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死得最慘的大臣,被朱棣滅了十族
方孝孺是明朝學士方克勤的兒子,方孝儒自小受到父親的教育,而他的父親相當於現在縣學校的老師,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方孝孺,年幼時期就表現出了聰慧,這可能是和他的父親有關,方孝孺從小就喜愛作詩和寫文章,並且對於讀過的書更是過目不忘,年紀輕輕的方孝孺是寧海縣的一個小神童,被稱作小韓非子,不過此刻籠罩在各種光環中的方孝儒,他能預見到自己死後死的不明不白嗎?
洪武四年(1371),方孝儒一家遷離寧海,因為受朝廷任命,方克勤接受了山東濟寧知府的官職,方孝孺也就和父親一起離開故鄉,遠赴濟寧,方孝儒一家北上濟寧之後,方孝孺就拜師學藝江南第一大儒宋濂,當時的明代開國元勛宋濂,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弟子無數,這些弟子中也不乏優秀人才,例如當時有名的胡瀚和蘇伯衡,但是他們和方孝儒比起來,還是遜色了一些,唯獨方孝孺是最為優秀的弟子,而宋濂對於方孝儒也是十分的器重。
仁政的思想一直是宋濂所堅持的,仁就是反對殺戮和暴政,認為君主應該是一個以德治國的明君,而不是以暴制暴,受後人怨恨指責,宋濂還主張恢復古代的禮樂,他認為情操和,他認為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熏陶,讓人受益匪淺,方孝孺深受老師的影響,這一切仁義道德,雖讓方孝孺感受頗深,卻免不了受到動亂的牽連,空印案的發生,致使方孝孺之父方克勤難逃被殺的命運。
洪武九年發生的空印案讓一向清廉守法的方克勤受到牽連被誅,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讓宋濂也受到牽連,方孝孺幾年間看到自己的父親和老師先後遇難,方孝孺的內心承受著巨大的打擊,後來方孝儒一直都提倡仁政和反對暴政,年輕的方孝孺受到了很多關注,26歲的時候就被東閣大學士吳成等人推薦進京,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年輕的方孝儒,認為這樣一位舉止端莊的人是個奇才,而且方孝孺言談舉止間流露出來的自己的才情,讓朱元璋也很欣賞,可是論及方孝孺的為政思想,朱元璋卻對他產生了芥蒂,朱元璋不贊同方孝孺的那些仁政和教化的想法,給予方孝孺厚禮,讓方孝孺回到了故鄉。
年輕氣盛的方孝孺申身懷世之才卻得不到重用,只是拿了一些勉強的厚禮,不能步入仕途,這對於方孝儒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他不能夠從政為官,造福百姓,報效國家,不過方孝孺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了十年的時間隱居在家,潛心撰寫自己的著作
《周易考次》和《宋史要言》是方孝孺的代表作品,空懷政治抱負的方孝儒,在寫書上花費了很大的心血,甚至一度斷了米糧,方孝孺仍是潛心於著作,從來沒有停筆,生活清苦,卻未放棄理想的方向如,大概是感化了朱元璋。
在洪武25年,方孝孺經人在次舉薦的時候,朱元璋終於鬆口讓他當了陝西漢中府學教授,方孝孺的才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真正讓方孝孺一展才華的人是朱允炆,系建文帝,朱元璋於洪武31年病逝,隨後朱允炆繼位,年號為建文,建文帝,生性善良,他很是器重方孝孺,認為方孝孺的明王道,致太平,很適合國家的政治,年輕的朱允炆沒有排斥方孝孺,而是重用了方孝孺
仁政和尚武是政治的極端,朱允炆有了自己的一套當政理念,因此當時那些飽讀詩書的才子都受到重用,齊秦、黃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都是因為建文帝的仁政遇到了一展抱負的機會,方孝孺的仁政思想和建文帝的執政理念不謀而合,兩人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建文帝對方孝孺的才情青睞有加,於是方孝孺的官職是節節高升,先是在翰林院任職侍講,後來又做了文學博士,每日的任務就是伴隨在建文帝身邊,建文帝和方孝孺惺惺相惜,建文帝也正在針對社會的弊端進行改革,建文新政是建文帝在方孝孺的輔佐下,完成了一次意義重大的改革。
建文帝主張禮教和文治,廢除之前的嚴刑酷法,釋放之前的很多牽扯到文字獄中的人,建文帝還興辦學校和重視農商,對於付不起田租以及身處危難的百姓,建文帝給予了極大的救助,努力做到讓百姓生活改善,國家也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建文帝的這一番改革受到很多人支持,仁政永遠比暴政深得人心,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仁政的實施,建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阻礙,因為從小就生活在皇宮的建文帝,沒有經歷過百姓的疾苦,沒有感受過現實的殘酷,而且任用的人,大多數讀書人遠遠不能夠滿足政治的需要。
仁政的思想較於暴政固然優越,可是卻缺乏現實的基礎,有時候未免過於理想化,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孝孺建議建文帝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而且還依照古時候的某些政治來改革吏治,這樣的改革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建文帝的改革本意雖好,可是缺乏實際,他照搬那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甚至想要依靠古人的政治來鞏固自己的國家,最終建文帝是敗在自己叔叔的手中,這和他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聯。
後來朱棣起兵,朱棣的大將姚廣孝就建議不要殺方孝孺,認為這是一位不肯歸附的人才,而朱棣聽取建議,在政變成功之後,將方孝孺關進監獄,方孝孺將自己的命運和建文帝緊緊相連,他過分依賴於這個帝王,最後自己隨著建文帝的失敗而入獄,現在獄中的方孝孺沒有受到什麼刑罰,明成祖朱棣讓方孝孺為他擬登基詔書,一來是想讓這一位才子為自己辦事,二是朱棣想要借著方孝孺為天下人做一個榜樣,好讓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識時務者為俊傑歸順於他,但是朱棣的預想沒有實現,方孝孺誓死不從。朱棣三番五次派人規勸,方孝孺硬是不答應朱棣的要求。
朱棣沒有放棄對方孝孺的規勸,無奈之下,朱棣讓方孝孺上殿覲見,方孝孺卻穿著喪服,方孝孺一進殿就開始大哭,是在為建文帝哭泣,朱棣見不得方孝孺的此番行為,便命人撕掉方孝孺身上的喪衣,讓人給他換上了上朝的朝服,緊接著朱棣的表現更是讓人詫異,朱棣給方孝孺賜座,而且勸解她不要難過,一個君王能夠如此對待一個不願歸順的大臣,這顯然是朱棣的深謀遠慮之處,方孝孺卻是一心關心朱允炆的去向,朱棣說朱允炆自焚死了。
之後方孝孺提出立君要立成王的弟弟或者是兒子,但是朱棣刻意迴避,說是家事不要別人操心,朱棣還是要求方孝孺為自己寫下登基詔書,方孝孺寫下了「燕賊篡位」之後就放聲大哭起來,朱棣終於抑制不住怒火,要滅了方孝孺九族,方孝孺哪裡顧得了這些威脅,滅十族也動搖不了方孝儒忠君愛國的決心,因為他認為建文帝是正統,朱棣是亂臣賊子。
方孝孺的嘴巴被割開,一直流血,隨後朱棣抓捕了方孝孺的家人,展開了對方孝孺全家殺戮,自己的家人受牽連,方孝孺非常難受,可是他仍然不肯去屈服於朱棣,後來年僅48歲的方孝儒,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處死,其妻子和兩個兒子都上吊自殺,兩個女兒投河自盡,這一次,方孝孺牽連到家人,共有873人,數千人入獄,或者是充軍流放,因為方孝孺整個家族,都慘遭迫害。
明代歷史學家王世信曾經說過,自古節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清代學者其齊周華評價這件事情,在這件事情中,受傷最大的莫過於方孝孺。
後人對於方孝儒全家被誅殺的事情稱頌不已,在政治動亂的年代,能夠做到像方孝孺這樣不畏權勢的又有幾人,深受儒學忠君思想影響的方孝孺寧死不屈,甚至是以全家人的性命為代價,這裡就有方孝孺與建文帝之間的君臣情,即建文帝對懷才不遇的方孝孺的知遇之恩,也是方孝儒忠君思想在現實中的體現。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評袁偉時教授《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
※歷史上中央集權政體的覆亡模式
※11枚奧運金牌創歷史 泳壇奇人菲爾普斯獨孤求敗
※【懸案系列】埃及豔后究竟死於自殺還是被屋大維所殺?
※湖邊夜話夢萇青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