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格言》連載之「實相、真如、佛性——1.法性離言」
夫第一義不生不滅,不敗不壞,不增不減,文字章句所不能說,不可詮辯,絕於戲論。善男子,第一義者,無言無說,本性清凈,一切聖人內自證得,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爾,不增不減。
若無有此第一義者諦,所修梵行皆悉無用,佛出於世亦復無用。
《大乘寶雲經》卷六
是故滅聖諦是第一義,不思議是滅諦1。
《勝鬘經》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夫如如者,謂是內所證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顯示。所以者何?是法一切言語道斷,文字章句所不能詮。過音聲界,離諸口業。絕諸戲論,不增不減,不出不入。不合不散。非可籌度,不可思量。過算數境,非心心行處。無礙無想,過想境界。過諸嬰兒一切境界,一切嬰兒所不行處。過一切魔境界,過一切煩惱境界。過識境界,無所住處。無住寂靜聖者行處。如是如是內所證,無垢無污,無染清凈。微妙第一,畢竟最勝。常恆湛然無生滅法,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界常爾。
《大乘寶雲經》卷四
何謂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何以故?此法超過一切文字言說及戲論故。離諸入出,無有計度,非計所行,無相離相,非諸愚夫所行之處。遠離一切諸魔境界及已一切煩惱境界。非識所行,住無所住。自性寂靜,超過眾聖智之所入。由是因緣,自內所證,無垢無染,清凈微妙,最上無比,恆常不動,性不壞滅。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如是名為真如,亦名實際,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種智2,名不思議界,亦名不二界。……應以出世間般若自內所證。
《佛說寶雨經》卷六
實義者,所謂不虛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
《大乘寶雨經》卷五
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凈。
《華嚴經》卷三十七,十地品
云何法性不可思議?佛言:大王,在諸眾生陰界入中無始相續,所不能染,法性體凈,一切心識不能緣起,諸餘覺觀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亦不能緣,法離邪念,無明不起,是故不從十二緣生,名為無相,則非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體性明凈,不可思量。……性是真實,則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為如;聖智境界,名第一義;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凈,離一離異,無名無相。……清凈不變,猶如虛空,無等等。一切三界無有一法所能及者。遍眾生身,無與似者。清凈離垢,本來不染。自性明凈,自心不生,自心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虛空界諸眾生處,一切平等,無邊無量,不異不別。非色不離色,非受想行識不離受想行識,非地大水火風大,不離地大水火風大。無生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
《勝天王般若經》卷三
當知真如深妙,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說。……離諸戲論,絕諸分別,非此非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3。……非識之所了,不住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之境。無我我所,不可求得,不取不舍,無染無著,清凈離垢,最勝第一性,而常不變。
《勝天王般若經》卷五
一切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若是本性,彼無自性。汝今當知: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
若是一切諸法本性,非由染凈之所建立,無住無起。
《大寶積經》卷五,無邊莊嚴會
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為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三相永離,故名無為。
《大寶積經》卷三十九,菩薩藏會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凈,開示諸群生。
《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法性能相謂真如,無有所取及能取,
無有所詮及能詮,無此差別即真如。
《辨法法性論》
一切諸法皆不可說,其不可說亦不可說。
《勝天王般若經》卷六
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真實為性,……恆守本心無有改變,……以一切法無性為性,……無相為相,……離境界相而為境界,……能有安立,……性常隨順,……無能測量,……充滿一切,……常住無盡,……無有比對,……體性堅固,……不可破壞,……照明為體,……無所不在,……遍一切時,……性常清凈,……於法無礙,……體性甚深,……性無勞倦,……無有一物,……其體微妙難可得見,……離眾垢翳,……性無與等,……體性寂靜,……無有根本,……體性無邊,……體性無著,……無有障礙,……體性無住,……性無所作,……與一切法而共相應,……一切法中性常平等,……不離諸法,……一切法中畢竟無盡,……與一切法無有相違,……普攝諸法,……與一切法同其體性,……與一切法不相舍離,……攝持一切世出世法,……無能暎蔽,……不可動搖,……性無垢濁,……無有變易,……不可窮盡,……性常覺悟,……不可失壞,……能大照明,……不可言說,……持諸世間,……隨世言說,……遍一切法,……無有分別,……遍一切身,……體性無生,……盡未來際,……遍住三世,……體性清凈,……體性明潔,……體性無垢,……無我我所,……體性平等,……超諸數量,……遍住一切諸眾生界,……永離世間,……體性廣大,……無有間息,……遍攝群品,……無所取著,……體性不動,……是佛境界,……無能制伏,……非是可修非不可修,……無有退舍,……普攝一切世間言音,……於一切法無所希求,……無有斷絕,……舍離諸漏,……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不是覺悟,……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成就一切諸佛菩薩,……究竟清凈,不與一切諸煩惱俱。
《華嚴經》卷三十,十迴向品
法性亦非有相,亦非無相,體如虛空,難知難解。善男子,此法微妙,難以文字語言宣說。何以故?超過一切文字境界故,超過一切語言境界故,超過一切語業所行諸境界故,超過一切戲論分別思量境界故,超過一切尋伺計度諸境界故,超過一切愚痴眾生所知境界故,超過一切煩惱相應魔事境界故,超過一切心識境界故。無此無彼,無相離相,超過一切虛妄境界故。住無住處,寂靜聖者境界故。善男子,彼諸聖者自證境界,無色相、無垢凈、無取捨、無濁亂,清凈最勝,性常不壞,諸佛出世若不出世,於法界性體常一故。……此是真實,此是不異相,此是實際,此是一切智體,此是不思議法界,此是不二法界,此是善知眾藝、圓滿具足菩薩解脫。
「四十華嚴」卷三十
諸法實相中,無心、無心數法。
《小品般若經》卷五,相無相品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中論·觀法品》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維摩經》卷中,不思議品
由此聖教,應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別永滅,非實有性,非離非有。……若言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別,說為真如。如彼真如雖是實有,而就勝義,有、非有等分別不成。
《大乘掌珍論》
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非凈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一切言語道斷……,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非見非聞,非覺非知。……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維摩經》卷下,見阿閦佛品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
《楞伽經》卷一
注釋
1.滅諦:涅槃寂滅。
2.一切智:如是知見一切法真如體性或空性的智慧,三乘見道時得;一切種智:如實盡知一切亦即「全知」的智慧,唯佛具有。
3.尋伺:尋為較粗淺的思考,伺為深細的思考。
推薦閱讀:
※佛教楹聯
※佛教七寶
※對佛教《心經》的一場討論會之七
※南傳主義者為什麼不以佛教的名義經營三凈肉專營店?
※念六字大明咒聞到異香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