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經濟學分析

文/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

一、為什麼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

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理解時代特徵的關鍵。從經濟學角度講,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稀缺的資源如何在多任務之間配置才能產生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效果,因此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決定了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和政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是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為什麼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呢?

首先,從供給側來說,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不再社會生產落後的國家。根據是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78-2015年中國平均每年的GDP增長率高達9.74%,實現了接近30年的中高速增長。對比之下,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這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2.72、2.27、2.17、1.81,可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遙遙領先於發達國家。即便在以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是首屈一指的,是排名第二的印度(年均GDP增長率為5.97)的近兩倍。中國已經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因此,中國已經擺脫了「落後的社會生產」這個狀況。

其次,從需求側來看,民眾的需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1)民眾消費從追求數量為主轉變為追求品質為主。經濟學上判斷民眾消費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例。1985-2013年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支出比例從52%下降到35%,而醫療保健支出比例卻從2.5%上升到12.7%。這一降一升充分說明,民眾在消費方面更加追求健康,更加註重生活品質的提升。此外,很多居民開始從海外購買各種高檔用品或奢侈品。根據統計,海外代購價值從2009年的50億元人民幣迅速增長至2014年的1549億元人民幣,增加了大約30倍。這表明民眾的偏好開始從低端消費轉向中高端消費。(2)民眾消費從追求基本的衣食住行到追求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意味著,民眾不僅關心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關心環境污染、政府廉潔、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和貧富差距等諸多公共事務。人民網2002-2017年調查了全國兩會期間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結果顯示,反腐倡廉幾乎在所有年份都是民眾最關心的三大熱點問題之一,社會保障問題在多數年份都是三大熱點問題之一,收入分配、醫療改革、社會公平問題也經常排在十大熱點問題的前三位。總體上看,民眾的需求從過去的滿足增長為主轉變為現在的滿足發展為主,這是一個本質的變化。

正是因為中國的生產力已經基本滿足了民眾對物質文化的基本需求,所以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基本解決了。

二、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在哪些方面?

如前所述,民眾的需求從追求數量變為享受品質,從基本的衣食住行變為健康、環境、民主、法治、公正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十九大報告將這種需求的變化概括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儘管需求側已經從增長問題變成了發展問題,但是供給側卻未能充分、全面地滿足民眾的需求。

首先,從民眾角度來看,雖然絕對收入總體上增加了,但是民眾收入和財產分布並不平衡,甚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分配不均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2003-2016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圖,過去13年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表明貧富差距在逐步減少。但是,基尼係數的絕對值仍然處於高位。2014、2015和2016年的基尼係數分別為0.467、0.462和0.465。通常來說,基尼係數超過0.4就屬於「差距較大」,超過0.5則屬於「差距懸殊」。與此同時,居民財產分配更不平衡。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李實等人的研究,2002-2010年財產分布非常不平均,其中2010年居民財產分布的基尼係數高達0.739。在各類財產中,房產佔全部財產的比例由2002年的57%上升到2010年的74%。由於房價迅速上漲,房產已經成為居民財產分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其次,從地區差距來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和財產分化嚴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這個比值在1982年是1.82,後來逐步提高到2009年的3.33,近年來有所下降,穩定在3左右。城鄉之間的居民財產差距更大。兩者的人均財產差距已經由2002年的3.2倍擴大到2010年的6.1倍,主要原因之一當然是房產升值。

再次,除了地區內部居民收入差距,地區之間的總體差距也在擴大。經濟增長理論認為,起點低的經濟體增長速度會更快,從而富裕的經濟體和貧窮的經濟體最終會縮小差距。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有擴大的趨勢。例如,2016年,天津人均GDP高居榜首,達到115613元;甘肅排第31名,為27508元。前者是後者的4.2倍。深圳市為157985元,是甘肅省的5.7倍。我們利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了1994-2015年各省份人均GDP的變動趨勢,發現了如下結論:(1)中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四個區域之間的人均GDP和GDP總量的差距仍然較大,而且有擴大的趨勢;(2)四個區域內部各省的人均GDP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差距在擴大。這說明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不僅沒有出現經濟增長理論預測的條件收斂,甚至也沒有出現「俱樂部收斂」。

三、如何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

從本質上講,社會主要矛盾是供求矛盾。要解決舊的和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實際上是從一種低水平的供求均衡轉換到一種高水平的供求均衡。

第一,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十八大之後新一屆中央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抓手,主要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簡稱「三去一降一補」)。2016和2017年,去產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鋼鐵和煤炭行業更是如此。如果要讓供給側適應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須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提高產品品質,加強技術創新力量,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這實際上就是補上企業在品質、創新方面的短板。

第二,鼓勵中高端消費,推動企業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除了從供給側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和技術創新,還需要從需求側進行推動。當前,民眾需求從低端為主轉向中高端為主,這種需求升級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紅利。一方面,新的需求會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民眾對新型電子產品、健身和自駕旅遊的消費,會形成新的產業。另一方面,消費升級會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例如,民眾對家政服務品質要求更高,就會促使家政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轉型升級。

第三,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區域之間分工協作。為了減少地區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政府曾出台了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開發戰略。目前看來,這些戰略尚沒有達到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區域經濟增長的「極化效應」和「虹吸效應」。下一步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必須考慮地區之間的產品和要素流動,特別是考慮地區之間的互惠雙贏,區域發展的目標不僅是形成新的城市群或經濟增長點,更重要的是彌合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第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早日實現鄉村振興。考慮到城鄉差距是中國最大的差距之一,下一階段必須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農村的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市場充分流動,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第五,穩定房價,拓展民眾投資渠道。鑒於住房成為居民財產的最主要成分,而房價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急劇的上升,政府應該將穩定房價作為減少居民財產分配不平衡的主要手段。此外,要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引導居民將資金投向實業。只有居民實現了投資多元化,才會減少財產性收入對房價的高度依賴,才能減少財產和收入不均等程度。


推薦閱讀:

克子女的男命八字分析
八字能當官的分析
【醫檢分析】看破甲狀腺功能及抗體檢查
八字命例分析
【影像學習53】——大腦皮層及皮層下膠質母細胞瘤MRI分析

TAG:經濟學 | 社會 | 經濟 | 矛盾 | 學分 | 轉化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