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被歷史遺忘的和親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圖
文 | 蓮悅
轉自共識網,微信ID:igongshi
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公元前105年,即漢武帝治下元封六年,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了西漢政府才設立六年的敦煌郡。這支隊伍由數百名全副武裝的雄壯衛士護衛,攜帶有大量的黃金、綢緞,隊尾還跟著數以萬計的牛羊。這是西漢王朝的送嫁隊伍,隊中寶飾華麗,輕紗低垂的車架中坐著已經被冊封為公主的少女——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
劉細君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儘管,在劉細君之前,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西漢王朝都曾將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送往匈奴和親,但這些女人早已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沒有人記得她們,哪怕一個可以傳頌的名字。她們為一個王朝的平和和安定付出了所有,卻如同和她們一起出塞的布匹、糧食一般被整個王朝棄置、遺忘於苦寒的漠北。
「和親」一詞,早在《左傳》中就出現過。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尋求政治和軍事的結盟所進行的聯姻,即是「和親」。但也有人認為,華夏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政治聯姻,才是「和親」。嚴格意義上講,中原王朝將「和親」作為一種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以達成與周邊少數民族睦鄰友好關係,始於漢高祖劉邦。在漢初的七十年,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可謂是西漢王朝的基本國策。
在《漢書》中有明確記載將宗室之女送往漠北至少有四次,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時期都有相關記錄。即便是在漢武帝即位之初,也明確宣布要延續與匈奴的和親政策。然而,這些存在於歷史書中的記錄只有「和親」這項重要的外交活動而已,卻沒有主角——那些被送往塞外的女人。
原因很簡單,因為此時漢王朝是以弱者的姿態向匈奴輸送女人,祈求和平。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曾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出擊匈奴,卻遭遇白登之圍,險些喪命。這以後,剛剛立國的西漢王朝自知民貧國弱,無力與匈奴一戰,所以選擇了和親來維持與匈奴的睦鄰友好。
彼時彼地,這些和親的女人更是男人無能的象徵和國家貧弱的結果,不會有男人願意記住她們,如同記住自己的恥辱和傷疤。所以,在史書連篇累牘的記載中,就連陪同和親公主出塞的宦官,比如文帝時期的中行說,都有大段的記述,卻始終沒有給予那些可憐的女人哪怕一個可以銘記的姓名。
其實,漢初的和親政策對這個龐大王朝的和平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漢武帝劉徹的父親、景帝劉啟執政時期,西漢王朝和匈奴汗國之間幾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兩國之間在邊境上的貿易往來十分興盛。而在內政上,從呂后時期實行的讓利於民的經濟政策,和文景時期延續的無為而治,讓整個國家欣欣向榮。在漢武帝執政初年,出現了「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的國家富足、百姓安樂的局面。
漢武帝時代,西漢王朝的確沒有再將自己的女人送往匈奴,而是發動了漢匈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當漢武帝決定用和親政策拉攏地處西域的烏孫國,切斷匈奴西方外援時,劉細君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劉細君雕像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兩千年過去了,劉細君為感慨自己的人生所制的《黃鵠歌》仍在玉門關外的大漠戈壁中隨風沙飄蕩。
也許正是因為這首凄婉的《黃鵠歌》的流傳,更因為有著高貴的身份肩負著歷史的使命,今天的我們才得以去想像這個女人滿心的悲涼和痛苦。和親公主劉細君西出玉門關再未回還。當年邁的烏孫王去世時,她曾上書皇帝,請求歸漢,卻被漢武帝拒絕。她不得不接受烏孫國轉房婚制度,再嫁給新烏孫王。僅僅在遙遠的烏孫王的穹窿中呆了四年,這個可憐的女人便鬱鬱而終。
劉細君去世後,漢武帝又將另一位宗室之女——劉解憂送給了烏孫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才能的女人,儘管與劉細君有著相同的命運,劉解憂卻有著更為剛強和倔強的性格。她不僅在異域他鄉站穩了腳跟,更深刻地影響了烏孫國的內政,讓烏孫王在匈奴和漢王朝之間毫不猶豫地偏向漢王朝。經過宮廷政變和沙場喋血,在解憂公主和西漢使節、軍隊的通力合作下,西漢政府於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取代匈奴成為西域諸國的宗主國。
我們的歷史在這個時候給予了劉細君和劉解憂這兩個和親公主慷慨的筆墨。也許僅僅是因為此時的西漢王朝在和親關係中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姿態,不再是過去的忍辱求和,而是以和親為手段尋求盟友,以打擊宿敵匈奴。這顯然是一種更高的、強者的姿態,所以,我們的男人終於倨傲地許可女人留在他們所書寫的歷史中。
在中國,女人一直都是男人的附屬品,文化的血脈中從來就沒有保護女人是男人的責任這樣的理念。歷史上,男人為保全自己犧牲女人的案例更加比比皆是。但在和親的問題上,老少爺們卻多半會豪氣干雲地吼一嗓子:「不能將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胸脯上!」彷彿真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為女人上馬擊狂胡一般。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在說到「和親」時,都會條件反射,認為這是一種屈辱妥協的政策,和親公主只是政治的犧牲品。事實上,中國的外交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和親史。即便撇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大分裂大動蕩時代各國之間的姻親關係,只說統一的中原王朝,隋與突厥,唐與吐蕃、契丹、吐谷渾、回紇,元與高麗、吐蕃,當然,還有滿清與蒙古。在這些統一的中原王朝中,唯有宋和明沒有過和親政策。而與宋並存的遼和西夏,彼此也有姻親關係。
歷史中著名的和親公主,從強漢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到盛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們都為國家的和平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充分實踐了漢武帝「斷匈右臂」的政治策略,對西漢王朝能順利設立西域都護府作用不容小覷。王昭君出塞和親,有效地鞏固了呼韓邪單于麾下的南匈奴對漢王朝的臣服。從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到開元後期(737年)兩國斷交爆發唐吐百年戰爭,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維繫了唐王朝和吐蕃之間百年的和平穩定。
漢家公主出塞圖
這些被送往異域他鄉的女人是作為政治博弈的工具加以利用的。她們在塞外的風塵中消隕了青春,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頑強地背負著王朝的使命,甚至不得不以柔弱之軀承受中原文明所無法容忍的異域的婚俗。她們大多客死異鄉,幸運如劉解憂,得以在漢宣帝甘露初年歸漢,卻已然鶴髮雞皮、垂垂老矣。
和親公主的命運是不幸的,但最為不幸的,恰恰在於歷史刻意的遺忘,在於她們為一個王朝,為她們的子民奉獻了一切,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榮光和不朽。在劉細君之前,在西漢立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究竟有多少個妙齡少女被送往了匈奴,她們姓甚名誰,來自何處,是何人之女,經歷為何……一切的一切,浩如煙海的史籍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今天的我們完全無從探究。
而在此之後的歷朝歷代,中原王朝的和親公主數以百計,然而,有幾個能為今天的我們所記憶呢?
這些女人並非我們民族的屈辱和傷疤,恰恰相反,她們是我們最值得驕傲和頌揚的歷史篇章。能夠因為幾個女人的橫空出世而讓整個國家萬千黎民百姓得以避免戰爭的戕害荼毒,充分說明這是一個具有政治智慧的時代。而「不能將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胸脯上」這樣的空洞的豪言壯語,一味地用戰爭替代有效的外交斡旋,事實證明,只能讓我們在戰爭中失去更多的女人。
推薦閱讀:
※不應遺忘的生命
※被遺忘的巨人,喬布斯也不過站在他的肩膀上而已
※70年代,一陣被遺忘的流行風,男士短褲
※唯美句子:如果,水遺忘了我,流失了落在水裡的回憶,請一定要記得水裡有我曾經的倒影。如果,風遺忘了我,吹散了飛在風裡的落葉,請一定要記得風中有我曾經的細語。
※被遺忘的紅色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