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配復活」折射的眾生心理

生命脆弱而珍貴,需要我們細心呵護。本版供圖/CFP

  「復活」欺騙了人們的同情心

  背景:面對肖艷琴的「復活」,她的一位朋友說:「我的確不知道她是否真死。假如你朋友的弟弟發簡訊給你說你朋友死了,我想你也必定不會懷疑。25日收到死亡簡訊,26日告訴我們說已經海葬。誰會想到有人拿自己的親姐姐死訊來騙人。我們除了悲憤還有其他么?」

  有人評論說:現在既然人還在,那之前的火葬啊、撒骨灰啊、譴責「賤男」沒參加追悼會、做「頭七」啊什麼的,又是演的哪一出呢?她活著是好事,我們祝福她。但不能拿生死之事騙取同情和輿論支持。如若以後真的有人需要網路輿論幫助,還有幾人敢信?

  解析:一個生命「死而復生」,得到的應該是祝福和喜悅。然而,很多人似乎不能接受肖艷琴的「復活」。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在自己內心深處,會無意識地勾勒著一部悲壯的愛情劇,原本觸目驚心、轟轟烈烈的愛情悲劇,突然出現令人意外的結局,大家同情感突然被抽走了,內心深處的預期也幻滅了,就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肖艷琴「復活」,從另一個角度講,是在過度消費網民的同情心。在網路時代,大家對惡意炒作見怪不怪,大多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但如果是借生命之名報復,這的確超出了大眾的心理預期。其結果,傷害的不只是更多的「原配」,也重創了公眾的情感與承受力。這種欺騙不是局限在個人層面,而是某些個人以弱者的名義向集體和社會良知進行的欺騙,其危害遠遠比個人之間的失信更具有殺傷力。用這種方式拷問他人的同情心,用他人的良知作為自我保護的工具,也許暫時對個人有好處,但對群體的傷害非常大。現在的人們有時候表現得很冷漠,與這種欺騙式的自我炒作有關,從郭美美事件到被救者反告救助者,「狼來了」式的古老故事反覆上演,必然會傷害人們的良知與熱情。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從這些事件中得到啟示,讓這種現象失去產生的土壤。

  延伸閱讀

  網路虛假新聞對心理的影響

  1、「污染」大眾心理 虛假新聞以其特有的新奇與「完美」素質,常常比一般的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影響更大。但其信息中混入的有害性、欺騙性、誤導性元素,超過了傳播標準或道德底線,污染大眾心理。人們因無所適從而引起強烈的心理反差,表現為無法以慣常的情感、理性、邏輯進行判斷。

  2、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虛假新聞的欺騙性不僅傷害受眾的情感,還容易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在人們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很難消除。

  3、「麻醉」負功能 虛假新聞是一種社會麻醉劑,它能讓人們的心理處於一種虛幻的麻木狀態,從主動接受信息變為被動獲知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虛假新聞的「麻醉」負功能,還能使受眾變得遲鈍和冷漠,喪失辨別力和判斷力,不僅對虛假新聞本身毫不關心,對其他真實的新聞也會持冷漠態度。

推薦閱讀:

【 一泡尿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病根】
中國印錢速度再創新低折射新的賺錢周期來臨,已經發出五個新信號
心的折射
女童伴屍7日折射留守之困
2018 年的八個預言,折射出科技領域的不安前景

TAG:心理 | 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