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
[導讀]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途徑。孩子的身體發育迅速,需要吸取許多營養物質,因此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而又衛生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年齡段:嬰兒(0~1歲)
母乳餵養 逐漸添加輔食
膳食原則:
1.鼓勵母乳餵養
2.母乳餵養4個月後逐步添加輔助食品
嬰兒是指從出生至1周歲的孩子,這段時期是生長發育最快的1年,體重的增加為出生時的兩倍,因此需要在營養上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
母乳是嬰兒唯一理想的均衡食物,而且獨具免疫物質,有利於嬰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在母親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授乳的情況下,應為嬰兒選擇合適的、各種營養素齊全的、經衛生部門許可出售的配方奶製品或其他同類製品,並根據產品使用說明餵養。
在母乳喂哺4~6個月至1歲,是嬰幼兒斷奶過渡期。此時應堅持母乳喂哺為主,有步驟地為嬰兒補充恰當的輔助食品,以滿足其發育需求,保證嬰兒的營養,順利地進入幼兒階段。過早或過遲補充輔助食品都會影響嬰兒發育,但任何輔助食品均應在優先充分喂哺母乳的前提下供給。
補充斷奶過渡食物,應該由少量開始到適量,還應由一種到多種試用,密切注意嬰兒食後的反應,並注意食物與食具的清潔衛生。通常情況下,嬰兒有可能對一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或不耐受反應,產生皮疹、腹瀉等反應。因此每開始供給孩子一種食物,都應從很少量開始,觀察3天以上,然後才增加份量。輔助食物往往從穀類,尤以大米、麵粉的糊或湯開始,以後逐步添加菜泥、果泥、奶及奶製品、蛋黃、肝末及極碎的肉泥等.這些食物應該加入適量的食用油,但不必加入食鹽。年齡段:幼兒與學齡前兒童(1~5歲)
悉心呵護 培養飲食習慣
膳食原則:
1.每日飲奶
2.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
1~2歲的幼兒需要特別呵護。孩子的身體發育迅速,需要吸取許多營養物質,但是他們的胃腸還不夠成熟,消化力也不強,例如胃的容量只有250毫升左右,牙齒也正在長,咀嚼能力有限,故應增加餐次,供給富有營養的食物,食物的加工要細又不佔太多空間。
每日供給奶或相應的奶製品不少於350毫升,也注意供給蛋和蛋製品、半肥瘦的禽畜肉、肝類、加工好的豆類以及切細的蔬菜類。有條件的地方,可每周給孩子吃一些動物血和海產品類食物。要引導和教育孩子自己進食,每日4~5餐,但進餐要有規律。吃飯時應培養孩子集中精神進食,暫停其他活動。應讓孩子每日有一定的戶外活動。
3~5歲的孩子有的進入幼兒園,他們活動量增多,除了上面照料幼兒的原則外,食物的份量要增加,並且逐步讓孩子進食一些粗糧類食物,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而又衛生的飲食習慣。一部分餐次可以零食的方式提供,例如在午睡後,可以食用小量有營養的食物或湯水。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和小朋友共同進食,以相互促進食慾。
另外,應該定時測量孩子的身高和體重,並做記錄,以了解孩子發育的進度,並注意孩子的血色素是否正常。成人食物和兒童食物是有區別的,例如酒類絕不是孩子的食物;一些成人可用的「補品」,也不宜列入孩子的食譜。
特別注意的是,應該避免在幼年出現過胖,如果有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偏食含脂肪過多的食物,或是運動過少,應在指導下做適當的調整,著重在改變不合適的飲食行為。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途徑。什麼才是適合中國嬰幼兒膳食消費和營養狀況的實際情況?今年年初衛生部最新頒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較1997年版增加了大量嬰幼兒膳食方面的建議。只要爸爸媽媽們按照膳食指南的內容來安排嬰幼兒的日常飲食,就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堅實的營養基礎。
年齡段:學齡兒童(6~12歲)
吃好早餐 重視戶外活動
膳食原則:
1.保證吃好早餐
2.少吃零食,飲用清淡飲料,控制食糖攝入
3.重視戶外活動
學齡兒童指的是6~12歲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逐步加強,而且可以接受成人的大部分飲食。這部分孩子,在飲食上往往被家長誤看作大人,其實他們仍應得到多方面的關心和呵護。
一般情況下,孩子應合理食用各種食物,取得平衡膳食,男孩子的食量不低於父親,女孩子不低於母親。應該讓孩子吃飽和吃好每天的三頓飯,尤應把早餐吃好,食量宜相當於全日量的三分之一。孩子每年的體重應增加2~2.5千克,身高每年應增高4~7.5厘米。身高在這一階段的後期增長快些,故往往直覺地認為他們的身體是瘦長型的。少數孩子飲食量大而運動量少,故應調節飲食和重視戶外活動以避免發胖。
另外,同樣要引導孩子吃粗細搭配的多種食物,但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禽、蛋、肉應該豐富些,奶類及豆類應該充足些,並應避免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應該引導孩子飲用清淡而充足的飲料,控制含糖飲料和糖果的攝入,養成少吃零食的習慣。吃過多的糖果和甜食易引起齲齒,應注意防止並重視口腔衛生和牙齒的保健。相關鏈接
嬰幼兒營養充足的3個特徵
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特徵。這些特徵可表現為三方面:
(1)身高和體重標準。
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尤其是身高和體重,肯定受飲食的影響。例如戰後早期,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比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身材高大,這就是飲食不同的緣故。幼兒如果營養充足,身體的發育肯定會合乎一般規律的。幼兒體重大體符合以下公式:體重(千克)=年齡×2+8;幼兒身高大體符合以下公式:身高(厘米)=年齡×5+75。從營養與健康的關係看,符合標準的身高和體重,至少是健康的某種標誌。
(2)抵抗疾病的能力。
嬰幼兒出生後,從母體帶來的抵抗疾病的抗體大約在出生後6個月就消耗完了,所以出生半年後各種傳染病很容易發生。為了預防傳染病,嬰幼兒要進行各種預防注射,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打防疫針」。對於一個營養充足的孩子來說,這將會對抵抗傳染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可是對一個瘦小虛弱的孩子來說,所起的預防作用將是有限的。世界上不少地區的孩子活不到7歲就夭折了,原因主要是營養不良、抵抗不住各種疾病的侵襲。
(3)智力營養狀況。
餵養不當的孩子智力都很低。有一些學者觀察了營養不良和營養正常嬰幼兒的行為特徵,兩者在「遠距離交往」上明顯存在差異。營養正常者,能離開母親獨自玩耍,而且會用眼神、聲音、微笑、手勢與小朋友交往。營養不良者的遠距離交往的能力差,膽小、不活潑,離不開母親,語言、符號的使用少等
推薦閱讀:
※日本設計師用藍天大海設計了一個幼兒園
※愛的教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指導
※幼兒園中班春節教案:我長大了
※夏季幼兒飲食注意「5要5不要」
※一位家長對幼兒英語學習的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