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想與文化之漫談

芸浦瀟文

國學發展之泛談

中華思想源頭來於易經之學,形成於春秋戰國,自此之後中華思想在不斷的回顧,並沒有真正的創新,更無反叛,或無另立新說。秦漢至今,中國沒有出現全新的思想家,多因受孔子的毒害較深,猶如孔子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就是只對前人的思想進行記載與解說,而不另立新說,這個觀點中斷了中國文化以後的創新,但是也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儒家在不斷的對儒學經典進行一代又一代的闡述與解說,道家如此,佛家亦是如此。

孔子之前,中國已經存有百家爭鳴,前後出現了大批的思想家,儒家有孔子、孟子與荀子,代表作《論語》、《孟子》、《荀子》。道家有楊朱、老子與莊子,代表作《道德經》、《莊子》。墨家有墨子,代表作《墨子》。法家有韓非、商鞅與李斯,代表作《韓非子》。名家有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代表作《公孫龍子》。陰陽家有鄒衍,代表作《鄒子》。謀略家有鬼谷子,代表作《鬼谷子》。縱橫家有蘇秦、張儀。兵家有孫子、孫臏、龐涓,代表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雜家有呂不韋,代表作《呂氏春秋》,另外還有農家、小說家、醫家、史學家等。同時還有一大批無法歸類的偉大思想家與哲學家。更早的學說還有《易經》,黃帝學說等一大批前古的思想與理論,但多是失傳,更多的大家、著作遺失的比存在的多,流傳至今的只是冰山一角。

自孔子以後中國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都是在不斷的回顧前人的思想與理論,在此基礎上縫縫補補,其實孔子也是在回顧前人的思想。漢朝的經學家,開始對儒家經典即儒學十三經,進行了自己的解讀與闡述,代表人物董仲舒、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何休、鄭玄、王充等,同時王允是中國第一個直接寫無神論文章的奇儒,南朝的范縝亦是無神論者的傑出人物,戰國的荀子、韓非,漢代的張衡,晉朝的孫盛,唐代的劉禹錫、柳宗元等都是無神論者,可見中國的「上帝」之死早於西方數千年。魏晉玄學家,開始對儒家以外的百家經典進行自己的解讀與闡述,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向秀、郭象等。宋朝理學家,開始把儒學融入了佛家與道家的心學,代表人物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等,程朱理學成就最高、影響最大,其次是陸九淵的心學,即理學,心學屬理學分支,理學更廣,重在融入心學,取佛道及眾家之所長,注入儒家。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是在照搬前人的思想,或做些不足一提的小修改,唐朝韓愈與柳宗元為代表,極力提倡提高儒學的地位,降低佛教的地位,自從佛教東漢末年引進中原,魏晉快速起步,到了唐朝達到鼎盛,唐歷代皇帝極其喜愛佛教,所以使得儒家思想下滑,因此大唐沒有出現儒家的革新與發揚人物,只是大力的發展了文學。宋朝儒家思想得到了極力發展,多受宋太祖趙匡胤的恩澤,宋太祖登基後,下了一個國規,以後歷朝歷代,不準殺害文人,可以貶官與放逐,所以為宋朝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機會,由於大宋的重文輕武國略,使得思想得到大力發展,軍事薄弱,幾百年都在受外族欺辱,宋朝不光出現了一批理學家,像王安石、李覯、葉適等思想家,有些墨家功力主義的味道,以葉適為代表而形成了永嘉學派,即功利學派,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被稱為南宋三大學派。明朝的王守仁是明朝儒家思想的一個亮點,可以獨成一家,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被稱為孔、孟、朱、王,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明清之際,也出現一些創新力不足的儒學大家,代表人物有王廷相、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顏元等,直到現代新儒八大家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此後儒學大師徹底斷裂,但在此後也零零碎碎的出現一些國學大師,如季羨林、南懷瑾、張岱年等,直到當代中國已經無真正的國學大師,多了些為了賺錢而淺學國學的假大師,自從五四以後的國學大家,多數都融入了西學。

述而不作與國學正宗

「述而不作」開始使得百家經典變的更豐富了起來,因為後人不創立新說,只是苦苦的對前人的經典,進行深度與廣度的闡述與解說,大力的發揚。後來的述作多是在古人學說上,進行自己的理解與擴展,擴展擴展就開始脫離了正宗,此正宗就是古人的原說或原意,後來多是變成了自己的意思,或者為了奉承朝廷,故意曲解原著之意,滿足自己的私利。古之經典,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種看法與理解,猶如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僅此句讓各界不同立場的學者爭論不朽,從春秋到秦漢,再到唐宋,直到如今,不同立場有不同的解釋。哲學家認為,道德經是一種哲學的思考,道是一種規律,規律組成一種物性,然後萬物都是由此組成,這也是中國最早討論世界本體論的一個論點。科學家認為,道德經是一種自然科學的思考,物體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組成,質子與中子由夸克組成,由此推下去,最後世界萬物都是由一種元素構成。倒推回來,就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組成世界萬物的一種元素,有科學說這種元素是一種極小極小的粒子,也有科學家說這種元素,就是一種能量。道是一種規律,規律組成一種物性,或者任何物性背後都有一種規律,道是根本,一是第一層表象,二組成了世界的多元性。

政治學家認為道德經具有很強的政治學的意義,猶如文景之治時,漢朝提倡老子的觀點,無為而治。因為此觀點,漢武帝和奶奶竇太后產生了一種學風的戰爭,結果是一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佔去了上風,成為了官學,從此儒家昌盛,道家並行,墨家中落,漢末佛教入漢,成了儒釋道三教並行。

心學家認為,道德經是一種心學的思考,一切都順其自然,不必刻意,或有專家認為「道」是內心的刑法,或良心,或內心的規則,或做事底線。數理學家認為,道德經具有極強的數理思辨的特點。社會學家,認為道德經具有很強的社會學意義。所以不同的大家,對道德經都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世界上任何的道理與觀點都是相通的,只要我們考慮的全面,從任何的角度去解讀一種理論與思想,都是正確的,因為世界上所有的理論與思想,都是從一個點出發的,然後不斷的在輻射,把輻射的重點連接在一起就是一個封閉的圓形,這個圓形,一直在圍繞一個點在展開著,所以任何的理論與思想,都是一家,都是一個根源,所以說萬家思想都是同源。

道德經的各種解釋,幾千年被鋪天蓋地的展開,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或許老子在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出發點就是其中的一個,或許老子在寫道德經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麼多意思,只是隨心而寫,被後人賦予了很多的東西。就像一篇文章,作者寫的時候根本沒有這麼多含義,而是隨心所寫,老師們會賦予他們很多的東西,比如文章結構布局,段意,中心思想,意向等,然後講解給學生聽,其實沒有一樣是作者自己的本意。

匡扶正宗好與不好

有些大家,在不斷的想把國學的扭曲扶正,所謂國學扭曲,就是後人對古代經典進行解說,而不是原作者的本意,扶正就是恢復作者的本意。現在能看到的哲學經典,都是後來人的譯本,原本多是遺失。所以恢復原著作與作者的願意,很難完成,完成是否有意義,或者怎麼能完全的恢復原意。其實任何著作都無法恢復作者寫作時的原意,一是任何的著作都無法恢復原本的意思,就像一個作者寫了一本書,過了很多年,他會對以前的觀點進行修改,也就是說原著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對與錯,三十歲作的東西,五十歲多會刪去或修改,但是五十歲的創新能力遠不如三十歲,所以不改不對,改了也不對。所以作者的原著作,晚年時候的作者都無法還原寫作時候的意思,或者不想還原以前的意義。二是除了作者以外,所有的解釋者,對任何書的闡述與解釋,都會無緣無故的注入自己的理解,這原本就是在偏離原作者的思想,一句話,一本書,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任何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環境,思考方式,知識體系都不一樣,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意思與解釋,其實任何的解釋在更深層次上都是一個根源,都是一樣。

匡扶正宗不見得好,一是原作者的意思難道就正確無誤么?不見得,二是一部經典的著作,他的價值不僅在於原來的價值,而是能開啟後來人的新知,在此基礎上能創立更多更好的新學說,猶如康德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更深層次感悟批判主義,尼采看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後來寫出了偉大的《權利的意志》。其實花很大的力氣去恢復作者的本意,意義不大,重要的是,用古代的經典解決眼下社會問題,才是正道,所以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具有了自己的價值,孔子的這句話,如果說成「即述即作,即信即疑」更好,中國文化將會更偉大。

有位朋友正在用漢語的特色與古意,去解讀古代經典的原意,這種方法很好,但是並不能恢復作者的本意,因為任何一本著作都有字面意思,與作者內心的本意,著作真正的意思是作者內心的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所以用古漢字解讀古代經典,只能展示字面意思。其實要想了解古典著作的內在涵義,比如從文字出發,一是漢字的多義,一個字或詞,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意思,二是古代與現代的同一個字,多表示不是一個意思,三是古代沒有詞,都是一個字一個意思,但現在是一個詞一個意思。四是古代漢字,字字都有哲學與數理含義。所以專研古漢語,對了解古之經典是具有很高的價值與意義。然後通過解讀經典的字面意思,然後揣摩作者的內心的意思,但最終是無法全面的獲得作者的原意,只是一種揣摩之意,成了解讀者的自己之意。

對古代經典進行解說也好,扶正也好,創新也罷,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現實問題,都是為了促進民族或世界哲學、思想、文化更好的發展,否則一切都是徒勞,或者是阻礙。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創新是為了更快的進步。很多對前人思想的解讀,其實都是後人自己強加上去的意思,能解決現實問題就好,其他都不重要,如果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一切的爭辯都毫無意義。

中國文化之影響

中國文化對世界貢獻最大的是人學,人學有三,一是對內心的認識,即心學。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即社會學。一是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科學。印度擅長自我世界的研究,成了心學,後來中國佛教發揚了印度的心學,成為了漢傳佛學與藏傳佛學,道教也具有很強的心學。中國擅長人與人之間的研究,成了社會學,西方擅長人與自然的研究,成了科學。中國人擅長心學與社會學,而不擅長科學。

世界現存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斯拉夫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以後能解決世界問題或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最能解決世界文化的中國文化,最大作用的是佛教,其次是道教,再次是儒家,佛道之功在於心學,儒家之功在於社會學,現實社會,人多是喜歡佛家的悟心學,喜歡道家的養生學,喜歡儒家的禮學。

可惜墨家在漢朝中落,現存文字與學說很少,多是遺失,如果墨家一直延續,那麼中國的文化就完美了,因為墨家提倡功利主義與效用主義,可見中國兩三千年前的墨家思想與現在西方的價值觀所吻合,要是墨家不消失,中國的科學及經濟,將會是世界的領導者,或者中國將會把科學的發展提前一兩千年。其實中國發展科學要比西方發展科學簡單,因為中國沒有上帝,發展科學不存在離經叛道的問題,可惜的是中國沒有抓住發展科學的機會,但是中國也沒有在科學上沉默,多發展了社會科學,如四大發明、藥學典籍、病學典籍、算術學、農業專著、水利專著等,惋惜的是沒有在自然科學有更深的進步與發現。無論如何,中國文化最終是解決世界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衝突的根源。中國文化拯救世界文化,在於提升世界精神層面,讓精神文化提高於物質文化,否則世界精神文化依然持續糜爛。

思想之辯思

後來人,通過解讀前人的思想與著作去解決當代的社會問題,只是把前人的東西當做是一個影子,把這個影子當做出發點,然後不斷的擴展,最後都不是前人的東西,只是有一點點影子而已,任何影子都可以相同,就是說任何理論都有很大重疊的部分,所以一種理論怎麼解釋都對,怎麼解釋都錯,因為沒有對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比如一個醜女人,你不願意娶她當老婆,會有人娶她做老婆,也就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小圈子,走出一個圈子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東西,只有在某個時段或空間內,最合適的東西。猶如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意思很簡單,卻被後人越詮釋越深奧,越解釋越複雜,就像任何嬰兒隨口說了一句話,讓一個學者,都能寫出幾本著作出來。一個字能解說成一個詞,一個詞能解說成一句話,一句話能解說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能解說成一本書,一本書能解說成無數本書。所以世間很多的書或學說都有所重合,或者說所有的理論與思想都有所相連,起源於一個觀點,歸於一個觀點。

中國文化產品為什麼做的這麼爛,就是因為金錢價值太高了,搞壞了文化本身的價值,所有的文化公司,大多數都是喪失良心的小人,做文化最起碼的東西就是要具有良心。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不是為了金錢而去學習與專研文化,而是為了一種愛好、使命與責任。現在世界的價值都傾向物質上面去了,精神與思想層面在淡薄,如果中國文化從物質方面去解讀,或者是為了物質獲取而去做中國的文化事業,將是對偉大文化的一種侮辱,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在於輕物質重精神,中國文化的偉大,被一群小人給搞面目全非,猶如一個被強姦的老太太。中國古典文化,具有更好的心裡學的內容,或稱為中國才是心裡學的鼻祖,猶如有人說中國的心理學治療不需要工具,只需要感悟。特別反感中國心理諮詢考試,考個試,甚至是買個證,然後就可以做心裡諮詢了,只讀幾本心理學著作就可以做心裡諮詢,這也太可笑了。真正的心理諮詢大師,是需要天分的,不是讀幾本書就可以了,因為這是極需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一個不能完全走進患者心裡的諮詢師,都是不合格的,真正的心裡諮詢師,不僅能全面的走進患者的內心,更能為這個扭曲的內心找到一個合理的糾正方案,讓患者走向健康,世界心裡學發展,應該重視中國心學。中國近代,沒有出現發展中華文化的真正人才,是國家的悲哀,民族的不幸。中國儒家的思想,貢獻不僅在於孔子,更多的還有其他,只是沒有被發現,猶如孔子編著的儒家經典,都是前人的思想與學說,孔子原創的只有《論語》,論語里的學說多是孔子對前任思想的感悟,《論語》的真正作者是孔子的後輩,所以論語也不全是孔子的意思了,中國有更多的學說與思想有待發現、開發與發揚。古代很多大師,都沒有著書留下來,所以被遺忘了,但是著書的反倒不是學說的最高水平,沒有著書的,反倒是悟道之高,就像老子就不願意著書,《道德經》還是他對別人口述,被偷偷記載下來的,所以《道德經》字字千金,道德經被記載的時候已經被注入記載者的理解與解讀了,已經不是原著,或不完全是老子的意思,後來中國流傳的道德經是這個版本的多代的譯本。中國很多的聖人,都不喜歡寫書,這是一種遺憾,但是聖人不留言,再不去授業解惑他們的感悟除了對自己內心有修鍊,別的就沒有價值了,所以還是著些書好,有些朝代不敢著書,不然很容易丟棄性命,文字獄來了,思想、文化、藝術就墮落了,或是毀壞以前數千年積累的好思想與言說。思想自由了,精神獨立了,一批一批的思想大家就出現了,這是一個永恆的定律。

封建體制社會,真的與好的思想與學說,多被遺失。後人對前人的解釋,反映人性的東西,皇帝不一定喜歡,所以多出了假的學說,去愚弄百姓,便於皇權的統治,所以很多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都是虛假的,為了獲取個一官半職,違背良知,所以真正的思想家是具有良知的,是純真與純粹的。虛假的學說,不僅需要刪除,更需要批判與謾罵。只有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才有好的思想。更有價值的事,不是去對前人的思想進行詮釋與解釋,而是去不斷的推翻前人的東西,或者通過對前人思想的理解,具有新的創新與創造。我喜歡讀經典,更喜歡專研經典,而不是為了發揚,而是去更好的推翻,創立新的東西,特別的不喜歡任何言論與書籍左右自己的思想,但是喜歡取長補短,去偽純真。真正的教育體系,不是孔子那樣的順從的體系,而是一種叛逆的體系,一種對自我的叛逆,一種是對假東西舊東西的叛逆。人的自我在進步,思想在進步,文化在進步,一切都在往前走著。


推薦閱讀:

浙江餘姚明末清初史學家、思想家 黃宗羲 致道濟手札 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負面的思想
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眼中的道德
孫樹椿教授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談
薛中鼎《中國傳統思想的三角互補性(1)》

TAG:文化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