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三國當以魏延為鑒

讀三國當以魏延為鑒

《論語·衛靈公》中有云:「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從古至今,隱忍謙和是一種傳統美德,有無數的英雄人物因忍耐而功成名就,更有無數的英雄因不懂得忍耐而遺憾千秋。如果劉邦入關中沒有與民約法三章怎麼會有楚漢之爭的勝利?司馬懿沒有在家中的隱忍待發怎能夠成就高平陵之變?朱元璋沒有謀士朱升的「九字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怎麼能夠奠定明室江山?電影《讓子彈飛》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並且在網路里火熱起來,「霸氣外露——找死」,意為做人做事太過於鋒芒畢露被人嫉妒陷害,劇中張牧之先前因過於霸氣外露而義子慘死,最後收斂鋒芒得以除掉黃四郎,其中智慧就在於將隱忍之術發揮到極致。

近幾年來,由於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三國熱,在談論魏延謀反這段歷史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說,魏延是因為不聽話被諸葛亮害死的,又有人說因為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要將其除掉,對於兩者都認為魏延謀反是不成立的。但是筆者認為,魏延有沒有謀反這點,很難論證,但是從魏延性格來說,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就不存在魏延冤死的疑問了。

魏延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子午谷奇計」與曹操偷襲烏巢和鄧艾偷渡陰平如出一轍,由於諸葛亮認為其計太險而沒有採用,被後人認為諸葛亮嫉賢妒能,關鍵魏延沒有什麼好讓諸葛亮妒忌的。論智慧、地位和權力的話,魏延還是不如諸葛亮的,如果論金錢,諸葛亮死的時候家財不多,所以諸葛亮是不會妒忌魏延的。

魏延的死,更多在於自己性格過分的張揚,最後被楊儀泄私憤所殺。起初就因楊儀不肯說自己的好話,魏延與楊儀關係就勢同水火。然而楊儀也是一個典型的書生脾氣,堅決不向魏延低頭,惹得魏延對楊儀拔刀相向,當然楊儀的性格也不好,在費禕面前誹謗朝政,被貶為平民,文人好面子,楊儀就自殺了。

其實魏延和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諸葛亮也很為難。《三國志》中記載,「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大意是指諸葛亮喜歡楊儀的才幹和魏延的驍勇,但非常的惋惜兩人不和,又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從此處可見,諸葛亮對於楊儀和魏延兩人的恩怨也表示無奈,所以不存在諸葛亮偏袒楊儀,而不重用魏延之說。

魏延之死,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在於不會隱忍。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小時候很聰明,才能盡顯其外,其父諸葛瑾曾說諸葛恪不是能夠保全家庭的人,諸葛恪最後也在吳國的權利鬥爭中被孫峻所殺。不過魏延謀反的罪名,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為魏延的謀反還沒成功就已經被鎮壓了,並且魏延也只稱是為了殺楊儀而奪兵權,殺楊儀只是為了泄私憤,所以謀反證據不明,不能夠定為謀反罪。

但是楊儀是朝廷命官,不是魏延說殺就能殺的,而且魏延還說是為了兵權,兵權是劉禪的,去搶楊儀的權就是搶劉禪的權,肯定劉禪相信楊儀而不會相信魏延了。如果魏延殺了楊儀,奪去兵權,舉兵北伐,那又會不會傭兵自重、剷除異己而威脅劉禪呢?依魏延的性格,威脅劉禪的可能性很大,從李傕、郭汜之亂完全可以證明,呂布和王允殺掉董卓之後,部將李傕和郭汜起兵殺到長安城下時,也曾保證過只殺王允而已,但最後李傕、郭汜弄權,搞得長安雞飛狗跳。

或許說魏延不是李傕、郭汜之輩,但真等到魏延操縱蜀漢國政之時,魏延能夠做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魏延能夠做到真正的安分守己嗎?諸葛亮尚且避免不了受劉禪的懷疑,何況赳赳武夫的魏延呢?或許說魏延的政治經驗不足以顛覆蜀漢國政,但這畢竟是國家大事,豈能夠兒戲?其實不管魏延有沒有謀反,但明知道自己兵少將寡,不隱忍以避禍,反而舉兵攻打楊儀,非明智的人所做的事情。歷史終究是成王敗寇而論英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也沒有發現多少後世之人對他吐糟,更多人卻說曹爽是弱智。

中國古代史中,因霸氣外露而不能立於世間者也不再少數,如項羽、呂布之輩,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在於隱忍。即使擁有雄心壯志的曹操也曾隱忍待發過,曹操迎獻帝入許昌時,因袁紹勢大而封其為大將軍、太尉,不爭虛名爵位足見曹操的遠見卓識;司馬懿在政變前,隱居家中而不問政事,曹爽派心腹李勝去打聽虛實,司馬懿裝病得以瞞過,趁曹爽隨魏帝曹芳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時,率少量兵馬控制洛陽而成就大功,司馬懿在曹魏複雜的權利鬥爭中,憑隱忍而後發制人,然而魏延就不明白這一點,最終落得夷三族的下場。

推薦閱讀:

一口氣讀完史上最有趣《漢朝那些事兒》《三國志》《春秋史》
三國時期詮釋 「不作不死」的第一人是他,也是三姓家奴?
南美三國30天日記:啟子
三國演義曹操詩詞
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誰的後代最厲害?

TAG:三國 | 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