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金字塔(眾帝之台)

中華文明探秘之旅,尋找中國金字塔(眾帝之台)行動策劃書作者:王紅旗文章來源:山海文化點擊數:13376更新時間:2006-5-10http://www.kmzx.org/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6 金字塔是人類文明早期建造的大型建築物,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其外觀造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階梯台型和正四面體型,兩者的外輪廓均為錐形,彷彿人造的山峰。金字塔的主要功能,一是帝王陵墓,二是祭祀台,三是天文觀測台。 眾所周知,埃及金字塔舉世聞名。早期埃及金字塔為階梯台型,後改為四面體型,其功能是安置保存帝王的木乃伊,以便帝王的靈魂在天上獲得再生或永生。 在美洲(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地區),古代印地安人特別是瑪雅人,曾經建造過成千上萬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其結構通常都是兩層或多層的四方台,其功能主要是舉行祭祀活動,例如位於墨西哥的太陽金字塔、瓜地馬拉的巨豹金字塔,其規模不亞於埃及的金字塔。 中國是一個歷史特別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我們民族的古老記憶里,我們的祖先同樣建造過大量的金字塔。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古代的金字塔幾乎已經完全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似乎已經完全被無情的歲月遺忘。 中國有金字塔嗎?對待這個問題,有人當作笑談,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堅決否定。對此,我們的態度是不爭論,而是行動。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發!尋找中國的金字塔!

一 、中國金字塔(祭台、天文台、帝王陵)知多少?

中華民族有一部文明寶典,它就是千古奇書《山海經》。許多學者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後,一致指出,《山海經》是遠古人類文明與文化信息、自然環境信息的真實記錄。例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郭郛先生,在《中國古代動物學史》(即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七卷,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書中認為,《山海經》記載的290種動物,都是古代真實生存過的動物。山海經研究專家王紅旗進一步指出,《山海經》一書是由四個時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文獻資料合輯而成的,它們分別是大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商代的《大荒四經》和周代的《海內五經》,正是在《山海經》里記載了中國古代的金字塔群。 1 、眾帝之台 《山海經》記有眾帝之台,其中《海外北經》記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大荒北經》記有:「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嘔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海內北經》稱:「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 根據上述記載,大禹治水時,曾經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築物,它們被命名為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所謂「各二台」的「台」字,可能是「重」字之誤(兩個字的繁體字形相近),即眾帝之台它們均為兩層結構,屬於階梯型金字塔,與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相似。 此外,《大荒北經》還記有共工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大荒西經》則記有軒轅台:「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鄉射,畏軒轅之台。」它們建造的時間,可能早於大禹治水時建造的眾帝之台。 2 、積石山 在古史傳說里,大禹治水的一項重大工程是建造積石山,《山海經》的《海外北經》稱:「禹所積石之山,在其(博父國)東,河水所入。」《大荒北經》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海內西經》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所謂積石山,當是一種石頭壩,用以攔截水流,或調節水位。這是我國先民的偉大發明,其最成功的範例就是今天仍然在發揮作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如果大禹治水時曾經在黃河上修建過石頭壩,那麼最可能的地方是在黃河的中上游,而且可能會在多處修建規模不等的石頭壩水利工程。由於石頭壩即使坍塌後,仍然會保存有遺物和遺迹,因此我們今天有希望找到帝禹時代的積石山。 3 、聖壇、天文觀測台、帝王陵墓 古代地中海周邊地區有著名的七大建築物(包括塑像),它們被歐洲人稱為世界七大奇蹟(實際上歐洲人所謂的世界,在很長的時間都僅僅是指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因為他們對太平洋的知識來得太遲太少)。其實,中國古代也有許多大型建築物,其中不少建築物的規模都堪稱世界奇蹟,其中不乏金字塔式的建築物,例如《山海經》記載的先夏時期的聖壇、天文台、帝王陵。 《海內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 ,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昊爰過,黃帝所為。」其中以人名為丘名的地方,可能與崑崙丘一樣都有大型人造建築物。 《山海經》記有若干處聖壇、聖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帝俊台和大人之堂。《大荒東經》:「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顯然,帝俊台就是一處聖壇,根據筆者的研究(參閱《全本繪圖山海經》),這裡的歌舞活動與「玄鳥降商」的生殖崇拜及其婚姻習俗有關。《大荒東經》:「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竣其上,張其兩耳。」所謂大人之堂應是一處聖殿,裡面供奉著一尊「大人」神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記有眾多天文學家及其天文巫術活動場所。例如著名的十二座日月出入山,其中《大荒東經》記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它們依次是(自東南向東北)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天山、猗天蘇門山、壑明俊疾山。與之對應的是,《大荒西經》記述有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它們依次是(自西北向西南)豐沮玉門山、龍山、日月山、鏖鏊鉅山、常陽山、大荒山。此外,《大荒西經》還記述有一座日月所出入之山,即方山,山上有櫃格之松(最早的圭表),它們共同構成了蔚為壯觀的天文觀測台陣。 與此同時,《山海經》還記有許多先夏時期的帝王陵墓及其豐富的隨葬品,其中以帝顓頊暨九嬪之墓的規模最為壯觀。《海外北經》:「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邱久、視肉。」《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邱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璇瑰、瑤碧,皆出衛于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大荒南經》:「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邱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爰有文貝、離俞、邱久、鷹、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枝,青華,玄實。有申山者。」《海內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海內經》:「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于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垂葬其西。」 此外,《五藏山經》在記述26條山脈的祭祀風俗時,往往要指出在某某山祭祀山神(當有祭壇),某某山有祖先或神靈的冢墓,例如,西次一經的華山,中次一經的歷兒山,中次五經的升山,中次七經的苦山、少室山、太室山,中次八經的驕山,中次九經的文(岷)山、勾爾山、風雨山、隗山,中次十經的堵山,中次十一經的堵山、玉山,中次十二經的夫夫山、即公山、堯山、陽帝山,均有陵墓。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我國古代(這裡主要指先夏時期)的眾帝之台、天文觀測台、帝王陵墓等等,都有可能是金字塔式建築物。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鋪開,一個個地都去尋找和驗證,而是必須突出重點,首先去尋找那些最有可能留有遺迹、而且其地理範圍和方位相對準確的金字塔。 經過認真的反覆的對比研究,我們建議,尋找中國金字塔行動的第一個突破點,應當是尋找眾帝之台。這是因為,眾帝之台是我國古代典籍記載最明確的金字塔群,而且這些眾帝之台金字塔群,不但有名稱(以各個帝王或部落首領之名來命名),有結構(兩層四方台,台前有巨型雕塑),還有建造的事因(大禹治水,主要當事人有禹、共工之臣相柳),及其所在的地理方位(崑崙之北、柔利之東)。

二 、眾帝之台金字塔群在哪裡?

根據眾帝之台建造的事因及其主要的當事人,我們可以做出如下推測: 1 、眾帝之台與大禹治水的活動有關,也就是說眾帝之台應當位於大禹治水的活動區域之內。根據古史記載,以及流傳在我國各地的傳說,這涉及到非常廣大的地理範圍,包括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富春江流域。 2 、眾帝之台應當位於共工族的活動勢力範圍之內。共工族的發源地或居住地之一,據徐旭生先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考證,在今日河南省北部的輝縣(古稱共縣)。由於共工是古代著名的部落,曾與許多部落發生過衝突,表明其活動範圍相當廣闊,大約位於淮河以北、陰山山脈以南的區域之內。共工之臣相柳,可以理解為共工族的主要成員,也可以理解為共工的後裔,由於其活動範圍深入到禹族腹地,因此而引發兩族的衝突和戰爭。 3 、眾帝之台見於《山海經》一書的《海外北經》、《大荒北經》、《海內北經》諸章,表明它們位於《山海經》所述地理範圍的北部地區,亦即中原地區的北面,大體應在今日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的北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 4 、眾帝之台位於柔利國之東,據《海外北經》記載,柔利國又名留利國,位於一目國和鐘山的東面。因此,眾帝之台應當位於鐘山的東面。鐘山是一座著名的山,《西山經·西次三經》記有鐘山位於崑崙附近,鐘山的鼓部落曾與黃帝族發生衝突。《海外北經》稱鐘山地區人們崇拜的山神名叫燭陰(燭龍),其貌為「人面,蛇身,赤色」,與共工之臣相柳「人面,蛇身」相似,也與美洲印地安人崇拜的羽毛蛇神(雨神)相似。 5 、眾帝之台位於崑崙之北(軒轅台可能在崑崙丘之上)。我國自古就有「河出崑崙」的說法,一些人據此認為崑崙位於今日黃河的發源地,即青藏高原的星宿海。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古人對黃河源頭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五藏山經》時期,當時人所說的黃河源頭是黝澤,徐旭生曾推測黝澤在今日黃河河套地區(楊鍾健指出河套古為湖澤),王紅旗進一步考證認為黝澤即今日的黃河前套地區,即內蒙古托克托縣(《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崑崙出版社,亦即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也就是說,《山海經》所記載的崑崙丘,在今日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因此,眾帝之台應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北面偏東的地方。 6 、根據《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鐘山的東面,亦即崑崙的東北方,還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山,它就是不周山,其地理方位「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黝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拊,食之不勞。」所謂諸毗之山,當指陰山山脈;所謂岳崇之山,當指陝西省北部的呂梁山、五台山、恆山。據此,不周山應當是尋找眾帝之台的一個最重要的地理標誌。 7 、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環形山。《大荒西經》稱:「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據此可知,不周山是共工族的聖山,當地還有溫泉和冷泉。所謂「禹攻共工國山」,與《海外北經》所述「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當是同一事件,也就是說眾帝之台在不周山附近。 所謂「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記述的是共工族對不周山的崇拜風俗。有趣的是,美洲印地安人也有對環形山的崇拜習俗,而種種跡象表明美洲印地安人曾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美國學者埃里克·烏姆蘭德在《古惜追蹤》(江蘇科技出版社)一書第131頁記有:「(位於美國北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斯塔峰是一座人跡罕至的火山),當地的美洲印地安人對火山口的錐形凹地一直懷有敬畏之情,相信這座山是某一個強大的種族的棲身之處。」 一般來說,環形山主要有火山口和隕石坑兩種形式。山西省大同地區有眾多的環形火山口,不周山或即在其中。此外,2002年10月底,我國一支科學考察隊,在內蒙古東部的阿爾山地區,發現上百個火山湖,形成時間在距今約1萬至13萬年之間。這表明,我國古代曾經有過眾多的活火山,它們的遺迹才剛剛被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天文訓》記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據此,不周山是經過撞擊而形成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它應當是一個大型隕石坑。共工又名康回,見《楚辭·天問》「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回」字有環形的意思,「康」為廣大,因此「康回」之名的含義即大環形山,當得自共工族以環形山為聖山的習俗,以及共工撞倒不周山的事件(隕擊,殉難)。 綜上所述,我們如欲尋找眾帝之台金字塔群,應當首先尋找眾帝之台的地理方位標誌點不周山。這是因為,不周山是一座自然地形地貌非常醒目的山,無論它是火山口,還是隕石坑,它都不會在幾千年的時間裡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由於古人沒有從天空俯瞰大地的技術,因此古人能夠看到的環形山,我們今天也同樣能夠用肉眼看出來,這就意味著不周山的尺寸應當在人的視角之內,一般來說其直徑不會超過10公里。 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必要關注各種相關的線索和信息,它們包括大禹治水的遺迹(例如積石山、龍門、三門峽鬼門)、崑崙古城(可能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失傳的古代圖書(周室典籍,南陽地區),以及北方岩畫(研究陰山、桌子山、賀蘭山岩畫與古史傳說的關係,進一步尋找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地區的岩畫)和有關的傳說故事,等等。詳情見附錄。

三 、如何尋找中國金字塔眾帝之台?

1 、行動步驟 A、文獻考古。B、召開學術研討會和行動策劃會。C、制定宏觀考察範圍。D、確定微觀精細考察範圍。E、活動經費籌集。F、考察工作的物質器材準備。G、考察人員的體能鍛煉,以及相關知識培訓(包括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常識及其法律知識)。 2 、初步確定的宏觀考察範圍,從河南省三門峽,沿黃河逆流而上,經河套,至陰山、桌子山、賀蘭山。涉及的相關區域有,陝西省的北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高原,黃河中游兩岸地區。在上述地區,一是要進行遠古神話傳說故事的田野普查,二是要查閱地方志的相關內容,三是要進行地形地貌觀察,四是要與當地科研和文化部門進行學術交流或共同合作研究,從中獲得有關的線索(特殊的地形地貌,遠古人類活動故事和遺迹遺物),以便確定微觀精細考察範圍。 3 、初步選擇的微觀精細考察範圍,山西省北部大同至內蒙古前套托克托縣、包頭、烏拉山一帶,內蒙古河套南的鄂爾多斯市至桌子山一線。 4 、若干地區的考察,具有探險性質,應按探險的要求進行準備和實施。 5 、上述考察獲得相應的直觀成果或線索之後(例如發現環形地貌),有必要邀請多學科專家學者進行研究、論證。與此同時,應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彙報,由官方進一步組織正式的科學考察,用現代化的科學儀器和科學手段進行探測、鑒定。 6 、充分的準備,包括大比例尺的地圖、精密的衛星圖、遙感探測儀器,等等。 7 、成立禹功聯誼會、海內外山海經愛好者聯誼會。 目前,海內外許多學者和廣大的普通民眾,都在關注著大禹治水的事迹,關注著《山海經》的記載,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團結國內外的學者、愛好者,共同開展禹學、山海經學的研究和推廣普及,以及相應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有必要成立海內外禹功聯誼會、海內外山海經聯誼會。 我國許多縣市,都流傳著大禹治水和大禹活動的故事,這些地方的政府文化部門應當成為禹功聯誼會的團體成員。

四 、尋找中國金字塔眾帝之台活動的經費

1 、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各界人士贊助 2 、尋求媒體的支持與合作,爭取當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支持 3 、轉讓活動冠名權 4 、自籌,開發相關旅遊文化產品,出售山海經藝術繪畫作品

附錄一: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迹(三門峽鬼門)

在我國的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安徽和浙江都流傳著帝禹召集天下諸侯共商治水大計的故事。那麼,我們今天該如何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迹,又該到哪裡去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迹呢? 首先,需要研究判斷遠古洪水發生的時期。根據歷史傳說,我國遠古的洪水,主要發生在伏羲、女媧時期,炎帝少女女娃時期,以及堯、舜、鯀、禹時期。這裡的問題之一是,上述洪水,是先後發生在三個不同時期,還是發生在同一段時期?問題之二是,它們發生在什麼時間,歷時多久,程度多大,範圍多廣?顯然,解決上述問題,又涉及到研究判斷遠古洪水產生的原因。根據歷史傳說,洪水泛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 、天下大雨,《淮南子·齊俗訓》:「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人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系大氣環流改變導致的降雨量劇增,並超過了原有河道水系的承載量,從而造成河道兩岸地區的洪水泛濫。 2 、水逆行,《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河、長江均自西向東流入海。因此,所謂「水逆行」即河水倒流,筆者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指出這是海侵現象,即海平面上升,導致海岸線向西侵進。據有關研究,發生在一萬年前冰川結束後的海侵是世界範圍的,在我國這次海侵在7400年前達到最高點,海岸線西侵至今日的太行山腳。女媧補天治水的故事、精衛填海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把山石運到渤海之濱)、共工撞倒不周山引起天地大破壞的故事,以及滄海桑田的成語,都涉及到上述自然環境的變遷。 3 、人禍,肇事者為共工族。《路史》:「共工氏,太昊之世國侯也,及太昊之末,乃恣睢而跋扈以亂天下,自謂水德為水紀,其稱亂也,蓋在冀土,故傳有濟冀州,而冀州平之說,是女媧代平共工之亂明矣。」《淮南子·天文訓》記有共工與顓頊爭帝,撞倒不周山,引起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並造成洪水泛濫。《淮南子·本經訓》明確記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悻,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山海經》記有共工之臣相柳製造洪水泛濫被禹殺死。筆者認為上述記載,記錄的是洪水泛濫造成的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引發了民族遷徙及其衝突戰爭。 肇事者為蚩尤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筆者認為所謂共工振滔洪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的故事,記錄的都是洪水泛濫造成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並引發了受災地區居民的大遷徙,這種遷徙又觸發了民族衝突和戰爭。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洪水泛濫先後歷時長達數千年之久(包括持續性洪水泛濫,例如海侵;以及突發性洪水泛濫,例如大雨、海嘯、冰雪消融引起的山洪爆發),其中大禹治水的歷史事件,則發生在遠古洪水泛濫的後期,其主要工程是疏浚河道、排泄積水,以恢復或拓展可耕種、可利用、可居住土地的面積。有鑒於此,我們今天如欲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迹,最有希望的地區是在黃河中游一帶,而最有希望的地點則是某些特殊地形地貌的黃河河道。 1981年,《中國古代史論叢》第三輯發表筆者的論文《我國遠古傳說與自然環境變遷》,在這篇論文里,筆者認為黃河三門峽的鬼門河道即大禹治水時開鑿的,茫茫禹跡有可能在三門峽地區找到。主要依據一是,鬼門島上發現有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的文化堆積,如果鬼門在那個時期就是河道的話,將非常不適宜人類在鬼門島上生活;二是,鬼門河道的出現,有利於黃河在三門峽的河道取直並提高黃河在這裡的流通量;三是,鬼門的河床比神門、人門要淺十幾米,表明鬼門形成的時間最晚;四是,當地流傳有豐富的大禹治水故事;五是,提高三門峽的宣洩量,有助於排除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渭水下游和汾水下游地區的積水,而上述地區乃是古代我國北方最富饒的農耕區。 事實上,20世紀50年代末修建的三門峽水庫,由於抬高了水位,曾經造成西安地區的渭水水位抬升並導致沿岸地區農田的大面積鹽鹼化,以致不得不降低水庫蓄水位。更可惜的是,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嚴重破壞了鬼門、神門、人門原來的地形地貌,為我們今天進一步考察大禹在三門峽地區治水遺迹的工作,增加了許多困難(同時被淹沒的還有著名的三門峽漕運遺迹,它與大禹治水遺迹都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附錄二、尋找崑崙古城(黃帝族的都城)

《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五藏山經》西次三經記有崑崙丘為帝之下都,但是沒有記述黃帝都城的建築規模和形式。對比之下,此處《海內西經》則稱「帝之下都」建築在高高的崑崙丘上,那裡有玉欄杆的井和九座城門,開明獸站立在城門東。《漢唐地理書鈔》輯《河圖括地象》云:「崑崙之城,西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水經注·河水》引《十洲記》亦云:「昆崙山有三角,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處有積金,為天鏞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神異經·中荒經》曰:「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此天柱當即木禾之誇張。《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曰:「崑崙西北有山,周回三萬里,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里。蛇居此山,飲食滄海。」其山可能即桌子山,而巨蛇或即燭龍之想像。 關於黃帝都城的描述,以《淮南子·地形訓》最詳盡。大意是,禹治服洪水後,對崑崙墟進行大規模發掘,其中有增城九重,計有四百四十門,打開北門,不周風就能吹進城;城內有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疏圃、丹水等景觀,涼風山在崑崙丘之上,懸圃在涼風山之上,再向上就能成為天神,與太帝一同居住在天上。 《穆天子傳》卷二記有:「吉日辛酉,天子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囗隆之葬,以昭後世。」周穆王祭祀崑崙丘後,又派人守護黃帝之宮,登舂(春)山並「銘跡於懸圃之上」。據此可知,當時(2900年前)尚有黃帝都城遺址,今日我們仍然有希望還能夠找到它。

附錄三、尋找周室典籍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標誌之一便是在很早的年代中國就有了圖書典籍。《呂氏春秋·先識》記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這表明我國在夏代已有圖書典籍,商代當然也有典籍圖書,而且這些圖書最終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圖書檔案館裡。 令人遺憾的是,周王室的圖書典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蹤了,以致我們今天還要下大力氣去搞夏商周斷代工程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編年史、商代的編年史、夏代的編年史。不過,筆者認為我們今天還有希望找到上述早已失蹤的周王室圖書典籍,因為有跡象表明,這批圖書被人有計劃地秘藏起來,並一直靜靜地躺在那裡。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長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繼位問題上發生內亂,嫡次子王子丐被立為周敬王,庶長子王子朝將王子丐驅逐出王城(今日洛陽)並自立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複位,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遂攜帶周室典籍投奔楚國。此事件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由於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計劃地撤離,因此我們有理由作出如下推論,即與王子朝同行的應當還有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其中很可能也有大思想家老子,因為老子長期供職於周王室圖書館,而老子之所以辭周退隱當亦與此事變有關。至於王子朝攜帶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統繼位人。 那麼,王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什麼地方,周室典籍又到哪裡去了呢?目前流傳下來的史書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今天能夠找到的線索是《皇覽》(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的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也就是說,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陽石橋鎮。據此,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看法,即王子朝奔楚之後,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沒有定居在楚國都城,而是選擇在既安全又靠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陽定居;與此同時,王子朝也不會把周室典籍交給楚國君臣,而這樣做的目的仍然是要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繼位人的宿求(當然不能排除交一些見面禮,畢竟是客居在別人的地盤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子朝會把周室典籍秘藏起來;為此筆者在1992年撰寫長篇歷史探索小說《老子隱跡》(已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時,特意設計了老子勸王子朝將周室典籍秘藏於深山的故事情節。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殺了王子朝,《左傳》在記錄此事時沒有再提及周室典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此之後的250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文人學者去追尋周室典籍的下落,這批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就這樣被國人遺忘了。值得注意的是,《莊子》記有孔子曾準備把自己的著作送到周王室圖書館,似乎表明周敬王有意徵集天下圖書重建王室圖書館。 對此,筆者願意進一步指出,當時外傳的並不是全部的周室典籍,而且也不都是周室典籍的原本或原始文獻,而是有選擇的抄寫本。也就是說,追隨(自願或被迫)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館的官員和學者(及其後裔),為了謀生而開始了抄書、編書、賣書的生涯(《山海經》一書可能就是他們將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商代的《大荒四經》、周代的《海內五經》合輯而成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圖書出版業了,它的出現正好與私學的興起同步當然也在情理之中。筆者願意強調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我國的圖書失蹤案,對人類文明文化史來說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它們,那將是人類的一大幸事。

附錄四、驗證《山海經》

《五藏山經》記述有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26條山脈的自然環境及其物產,以及當地人們的祭祀活動。共計有447座有名稱有方位有距離的山,及其相關的水系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其中許多神奇的動物都是由人裝扮的),人文活動場景95處。上述內容已被孫曉琴繪製在一幅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中。據此可知,《五藏山經》其性質相當於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 那麼,《五藏山經》的記載真實可靠嗎?《帝禹山河圖》的繪製準確嗎?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實地考察,這種考察應包括宏觀考察和微觀考察兩個部分。 所謂微觀考察,即對《五藏山經》的每一座山都進行實地考察驗證,看看那裡是否有相應的礦產、植物、動物和人類文明活動或其遺迹;不言而喻,這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目前還難以全面展開。 所謂宏觀考察,即對《五藏山經》的大方位與《帝禹山河圖》的地理方位進行考察驗證,可以選擇若干具有標誌性的山峰進行方位對照,例如不周山。 此外,《海外四經》、《大荒四經》、《海內五經》記錄有古代不同時期的眾多民族或部落的活動,以及他們特殊的服飾和風俗。驗證這些信息,無疑將對我們今天了解各民族的起源、歷史文化,以及遷徙的過程和路線,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附錄五、尋找失蹤的傳世國寶(九鼎)

樓蘭古國消失在荒漠之中,我們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和氏璧在戰國群雄的硝煙中失蹤,我們不懷疑它曾經存在過。《水經注》記載,周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九鼎沉沒於泗水之淵(今日徐州、宿州附近),一百多年後又從水中出現,秦始皇聞訊大喜,並在東巡途中組織打撈,可惜纜繩斷絕,九鼎重新沉入水中,從此再無消息。據歷史傳說,九鼎是大禹治服洪水、劃定九州時鑄造的,上面鑄有《山海圖》。

附錄六、尋找中國人在世界的足跡(美洲、非洲、歐洲、亞洲)

包括外國人在中國的足跡,例如埃及使者3000年前到中國。略。

補註:本文主要學術觀點,已被作者寫入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一書中,並已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於2003年8月出版發行。 < p="">

推薦閱讀:

應對職業危機 該如何尋找出路
尋找可複製的盈利或避險模式
尋找MH370 頂級武器比拼世紀搜索
在紅塵中尋找那唯一的永恆(二)

TAG:中國 | 金字塔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