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銀幕絢麗多彩的戲曲片

*回首往事

讓銀幕絢麗多彩的「戲曲片」

要說我國的電影和戲曲是「孿生子」,似乎一點兒也不為過。我國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無聲片《定軍山》。而戲曲片真正的「百花盛開」、絢麗多彩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後。

我從小就喜歡戲曲,京劇、評劇、越劇、曲劇、黃梅戲等,都喜歡看。所以有些我喜歡的戲曲拍成電影后,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各個電影院都放映。當時,不少京劇或評劇演出都不售兒童票。有時候,在學生的寒暑假期間也會有招待兒童的專場演出,但票價每張最少也要在三角錢以上,而且都不是「名角」演出。可是一場電影,兒童票每張票價也就1角錢,寒暑假期間每張才5分錢。所以像我們這些「戲迷孩子」喜歡的戲劇拍攝成電影,可以隨時買票觀看,我樂得看戲曲影片。

我上小學以前,就看過幾部戲曲片,最喜歡的就是評劇戲曲影片《秦香蓮》,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評劇劇目。從小時候第一次看這部影片到現在,算起來這部影片我已經看了近30次;改革開放後,我買了錄音帶,可以想看就看、百看不厭!感謝這部影片的攝製者,給我們留下了著名評劇演員小白玉霜、魏榮元、席寶昆、李義庭、王小樓等影像,其中小白玉霜、魏榮元等,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而巨星隕落!她們的英年早逝,使我們再也看不見其舞台身影,那些錄像帶、光碟等更顯得彌足珍貴!

記得看完評劇戲曲影片《劉巧兒》後,我們衚衕里到處有女人唱其中的「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巧兒我採桑葉來養蠶」等唱段兒。我們衚衕里一個按現在講,就是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的「追星族」的男青年,竟一連看了七八場《劉巧兒》這部影片。新鳳霞雖然沒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喪命,但是因為受迫害卻喪失了「舞台生命」!我妹妹在上班途中,曾多次看到已經不能行走的這位評劇「明星」,看到她的樣子,心裡總是很傷感。好在留下這部影片和另一部新鳳霞主演的影片《花為媒》,使我們還能在銀幕上看到活潑、歡快的新鳳霞和她精湛的演技、獨特的「新派」唱腔。

戲曲影片,不僅保留了各劇種的唱腔,而且在取景兒上突破了舞台限制,可以用特技使真假景兒結合,使戲曲在景兒上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突出藝術效果。我國第一部彩色影片也是戲曲影片,就是著名的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喜歡越劇,這部影片我記得共看過3次,也會唱其中幾段唱段兒。是這部影片使我認識並迷上了越劇著名演員袁雪芬和范瑞娟。而後,通過看影片《追魚》,迷上了著名越劇演員徐玉蘭和王文娟。尤其是看越劇影片《紅樓夢》,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被不少越劇戲迷稱為「病西施」。

我在看過黃梅戲戲劇影片《天仙配》後,竟著了迷似地以後逢戲曲影片必看,不管是哪個劇種的戲曲影片。如果一一列舉片名,那就成了「豆腐賬」啦,只是記得以下這些戲曲影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深,對我影響大。計有京劇影片《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尚小雲的舞台藝術》、《四進士》、《群英會》、《野豬林》、《楊門女將》、《穆桂英大破洪州》等,至於那「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京劇「樣板戲」,我不想提了,因為在1974年、1975年,我們幾乎是被強迫看那幾部「樣板戲」影片,有的看了近10次,而且中間不許退場,上廁所都有人盯著,一直看著你從廁所出來再走進放映廳,如果你不看或中途「溜走」,起碼給你扣上「抵製革命樣板戲」的罪名!好像人們不是在看電影,是在受「管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所看戲曲影片還有崑曲影片《十五貫》;豫劇影片《花木蘭》;漢劇影片《二度梅》;粵劇影片《搜書院》、《關漢卿》;黃梅戲影片《女駙馬》;滬劇影片《羅漢錢》;山西蒲劇影片《團圓之後》;秦腔影片《三滴血》、《火焰駒》;紹劇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淮劇影片《女審》;錫劇影片《珍珠塔》;湘劇影片《生死牌》;黔劇影片《秦娘美》;河北絲弦劇影片《空印盒》;呂劇影片《李二嫂改嫁》;山東柳子戲影片《孫安動本》;評劇影片《花為媒》;曲劇影片《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等。也正是通過這些影片,我熟悉了不少各劇種的著名演員,如常香玉、紅線女、馬師曾、嚴鳳英、王少舫、六齡童、筱文艷、郎咸芬、魏喜奎、李寶岩等。

這裡要特別提到一部崑曲藝術影片《遊園驚夢》。當我父母要帶我去看這部影片時,我誤以為還是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主演的那部同名影片,因為當時學習緊張已經不注意有哪些新影片上映。當獲知是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和俞振飛主演的影片時,我的興趣就來了。這部影片大概是梅大師留給觀眾最後的銀幕形象吧!

天大的「笑話」是,新中國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發,這17年由新中國電影工作者貢獻給廣大戲迷觀眾的戲曲影片,這些給觀眾帶來快樂的精神享受的戲曲影片,在「文化大革命」中卻一下子幾乎全部被否定!不少影片既給一些著名演員帶來厄運,而且也給一些觀眾帶來禍害!如,我們衚衕里有一個出身資本家的老太太,她就喜歡看戲曲影片,每次看完總是和鄰居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立刻有人舉報她經常用那些「封建帝王」、「才子佳人」的「毒草影片和戲曲」腐蝕革命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害得這個老太太多次被批鬥,有些罪行簡直叫人笑掉大牙,但是當時沒人敢笑,只能機械地跟著喊口號!特別是一個三輪車工人,在揭發這個老太太的罪行時,竟說這個老太太從解放後就不喜歡唱「革命樣板戲」,而喜歡唱評劇《小女婿》、《劉巧兒》來腐蝕青年,引誘年輕人不學好。他的發言還居然引發群眾的一陣陣口號聲,真是笑話!所謂的「革命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產物,一個老太太怎麼能提前十幾年唱「樣板戲」呢?《劉巧兒》、《小女婿》都是解放後上演的新中國戲曲,難道從一上演就是為了腐蝕青年嗎?雖然不少人想笑,但是不敢笑;不少人同情這個老太太,覺得這是莫須有的罪名,但是卻沒人敢說!

上世紀50年代,著名相聲大師劉寶瑞和郭全寶表演一段兒把不少影片片名組合起來的相聲,其中提到幾部戲曲影片,即「山西梆子《打金枝》、河南梆子《花木蘭》、廣東粵劇《搜書院》、中國評劇《秦香蓮》」。我們衚衕里有一個男青年經常把這句類似順口溜的戲曲片名兒掛在嘴邊兒,結果在「文化大革命」中竟被人揭發,批判他「和毒草影片有感情」,真是荒謬之極!

本文還沒有介紹解放前拍攝的那些戲曲影片。我的感觸是,昔日這些戲曲影片不僅滿足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需求,而且增強了影片的藝術色彩和豐富內容,令人難以忘懷。


推薦閱讀:

中國戲曲名段欣賞(上)
《伶人王中王》名家開嗓各成方圓,戲曲藝術自有分寸
戲曲大全
大C的聽戲筆記(02)看《西廂記》對比越劇、京劇、崑曲
清戲曲精選

TAG: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