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道」茶歷史第四講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唐代《封氏聞見記》就有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這也證明了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了,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就是一位茶飲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泡茶,其實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方茶葉、倒水。但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就得十分講究了。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
「十三宜」是: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七禁忌」是: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
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