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被百萬年薪爭搶的金融科技人才 差在哪裡?
作為時下大熱的新興領域,科技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普華永道發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中國概要》指出,中國有71%的金融機構受訪者認為招聘或留住人才比較困難;而全球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80%。
據全球招聘顧問公司MichaelPage的《2017中國薪資和就業報告》,目前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嚴重的供需不平衡使金融科技人才的薪資水平居高不下。
普華永道中國信息技術諮詢合伙人王建平坦言,當前金融科技人才十分緊缺,一般的機構招聘別說是985、211院校的畢業生,就連三類院校的相關專業學生都很搶手。
創新工場合伙人郎春暉則表示,市場上好的人工智慧團隊十分稀缺,現在一些從知名人工智慧團隊出來的小團隊,三、五人規模的估值就要5000萬美金起。而人工智慧人才的薪資,100萬年薪可能只是起步價。
與之對應,金融科技人才的技能門檻較高。在金融科技的競爭浪潮中,金融機構更偏向於尋找複合型人才:即數字技能、商業頭腦、創新思維、管理能力缺一不可的「跨界大牛」。
從技術層面說,人才應具有強大的數字化技能
大數據分析能力是硬需求
大數據為銀行金融人才需求帶來了強烈的轉變。《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提到,金融科技已經大幅扭轉了「銀行」的定位,銀行不再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行為。金融大數據與傳統金融數字化不同,不再只是將金融業務e化、網路化,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服務體系,不僅能為客戶提供傳統金融服務,甚至還有創新型的金融業務。
此外,物聯網是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結構轉變的重大趨勢,也是金融大數據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很多產業都已經開始了應用物聯網技術推出新產品或服務,金融業雖然處於起步階段,但起步的速度非常快,許多銀行都在探索金融物聯網時代下的使用者需求和行為模式,並找出與金融服務結合的方式。
能利用金融大數據在銀行的產品全周期實現用戶行為分析、事實明細、精準營銷、在線徵信、風控等,這樣的專業人才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強需求。
吳恩達那樣的AI專家炙手可熱
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已經將目光鎖定在各項金融業務上,AI在支付、預算、貸款申請等環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使用戶享受更好的服務體驗。對企業來說,AI會為其帶來持續性服務,包括提供商業情報和預測分析等功能。對商家來說,支付服務和反欺詐功能也能依賴AI從客戶的行為來識別客戶,從而剔除不良交易。
當前,個人金融應用程序已經使用AI來基於用戶特定行為來平衡預算。AI作為智能投資顧問,正在取代人工交易員來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成為AI專家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它需要人才具備的基礎有:
1、對行業有宏觀的把控。
2、掌握人工智慧的發展脈絡。
3、具有硬實力,掌握有關基礎學科。包括但不限於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科學、控制論等。
所謂的「複合型」具體指什麼?
同時掌握金融業務和互聯網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金融科技利用互聯網、信息通信等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中介服務等等。需要人才具備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屬性。他們既需要掌握數據的量化分析、金融產品的定價以及風險防範等金融業務知識,同時還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對互聯網有全面和深度的了解。
既具備創新思維又兼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金融科技由金融的創新而產生。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創新,除了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必須有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不僅需要主動學習和掌握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新的發展方向及新成果,而且還需要將這些學科的知識與技術結合起來,創新業務發展模式。
(普華永道《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中國概要》)
兼備風險意識和法治思維的管理型人才
金融行業的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以及突發性等特點也存在與金融科技領域。在鼓勵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應該將風險控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必須具備各種風險意識,強化自身對技術風險、市場風險、業務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互聯網金融常見風險的應急防控能力,在風險發生時能夠有效地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相關權益。
對於有心從事金融科技相關工作的人,洞察君建議你:產業知識可以慢慢學習,重點是保持自身的好奇心和熱情。從技術起家的跨界者,可以通過不斷地參與項目鍛煉,學習金融邏輯和產業知識,久而久之自然具備了金融與IT的跨界能力。
推薦閱讀:
※愛錢進登陸2017北京金博會 財商教育推動財富管理「普惠化」
※信域金融:2018,金融科技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一窮二白的明治維新
※金融科技圈 · Darren |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什麼樣的公司才是真正的Fintech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