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城區古迹古建簡介(二)

老城區古迹古建簡介(二)

(2010-03-25 10:40:28)

標籤: 雜談 分類: 【神都老城區】

安國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老城區敦志街40號,據李通志記載:始建於唐咸通年間(西元860-870年),原寺院佔地近萬平方米,座北向南覆蓋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門,位於順城東街,寺內有前殿、中殿、後殿,氣勢壯觀,常年香火不斷。大明洪武初(西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時,該寺稱鐘樓寺,後又恢復原名。現該寺僅存大殿、中殿、後殿及周邊空地,佔地600平方米,為洛陽市第一中學校辦燈具工廠地址。

文保碑

大殿正面

大殿前檐斗拱

明福王府及漢白玉石獅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王府為大明神宗朱翊鈞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佔地約23000餘平方米。2000年洛陽市人民政府在此遺址大規模興建青年宮文化廣場。

石獅位於今青年宮廣場南,一雄、一雌,原為明福王府門前左右之石獅。由漢白玉雕刻而成。整體由蹲座獅和獅座兩部組成。兩石獅昂首挺胸,各長1.03米、寬0.8米,高2.12米,獅背上各有2獅仔嬉戲。雄獅右前腳踩球,口微張;雌獅左前腳撫耍1獅仔,口微張,左前小腿部現已損五分之二。獅座離地高0.9米,整座為反「工」字形,上平面:長1.60米,寬1.26米,上層四周陽雕蓮花托瓣,下層四周皆陽雕2獅戲球,凹部四周陽雕花卉。

周公廟與洛陽都城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公廟始建於隋唐初(618年),為隋將王世充草創。唐太宗貞觀和唐玄宗開元年間予以重修,據廟內碑文記載: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重修,總體保持舊貌。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後又曾集資重修。1955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周公廟再次進行修萁。1957年,洛陽市總工會對周公廟進行全面綠化,闢為洛陽市工人文化宮。1963年,周公廟被闢為洛陽市青少年俱樂部。1972年,洛陽市人民廣播電台,洛陽市電視台,洛陽廣播事業局相繼在此辦公。1989年洛陽市委、市政府以周公廟為主體將此闢為「洛陽都城博物館」。

周公廟內明代古建定鼎堂

洛陽都城博物館正門

河南府文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位於今老城區文明街,是一處規模比較大的古建築群,這就是始建於金、元時期的河南府文廟,距今已幾百年的歷史,歷經明、清、民國。至今仍保留著具有不同特徵和風格的建築。是一組豐富的建築藝術寶庫,同樣也是洛陽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

該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對稱布局,據史料記載:原河南府文廟建築群山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掖門、大成殿明倫堂、尊敬閣及鄉賢祠、明宦祠等,現存建築有戟門,掖門,大成殿及明倫堂等,建築面積1168。8平方米,是河南省現存文廟中規模最大,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之一,2006年3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明遺構戟門

下清宮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名三官廟,系明正德六年(西元1511年)道士張清林創立。亦稱古青牛觀,位於老城區邙山鎮史家溝村。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謚聘、老聘),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人,道家學說創始人。曾任東周(今洛陽)守藏之史,因周王室為爭王侯,歷年內訌,守藏室典籍亦遭毀搶,故辭官在邙山翠雲峰(今上清宮)修身養性,講經傳道,感悟人世自然,天道萬物,後無應函谷關伊喜之邀,著《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其終不詳。而老子休息就寢的地方在今下清宮,其坐騎青牛就此飼養,故稱青牛觀。

下清宮內保留有元、明、清、民國時期歷代碑刻與石雕文物

正殿建築

明代道士塔(現已修復)

明福王府往事

明、清兩代,洛陽置河南府,沒有知府衙門。明朝,它位於現在的老集一帶。因此,把集市街南口的南大街一帶,統稱為舊府衙。原來在老集,還有一通廉政石碑,碑文為「公生明,廉生惠,敬生玉者吉,玉盛敬者凶」。從舊城的畫冊上可以看到老集舊府門以內,就是河南府衙門,它東邊是河南衙。這裡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遷,到二十多年前,才徹底把這一古代遺址拆除,修建了集市街,兩邊蓋了樓房。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現在的青年宮地方修建伊王府。伊王全稱是伊歷王,他是洪武帝朱元璋的二十五子,在建文三年冊封。到永樂六年,才正式就搬到洛陽伊王府。這個伊王經過六、七代皇封以後,經歷了一百七十三年,因其後裔犯罪,被皇帝撤除了封爵。這裡在萬曆四十二年才正式興建福王府。「按福王府即襲伊王之舊而拓之……「(《河南府志》),門前的一對石獅,也是這時候新增設的。

福王朱常洵(1586—1641)亦稱福恭王。明神宗第三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鄭貴妃恃寵,欲立其為太子,遂引起爭國本。萬曆二十九(1601)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陽,得莊田二萬頃,鹽引千計。崇禎間,益沉湎酒色。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陽,被執殺。

神宗非常寵愛封到洛陽以後,皇帝賜他莊田兩萬頃,允許他販運食鹽,連船可插黃旗,因而大發橫財。形成「真是朱門一家肥,不惜縣落千家哭「。然而等到李闖王帶領義軍,攻克洛陽,活捉了福王朱常洵,百姓們相互慶賀,感到殺之而後快。

福王拌洛陽(1614—1641)僅僅二十七年,就已經福滿禍及。當他封王以後,他的父皇專門賜地籌款,讓他在東關外(洛一高校園地方),以孝順他生母鄭妃的名譽,興建迎恩寺一座,寺院建造的恢弘莊嚴,殿堂六、七十間,由道深高僧主持,每日鍾磐之聲悠悠,誦經聲韻不絕。但祈福何來,救生不為。到了「為何積眾屍,掩骼福不為「的民無以生,飢謹遍天下,輕壯只能投義軍,攻城略地。那些明朝宗寶權貴,終歸陷入了農民起義軍的汪洋大海,土崩瓦解,退出歷史舞台。

清八旗兵入關以後,福王府為駐守提都衙門,康熙二十八年改為河南府知府衙門(河南府從舊府衙遷到福王府遺址)。一直到推翻帝制,河南府撤消。1932年因「凇滬抗戰」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駐進原福王府,當時洛陽定為「行都」。解放前成為洛陽商會地址。解放後,在後面蓋了人民大會堂,前面蓋了人民電影院,改為青年宮。


推薦閱讀:

老城區古迹古建簡介(三)
【北歐四國游】瑞典:走在斯德哥爾摩老城區

TAG:老城區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