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新觀點
07-24
在現今的天文學當中,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成為主流,並被天文學家廣泛的接受,是源於哈勃的一次觀測。依據多普勒效應,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一個發光源,當發光源遠離我們時,我們看到的光會向紅光方向有一定的位移,速度越快,紅移量越多。當發光源向我們飛來時,則會產生藍移現象。這是對多普勒效應的簡單描述。當哈勃觀測星系時,發現了一個事實,越是遠離我們的星系,得到的光的紅移量就越大,依據多普勒效應,這意味著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哈勃也正是依據這個發現,進行逆向思維,就如同倒帶的效果一樣,在久遠的以前,這些物質曾經從一個非常密實的一點出發,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依據也正是這樣來的。 筆者並非想推翻哈勃的這一宇宙大爆炸的推理,只是對哈勃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一結論有一些不同的思考。表面上看來,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我對這個觀測沒有任何異議),從簡單的思維出發看來,宇宙中的物質正在加速的遠離我們,也就是在久遠的未來,我們銀河系將孤單單存在這裡(不考慮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的碰撞,而合併成一個星系的事實,是為了讓事情的描述更容易理解),如果說我們認同宇宙是在不斷加速膨脹這一理論的話,這一結果應該是肯定的,我們的銀河系將變得越來越孤單。但是同樣是基於哈勃的觀測結果,我的觀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宇宙到目前為止依然還在膨脹,但是卻不是在加速膨脹,而是在減速膨脹。哈勃的觀測結果是什麼呢,我們在來回顧一下,就是越是遠離我們的星系,越是以更快的速度在遠離我們。天文學家由此推斷出宇宙是在加速膨脹的,而我依據這個事實得出的結論卻是「宇宙正在減速膨脹」,下面我將詳細的解釋我得出這個完全不同結論的一些想法。先以太陽和地球作一個簡單的解說,我們都知道,太陽離我們地球是一個天文單位,也就是一點五億公里,(這是一個平均值),太陽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大約八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光是太陽八分鐘前發出的,我們看到的太陽的影像是太陽八分鐘前的影像,如果太陽突然停止發光,我們現在是不可能知道的,一定要在八分鐘後才能知道這個事實,所有說,因為距離的原因,我們看到的都是發光源的過去,而不可能看到它的現在的。如果一個星系A遠離我們有一百億光年,也就是說光從星系A到達我們地球要用一百億年的時間,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星系A遠離我們的速度是一百億年前的速度,我們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我們宇宙是在137億年前爆炸的,(我們就以這個時間為依據)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這個星系A的光,是在宇宙大爆炸後37億時發出的,我們假設星系A遠離我們的速度為a.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星系B離我們八十億年,同樣的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它的光依然是這個星系B八十億年前發出的,換算成宇宙大爆炸的時間是,這個星系B在宇宙大爆炸後57億年向地球發出的這道光,我們依據多普勒效應得到的這個星系B遠離我們的速度是宇宙大爆炸後57億年時的速度,假設為星系B遠離我們的速度為b,由哈勃的結論就是星系A遠離我們的速度大於星系B遠離我們的速度,也就是a大於b,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了:離大爆炸時間越近的星系,飛離我們的速度越快,換個意思表述就是,時間離我們越近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慢。也就是說,從大爆炸之後,星系飛離我們的速度一直都在減慢,所以我依次得出了,宇宙大爆炸後,宇宙的膨脹速度不是在加快,而是在逐漸的在減慢。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有趣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終有一天將膨脹為零,也就是膨脹停止,那麼剩下的會是什麼呢,宇宙將向內收縮,所有的物質將向中心聚攏,最終所有的物質彙集到一點上,形成一個不斷成長的黑洞,隨著黑洞內的物質越來越多,黑洞內的引力和溫度將不斷上升,因為引力物質向中心聚攏,並被牢牢的限制在黑洞裡面,而由於黑洞內的溫度不斷的上升,物質將被一層層的分解,向更小的粒子分解。我們知道萬有引力來源於質量,因為有質量所以有萬有引力,而當沒有物質時,萬有引力也就不復存在。隨著溫度不斷升高,不斷的分解物質,終有一天,如果連最小一層的物質粒子也被分解後,(有愛因斯坦的能量方程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E=MC^2,),這時因為已經沒有了物質,而能量是沒有萬有引力效應的,當黑洞內最後的物質都轉化成了能量時,沒有了引力的束縛,這個縮小到一處的宇宙就再次上演了宇宙大爆炸的戲碼。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宇宙大爆炸後的過程是能量向物質的轉化過程,而黑洞則是將物質轉化成能量的過程,這是兩個相反的過程,而我們的宇宙就是在這樣循環往複的過程中,所有,我們人類即使躲過了太陽系的劫難,躲過了銀河系與仙女星系相撞的劫難,躲過恆星被黑洞吞噬的命運,也躲不過宇宙收縮的命運的,不管過多少億年,宇宙中所有的物質終究是要來一場大團聚的,我們人類也將收到大團聚的請柬,朋友們,我們人類會在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後重生的,因為宇宙既然創造了我們一次就一定會再創造下一次的,到時候見,拜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個台灣人對大陸房價的20個觀點
※觀點
※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晰表達觀點,並有效說服他人?
※2016北京高院行政審判觀點集成(一):受案範圍(上)
※觀點 | 陳瑞華講座實錄:(下篇)非法證據排除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