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客觀的唯物辯證思想
《周易》是一部古經,即眾人所說的無字天書,也是流傳至今最古老又具有完整體系的哲學典籍。它分為《經》、《傳》兩部分。《經》有上下二經;《傳》有《篆》、《象》、《繫辭》,以及《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合稱《十翼》。《易傳》是現存最早的對經文的註解。《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文化的原創之源,其包含的樸素辯證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發展進程。就連民族沙文主義思想嚴重,對中國文化頗有微詞的黑格爾,對此也不得不承認:「《周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絕對權威的。」
《周易》秩序嚴謹、生生不息的太極宇宙觀,陰陽對待、物極必反的變易學說,仰觀俯察、「窮理盡性」【1】的認識論,「聖人成能」、「載成輔相」的主體性思想,順天應人,「保和太和」的管理思想,仁義誠敬、剛柔相濟的道德主張,自強不息、樂天知命的人生哲學,參贊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這些思想內容都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使中國人在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領域都有非凡表現,創造出獨具風采的偉大文明。
第一,周易包含的宇宙觀。
中國哲學史上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成就的先秦哲學,有著兩套各領風騷的宇宙論學說:一為老子《道德經》的「道」宇宙論,一為《周易》的「太極」宇宙論。前者為道家奠定了宇宙論的基本框架,後者則為儒家提供了較為系統堅實的宇宙論基礎。
受過《周易》影響又對《易傳》有過重大啟示的老子,也有自己獨立一套宇宙生成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即渾然一體、生化天地、無聲無形、獨立充盈、生生不息的一種物質,可以生成天下萬物。老子進而說明「道」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即謂「道」是宇宙的本原。在老子看來,「道」是「物」,是「氣」,相當於《易傳》中的「太極」。「道生一」的「一」仍是指「道」,只不過是就其是一種「混而為一」的整體性存在而言謂之「一」,並不是說「一」是與「道」不同的為一種物質。《道德經》有時乾脆用「一」來指代「道」。「一生二」的「二」指陰陽二氣,相當於《易傳》的「兩儀」。「二生三」的「三」指由陰陽二氣相「沖」,即陰陽相互作用,親和交流而產生的第三種物質,可謂之「和氣」。「三生萬物」即謂再由這「和氣」生出天下萬物。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3】很明顯的突顯出老子的那種「玄之又玄」的宇宙觀,同時可以得知老子的那種樸素唯物辯證思想。
再看《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4】「易」指《周易》。關於「太極」,《漢書·律曆志》述漢末大學者劉說:「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太極中央元氣」,「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而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可見,自漢代以來,「太極」即被普遍認為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演化之初天地陰陽的「元氣」。這就使「太極」成為了《周易》的最高哲學範疇,相當於老子的那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為天地母」【5】的「道」。「兩儀生四象」是指由宇宙演化最初的陰陽二氣經過矛盾運動進一步生成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四種物質。「四象」即是指這四種物質。「四象生八卦」是指由「四象」進而演化出乾、坤、震、、坎、離、艮、兌這八個卦所象徵的八大類型的宇宙萬物。其分類依據是萬物自身的內在性質。
然而,太極是《周易》的最高哲學範疇。太極是宇宙萬物演化最初的天地陰陽「混而為一」的「元氣」,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的始基,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原始物質,這主要是由漢代學者劉、鄭玄、虞翻等人闡明;緊接著,太極是宇宙萬物懶以存在、發展的「淳和未分之氣」和「形而上之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根,是宇宙萬物所以存在、發展的終極原因和本質根據,這主要是王弼、韓康柏、程頤、朱熹等人闡發的。可見,古代釋「太極」之說以鄭玄之「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較為精當全面。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宇宙論上,《道德經》和《周易》頗具異彩,各有創見,既有很多相似之處,又各有其獨到見解。《周易》、《道德經》分別提出了在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兩套宇宙論,前者積極向上,後者消極避世,但二者可相互補足,融通出新,共同為中國人構築了一個生生不息而又「玄之又玄」、充滿活力而又神秘莫測的「宇宙」。
第二,周易包含的天人觀。
我們知道,《周易》是形成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的主要目的書,乃是使人類能夠趨吉避凶或逢凶化吉,這會使人更好地維護自己短暫而又脆弱的生命,從而使這有限的生命能夠在無限的時空中閃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可見,《周易》更深層的製作動機與主要效用仍然是對生命的竭力愛護和熱情崇拜。正是如此,《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經典在天人觀上,它以著名的「三才之道」表明,人是一種與天、地鼎立而三並居天地萬物之中心地位。反映出了《周易》的一種人文取向,即是人不僅客觀上就是大自然中上頂天、下立地的一種存在,而且人事實上就是天地間的一種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主體性存在。而這種「三才之道」所蘊含的極為可貴的人文主義思想,這種充分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和至上價值的思潮,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強勁主流。西漢末年的哲學家揚雄說:「天地之所貴曰生,物之所貴尊曰人。」朱熹的「唯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毛澤東的「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所有這些充分肯定人的中心價值的光輝思想構成中國文化扣人心弦的人文主義的主旋律。正是它,一直在激勵著中國人雄健豪邁的前進步伐,推動著中國人創造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
這種竭力高揚人的主體性的命題在《周易》比比皆是,使得《周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的思想典範和偉大名著。而這種高揚人的主體性的偉大思想並不是空中樓閣,是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的。
從人類的始祖採集狩獵、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刀耕火種,從鐵器的廣泛使用到土地的大量開墾。隨著人的主體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大自然便被刻上越來越多的主體性印跡。以至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當時已有了體現。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大哲學家先驅者老子「絕聖棄智」【6】、「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7】等自然無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向人類發出了「不以人助天」【8】、「無以人滅天」【9】的呼籲,要求人們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大自然,而要按照自然規律行事;「處物不傷物」【10】希望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和行為對待大自然,而不要損害大自然的完美至善,以免自食其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鄭萬耕說道:「這大概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全面、徹底、深刻、敏銳地反抗異化的大聲吶喊和保全人性的竭力呼喊。」
《周易》的「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便是具有保持生態平衡的深刻意蘊。其中《周易》的「太極整體觀」就可使我們培養一種從系統整體的觀點出發考慮問題的良好習慣,即《易傳·繫辭上》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蘊含的宇宙論;「生生不息觀」可使我們養成從動態開放的觀點出發考慮問題的積極態度,即《易傳·繫辭上》的「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和諧發展觀;「裁成輔相觀」要求我們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在任何時候都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積極進取;「保和太和觀」啟示我們要把大自然當作一個整體,切不可剛愎自用,《易經·乾》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僅從以上《周易》幾點關於思想的觀念與當今人類面臨的一大堆全球問題之深刻關聯,便可以看出《周易》作為中國文化寶典的淵博深厚的底蘊,更為驚嘆先人的卓越智慧。
第三,陰陽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統中的一支獨具魅力的奇葩。決定其本質特徵、精神氣象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當然也具有自己的特質異彩。它不同於通常所謂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主客觀二分式思維方式,而是一種生存論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式思維方式;它主張主客體二者的統一,即天人合一,這個天人合一自然不是混沌未開的原始天人合一,而是主客體充分發展後的天人合一;同時它主張,人在任何時候都應佔主導地位,都應是最高價值中心,人的一切行為,最終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達到人的自我實現;因此,在它看來,人的認知便應是一種廣義的認識,不僅包括認識論的對象性認知,也包括非自覺的非理性認知。
由於《周易》是一部由象數符號和語言符號共同構成的特殊文化典籍,因此,它是以一種獨特的形式來體現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周易》象數思維兼用「象」、「數」,這都是《周易》象數思維的基本工具。「觀象」、「取象」和「極數」、「運數」都是《周易》象數思維的基本形式。而在《周易》象數思維的影響下,出現了「卦氣圖」【11】【12】,它把四季、二十四節氣、農曆十二月卦、四正卦的二十四爻、分為君、公、侯、卿、大夫五組其餘的六十卦以及七十二侯納入一個整體的結構框架中。而實質上,在《周易》象數思維上還可以無限擴充,以至於東南西北四方、金木水火土吳星、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都可以順利納入。可見,《周易》象數思維囊括宇宙人生於一爐,其影響波及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因此,可以說,不了解《周易》的象數思維,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
在象數思維其中,有一種叫變異思維。而在變異思維中也就產生了陰陽觀。《周易》指出了事物的變化是由漸變到突變,最後走向反面的過程,提出了「物極必反」的運動規律。《易傳·文言·坤》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指出,事物的變化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變壞,一種是變好。《易傳·恆》曰:「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這說明,《周易》認為,生生不息、物極必反、循環不已等作為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特性、規律是永遠存在的。其次,《周易》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動力乃是陰陽兩種相互對峙勢力的相互作用。《易傳·繫辭》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其中的「剛柔」「男女」均指陰陽。這就是說,陰陽兩種相互對峙的的勢力的相互作用推動了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運動變化,並將存在於宇宙及其中全部事物運動過程的始終,沒有陰陽的矛盾運動,就沒有這個氣象萬千的宇宙及其中的絢麗多彩的萬物。
《周易》認為,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它們是同時發揮作用的,即《易傳·繫辭下》所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正是它們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此即《易傳·繫辭上》所謂「一陰一陽」,是說「又陰又陽」,即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陰可變陽,陽可變陰,這就是宇宙萬物之大「道」。《周易》認為,一切對立的兩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易經·泰》九三爻辭曰:「無平不坡,無往不復。」《易傳·豐》曰:「日中則昃,月滿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是在說,宇宙萬物以至社會人生中的所有陰陽兩種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而這種轉化不是無規律、無條件的,這規律便是「物極必反」。這是將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轉化看做事物的自然本性及變化規律。因此,「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被認為是《周易》以至中國辯證思想極有代表性的重要命題。
再看「陰陽觀」中辯證發展關係,這又是「陰陽觀」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是「運動」。這也是自然哲學中的重要命題。《周易》卦中反映「運動」的基本有兩種主要類型。
其一是表示事物發生,發展到衰亡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可以認為是時空「運動」的基本格式。如《乾》卦「潛→見→惑→躍→飛→亢」的「蒼龍」運動的六個程序,是以說明四時變化的特點,概括地說「元、亨、利、貞。」
其二是表示某一事物「運動」的階段性特點,即從低級往高級發展過程。如《漸》卦舉鴻之飛止過程。
《初六》「舉鴻之干」
《六二》「舉鴻之磐」
《九三》「舉鴻之陸」
《六四》「舉鴻之木」
《九五》「舉鴻之陵」
《上九》「舉鴻之阿」
由「干」到「阿」的「運動」,是說明事物發展循序性,同時說明了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要以一種發展觀來看問題,這與現代的辯證發展觀是完全附和的。
於此同時,「陰陽觀」也闡明哲學發展變化中的量變和質變。在整個古代辯證體系中,量變與質變的內容是相當豐富,而《周易》較為系統的闡述這個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為:「生生之謂易,日新之謂盛德,極數知來。」「新」與「生」在一定意義上,應當說是屬於量變的範疇,而《易傳》中所提的「萬物化醇」與「萬物化生」,應是說明質變的過程。《周易》所說的「質變」,是以「極」來體現的,這就是我們常言的物極必反的意義。
陰陽變化作為《周易》的核心思想出現,我們就應當從「陰陽觀」來考究事物。《周易》認為,事物的存在,消亡與再生,無不處於陰陽矛盾與變化之中,事物之所以能取得統一,或是暫時的統一現象,這都是矛盾雙方的作用與反作用的結果。這也正是辯證關係中的「對立統一」。
因此,陰陽錯綜,才會成為變化萬千的運動世界。當然,也只有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準確評價《周易》中的辯證思想。
參考文獻:
【1】《易傳·說卦》
【2】《道德經》第4章
【3】《道德經》第1章
【4】《易傳·繫辭上》
【5】《道德經》第25章
【6】《道德經》第19章
【7】《道德經》第64章
【8】《莊子·大宗師》
【9】《莊子·秋水》
【10】《莊子·知北游》
【11】惠棟於《易漢學》
【12】朱伯崑《十二消息圖》
推薦閱讀:
※羅傑·克勞利:對於英國為什麼脫歐,我有一個更客觀的解釋
※流年不利的客觀存在性解析,來學一下用天干地支斷陰宅,避流年!
※胡蘭成是個怎樣的人呢?怎樣客觀評價他?
※案例|專家客觀分評審「一致」錯誤,該重新評審還是廢標?
※引起夫妻不和的五個客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