有效途徑,對落後的學生也是一樣。愛因斯坦曾說:「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有時比解答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當然。提問對學生而言是比回答更難的一項技能。所以。讓一個學習並不理想的學生一下子提高質量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該抱寬容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從教育道德上講,採納學生的提問,這實在是一種教學的民主與風度。而另一方面應盡量創造條件,比如幫助這些學生做好預習工作、適當加以點拔等,以養成學生閱讀、思考、質疑進而提問的好習慣。
(二)課堂討論:要使師生互動有效,討論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對課堂討論的要求是要師生平等參與。
一方面由於教師經過專業訓練,在知識和能力上具有優勢,所以要發揮其應有的組織、引導作用。在課堂討論中。作為教師應該對課堂上的偶發現象進行分析,看是否應該生成新的教育資源,是否對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有所幫助,而非讓教學討論流於熱鬧的表面形式。
另一方面,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這兒的「學生」當然指「全體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尤其應該注意指導,強調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定的任務。比如探討、記錄、發言等等,並經常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以免一些能力較低、成績較弱的學生徘徊在討論的群體之外,白白浪費課堂學習的時間。
(三)課堂反饋:從教師的角度說,可能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精心設計好的一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卻往往不盡如人意,不是不正確就是不全面或不深刻,有時甚至一無所知。
面對差生,這樣的時候更多一些。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如何對待學生的回答。並反饋自己的意見也是一門藝術。面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五花八門的回答,教師應該耐心細緻地作出分析並加以引導,指點迷津,交給學生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決不能把正確答案一說了之,更不能對學生加以諷刺和嘲諷。比如說,學生的回答太膚淺,教師就應該用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點撥,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達到應有的深度。學生的回答太片面,教師就應該廣開思路予以指導。有時學生的答案和教師的準備大相徑庭,但又有一定的道理,這時尤其需要教師細緻分析,予以褒揚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激發這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予他們勇於反饋自己見解的機會,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反饋順暢地進行,形成良性循環。
三、在課堂教學中,實行多樣的排座方式,對課堂教學時空進行重組是實現教學公平比較好的方式。
當教師與所有學生尤其是與距離教師較遠和處在教師視域邊緣的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時,師生之間就會降低空間距離所帶來的疏遠感,從而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師生的交流心理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將得到發展。課堂上學生所佔的座次,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效果,也涉及對待學生是否公平的問題。現實中存在的按考試成績好壞進行座次排列的「優先挑選式」和對某些有特殊身份的學生給予照顧的「敬重式」以及對「後進生」的「懲罰式」座次排列方式,都有違教育公平的原則,不利於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因此,教師應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思想,從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學生的合作、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目的出發,採取多種座次排列方式,以糾正學生座次排列的失當。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不斷嘗試改變教室中原有的格局,重構教學的空間格局,安排不同的空間形式,有山字型、U字型、V字型、半圓型、梯型等,又比如「定期調換」,優、中、差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根據學生的變化,常微調座次等。
四、產生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主觀原因,也有社會和教育自身的客觀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承認學生個別差異為前提,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著手整體上構建課堂教學的差異教學的策略體系,採用個別化教學和合作學習,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如何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公平問題呢?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貫徹「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給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不同的學生以平等對待,並切合其實際予以區別對待,更好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教育中的公平不等於絕對的平均,而是相對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很大差異。差異不僅表現在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同教師與學生群體互動的比例差異上,而且更多地表現在教師與學生個體互動的對象差異上。
其次,課堂師生互動的差異,還表現在對於不同成就水平的學生,教師往往會採取不同的互動方式。在與成就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於採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方式,並且表現出很大的耐心;在與成就水平比較低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於採取專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並且較少給這些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充分表達機會。
再次,課堂師生的互動進程持續明顯具有傾向性。據研究,教師與學業失敗者的言語互動持續時間較短,而與學業成功者的言語互動持續時間較長。
第四,教師對互動內容的分配也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以課堂提問為例,教師一般傾向於讓學業失敗者回答「判斷性」、「描述性」較強的簡單問題,而讓學業成功者回答「論證性」較強的複雜問題。
第五、課堂師生互動還具有一定的空間差異,學生所坐位置可能影響他們參與的機會。研究發現,受老師寵愛的學生,其座位離老師比較近。受老師排斥的學生,一般坐的是邊遠的位置。因此說,因材施教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是符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的。
(一)、在教學形式上充分體現平等。把經濟學領域中的「帕累托改進」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帕累托改進」指的是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如一群人據有一定的可分配資源,要從一種分配狀態變革到另一種分配狀態,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個人變得更好。
這樣的改進與「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教改理念非常一致。我們可以基於這樣的思維去分配課堂教學中的有限教學資源「。在課堂實踐中,用智慧用耐心,用熱情,用愛心去探討,去堅持,向著課堂教學公平的方向不斷努力。把視力不好學習能力也不強的同學調至前排就座不會影響其他同學看清黑板,給予能力不強的同學更多的鼓勵,不會傷害能力強的同學的自尊,給學習成績有差異的同學同樣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如此種種都應該是教學中的常態行為。突出個體參與課堂教學是學生共同擁有的舞台,對於每一個學生個體來說,其發展訴求是同等的,他們也應該擁有共同的平等的發展機會。為避免有學生從最初的期待,走向觀望,進而失望,甚至徹底放棄自我塑造的情況出現,教師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平等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參與機會上實現平等。
1、構築平台,激勵學生在自主中求知,在課堂教學中構築多項平台,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安排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輪流說說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及大家關心的校園熱點,複述新聞,講故事,談體會,猜謎語等;在作文教學中要採用自主批改方式,即學生互相批改。
2、項目驅動,指導學生在合作中求知。為了儘快達成目標,你說你的看法,我提我的意見,從而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學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在互動中促進了交流,在合作中掌握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人人參與,生生互動,課堂活躍了起來,都有機會展示自己。
3、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在體驗中求知。學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和再創造,這無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從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陶冶情趣。
(二)、在教學內容上要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特點的」,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是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並突出學生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個性。
1、教學彈性化。在班級授課制下,課堂要求的一致性與學生學習可能的差異性始終是一對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種有效課堂組織形式就是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即將學習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班內形成若干個分層學習小組,然後教師採用分層教學的方法。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古德和布羅菲在分析課堂教學的本質及其伴隨的學習條件時,提出了課堂的三類「任務結構」,即個人性的、合作性的和競爭性的。個人性的課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經常是整班教學和個別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合作性課堂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完成;競爭性的課堂要求學生個人之間或學習小組之間競爭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分層教學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結合互動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就保證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減少了課堂中的「看客」,消除了課堂中的「死角」。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體現出層次性,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標準;同時兼顧水平較高的和較低的學生。創設出適合不同學生水平的教學流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班級具體情況,恰當地選擇師生問答式、對組式、4人小組式、小組集體式、全班式等多種課堂組織形式,以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實現個體課堂教學的「正時間」。
2、評價彈性化。評價的公正、公平性並不在於對於任何一個學生都使用統一的尺度,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根據他們的投入程度適時、公平地進行評價,儘可能的多採用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在快樂、健康的環境中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和成功的體驗。
3、作業彈性化。教師應設計出難易程度不同的三種或多要求,體現出梯度性,如設置必做題、選做題、提高題等。學生根據個人興趣以及能力水平進行適當選擇。這樣可以讓不同能力程度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鍛煉,從而按時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
此外,關於教師的眼神在教育教學中的功用公平問題也要引起重視。有時課堂上學生開小差了,教師會用目光注視該生讓其集中注意力;有時找學生個別談心時,隨時注意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等。這其中同樣存在著教育公平的問題。當教師使用注視的眼神時,你是否注意到什麼時間該注視學生的什麼部位才公平的問題?一般來說,當教師處於講授階段時,教師的眼神應注意學生的臉上眼睛與嘴唇之間的三角區域;當教師是處於與學生親密接觸時,教師的眼神應注意學生的眼睛到胸部第二顆扣子之間的區域;當教師處於嚴厲批評教育學生階段時,教師的眼神應注意學生的臉上眼睛到額頭之間的三角區域。否則,會出現連我們教師有時都無法預測的結果。如你在批評學生時看著學生的胸口,學生會覺得你心虛,不理直氣壯;又如你在講課時目光始終盤旋在學生的頭頂上,學生會覺得老師不把我們放在眼裡、不尊重我們等等。課堂教育的公平性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例如,對遊離於班級的學生,如何做到既體現公平性,同時又不影響其他同學享受公平(即個體與全體的關係)等都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觀展有感:「直接攝影」已是歷史 | 1416 教室
※教室牆貼勵志標語
※我最喜歡的博文(17)辣媽教室 圖文
※初三年級教室勵志標語集錦
※聽課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