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什麼是「好生活」

生活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富足,更重要的在於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能夠保障公民的權利——
什麼是「好生活」

本刊專論 BENKANZHUANLUN

陶東風

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面對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種變革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支持?什麼是我們需要的「好生活」?

好生活是一個文化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於「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環保、低耗、節能等方面,節能、低碳、綠色、宜居等已經被確立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這當然都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因為這些指標基本上還是著眼於經濟。經濟的增長不是「好」的全部含義,在經濟增長「好」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加根本性的標準,這就是「好生活」、「好社會」。「好生活」、「好社會」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它當然應該包括好的經濟增長,還應該包括:好(合理)的政治體制、好(優良)的道德環境、好(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好(愉快)的心情等。

因此,「好生活」問題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問題。一個時代的公共文化是這個時代的公眾對「好生活」的認識。

由於經濟理性屬於工具理性,它關心的核心問題是效益,因此它無法回答何謂「好生活」的問題。或者說,它對「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質計量、工具理性的層次,無法進入實質理性、價值理性的層次。從這個層次理解和判斷一個社會的發展模式,很難對其好壞作出實質性的價值判斷。比如,一種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漠視代際正義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不好的嗎?享樂主義者就可能認為,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好的,因為它能夠讓你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時間內盡情地消費、揮霍、享樂,至於子孫後代則不在考慮之列。只有當你對這個世界的持久存在和後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關懷,當你覺得在身體享樂之上還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標準時,你才會警惕和批判斷子絕孫式的發展模式。

至於正義、公平等,更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以犧牲公平和正義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為我們認為人不是動物,不能把金銀珠寶裝飾的籠子當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質享受當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個人,要有人的尊嚴,而奢侈品無法給你這樣的尊嚴。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能夠保障公民的權利。

可見,發展模式之爭的實質是文化之爭、價值觀念之爭、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表明我們認識到了原先的「發展就是一切」、「GDP挂帥」的發展模式是有問題的,這種發展模式背後的「好生活」理念有問題。因此,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進而解決我們應該選擇何種發展模式的問題。

好生活不等於富足生活

當下國人最普遍的一個誤解,就是把「好生活」等同於物質富足或奢華生活。廣告一直在塑造的所謂「成功人士」的標誌,就是名車、名表、豪宅等奢侈品。

「好生活」真的等於物質富足的生活嗎?請看下列報道:

2010年6月,南京的一位病人在北京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原因是2009年做手術時他的心臟被植入了一個非法支架,結果這個定時炸彈一年後爆發,導致患者差點喪命。媒體報道說,由於暴利,大量未被批准臨床使用的心臟支架被植入人體,使醫療器械成了可能致命的「定時炸彈」。醫院之所以在病人身上用那些無證心臟支架,無非是其回扣更高。事情的嚴重性還在於,由於相關管理制度的弊病以及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有過類似遭遇的病人,不僅難討公道,甚至連真相也無法得知。

一個能夠花費百萬元植入心臟支架進而換心的病人,應該是一個有錢人,可是他的遭遇能說是「好生活」嗎?

再看另一則報道:《2010―2011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近七成人對食品「沒有安全感」。一則笑話這樣寫道:「早晨用致癌牙膏刷牙,喝杯摻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條,外加一個蘇丹紅鹹蛋;中午在餐館點一盤用地溝油炒的避孕藥喂的黃膳,盛兩碗陳化糧煮的米飯;晚上蒸一盤瘦肉精養大的死豬肉做的臘肉,抓兩個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塊的大饅頭,喝上兩杯富含甲醇的白酒……」笑話難免誇大,但絕非無中生有。就算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食品豐富了,可是如果我們的食品中隔三岔五被曝光含有有毒元素,我們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好嗎?

時下媒體經常有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心情卻越來越壞的報道,原因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社會正義還有待進一步伸張,公民權利還有待於進一步落實,法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一個人如果經常無故受到傷害,那麼,他的物質生活再富足,他的生活也不可能是好的。

好生活不等於審美化生活

「好生活」這個概念除了容易和「富足生活」混淆外,還容易和「審美化生活」混淆,這在一個具有審美主義文人傳統的中國特別容易發生。例如,一名網友在回應我的博文《應該發起一場關於好生活的大討論》時,寫了一篇題為《什麼是好生活》的文章,認為「好生活」就是「詩意人生、審美情懷」。文章寫道,「好生活,是在當下能夠感受樂趣,對未來能夠報以希望」,而這「樂趣」,在作者看來就是欣賞「風流典雅的中國詩句和抑揚頓挫的中國書法」,以及「見識更多的棋友,分享更多的智慧」。

作為一個愛好藝術的人文知識分子,我當然很認同這類審美化的生活、這種詩意人生。我也理解在具有悠久審美主義傳統的中國,這種審美化生活深得知識分子的青睞,更何況隨著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過著一種空前緊張、浮躁的生活,喪失了應有的從容、淡定和優雅。千金易得、優雅難求。因此,把審美化的優雅生活視作好生活的同義語可以理解。

但必須指出,審美化的人生並不是「好生活」的全部,它最多只是「好生活」的一部分。試想,一個真正的人,在公民權利遭到隨意踐踏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沉溺於下棋遛鳥、琴棋書畫,這種所謂的審美化人生是不可想像的。

「好生活」的「好」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富足的、有保障的物質生活,從容、優雅的生活情調,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等,都是好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僅有這些還不夠,就目前的情況看,政治權利的落實、公民權利的保障、社會正義的伸張,可能是「好生活」中更急於落實的部分。

人是政治動物。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在於人不滿足於私人和家庭生活的安逸與富足,他總是要希望走出私人領域,投身於公共領域的政治實踐,在公共空間呈現出非凡和偉大。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教育學研究生就業前景?
學習數學,意義何在?
概念與解題(教學隨筆)
博士生活之:今天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很蠢?
「等你花完從家裡偷的300萬,能和爸爸聯繫嗎?」

TAG:生活 | 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