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千燈顧炎武故居

前天在蘇州耦園旅遊,見工作人員在看一張6月28日的《蘇州日報》,正好翻到《人文周刊》的一篇訪談錄,導讀標題是「顧炎武:四百年前的民本思想者」。訪談標題是「我們仍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神」。我借過報紙翻了一翻,才知道再過6天就是顧炎武先生誕生四百周年(農曆5月28日)紀念日了。今天人們常常掛在嘴上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早出自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出生在經濟發達的蘇州地區,他的青年時代是在「明亡清興」的動亂中渡過的。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與資本主義思想的萌芽使他產生出「國家」與「民生」不同的概念。他認為,國家政權的更迭是亡國,而百姓生命垂危,無法生存的困境,是亡天下。如果是政權更迭,這是大臣和國君的責任;而如果民眾的生存成了問題,這就是亡天下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每個老百姓都有責任站出來保衛自己的天下。這個含義後來被梁啟超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後世激勵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名言。

6月3日上午,我與時雲彬在千燈古鎮旅遊,行走到石板街的南盡頭,見街道西面一幢房屋門頭掛著一塊橫匾「顧炎武故居」,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篆書手跡。仔細看了刻在木板上的導遊圖,才知顧炎武故居範圍很大。整個建築呈「品」字形布局:東北面坐西朝東五進房屋是顧氏老宅。第一進是建在千燈浦河邊的五間屋,那時的人主要坐船出入,木船停在自家門前,非常方便;一進與二進之間是街道,與外界相通,並不封閉;二進是前廳,後面依次是「明廳」和「清廳」,再後面兩幢房屋是顧家的住宅和讀書樓。故居南面的院內是顧炎武墓、祠,為坐北朝南布局。故居與墓祠西面是「顧園」,裡面有亭台樓閣,假山湖面。因地處古鎮南郊,環境幽靜,景色宜人。

走進前廳,正中立有一尊顧炎武的青銅頭像。但見他頭戴學士冠,胸飄長須,兩眼圓睜,臉上充滿憂憤之情。雕像基座上刻著兩行字:「偉大的思想家、愛國主

義者:顧炎武(1613—1682)」。

穿過前廳後面的小院便是「轎廳」,轎廳也叫「茶廳」,廳堂兩壁擺有明式坐椅、茶几,為訪客休息喝茶處。樑上高懸「道崇禮范」匾額,為顧炎武的外甥、清代學者徐乾學題寫。屏風上掛有兩副對聯,其中一副是:禮為德基,義垂政矩;道從家范,才蔚國華。象是對匾額的注釋。前庭柱上掛有一副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讀來似深山遠鍾,讓人神定氣靜。兩壁牆上掛著清代蘇州狀

元石韞玉,名人林則徐、何紹基、吳大徵、梁啟超等人的手跡。

四進是顧宅正廳,名「貽安堂」,堂名是道光年間崑山新陽縣令廖綸所書。此廳為明代所建的楠木廳,堂上書畫是顧炎武的好友傅山、朱彝尊、龔賢、歸昌世等人的作品。廳後有「芝蘭玉樹」後牆門,上刻「雙鳳穿雲」、「鯉魚跳龍門」等精

美浮雕,是清代早期難得的精品。

第五進與前面幾進房屋的朝向不同。有南北兩幢房屋,北面一幢是「讀書樓」,樓上原是藏書室,現製作了一組顧炎武與朋友研讀《史記》的蠟像。樓下是顧炎武平時抄錄、著文、寫字的場所。樓前有魚池廊廓、休閑庭院,環境十分安

靜。讀書樓前面是住宅樓,四開間的住宅堂樓是顧炎武父親顧同行、生母何氏的住所。顧炎武誕生於此樓北次間。此樓古稱「南宅」,現稱「顧炎武故居」。底層四間樓廳展出有顧炎武生平事迹、詩文著作和今人對顧炎武的評價題詞等資料。粗粗瀏覽一遍,對顧炎武大致有了一些了解。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廿八(1613年7月1 5日),小名藩漢,譜名絳,學名繼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後世稱其為亭林先生。顧炎武父親顧同應,娶何氏,生五子四女,顧炎武排行老二。因顧炎武堂叔顧同吉早卒,未婚妻王氏歸顧守貞,抱顧炎武為嗣子。嗣母王氏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識的女性,顧炎武幼時受其良好的教育。顧炎武7歲讀私塾,王氏仍在家中為其授課。顧炎武14歲考中秀才,與歸有光曾孫歸庄同在縣學學習,他們兩人性情相似,極有個性,因舉止頗異於常人,被稱為「歸奇顧怪」。他們對科舉學習心不在焉,卻熱心於社會活動。崇禎初年都參加了「復社」,這是太倉進士張溥以「興復古學」為學術宗旨、「振起東林之緒」為政治目標的文人組織。顧炎武在「復社」的活動中結識了一批文入學士,為他後來的學術和政治活動帶來幫助。「復社」倡導的學以致用的學風,對顧炎武實學思想的形成也有積極影響。

顧炎武中秀才以後,曾數次參加鄉試,卻每試皆敗。於是決定放棄科舉,從事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實學。他「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於是歷覽《二十一史》、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這兩本書就是著名的《肇城志》和《天下郡國利病書》。

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攻進北京,明王朝滅亡。五月,史可法等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王朝。是年冬,顧炎武被福王聘為兵部司務。赴南京就職前,他寫下《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四篇文章。可是,到了南京發現福王政府內部一片混亂腐敗,自覺不能有所建樹,就打道回府了。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顧炎武及其友人歸庄、吳其沆等在縣令楊永言帶領下,參加了王永祚義軍,不久以失敗而終。此後,顧炎武又追隨一支抗清義軍轉戰於太湖一帶。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南明又一個藩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號隆武。顧炎武欲赴閩中,未能成行。隆武政權覆滅後,顧炎武曾秘密寫信給鄭成功,試圖與海上抗清武裝力量取得聯繫,也未獲成功。順治七年(1650年)加入吳江的「驚隱詩社」,入社者均為明朝遺民。這段時間,顧炎武曾「變衣冠作商賈」,經商至淮陰等地,斷斷續續,前後六七年。不僅販賣過布匹,還做過藥材生意。

順治九年(1652年)春,《天下郡國利病書》初稿已成,顧炎武決定「北學於中國」。就在這時,發生了「陸恩事件」。陸恩是顧家三代之仆,見顧家衰落,遂生叛逆之心。顧炎武曾托僧人帶信給鄭成功,不料此事為陸恩獲悉,他暗中從僧人處取得信件,交給與顧炎武在經濟上有糾葛的土豪葉方恆。葉氏得此信,以告發其「通海」敲詐錢財。顧炎武驚恐,遂招來親友暗殺陸恩。陸氏死後,其女婿在葉氏幫助下,將顧炎武扭送官府。後經顧炎武友人幫助,官府只給輕罰,便了結此案。之後,陸恩女婿糾集數十人將顧家洗劫一空。顧炎武遂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秋,開始了他後半生的北游生涯。首先是到山東萊州,結識了當地眾多明朝遺民,並參與了《鄒平縣誌》的校訂。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張煌言沿長江進擊南京,雖然最終失敗而退歸廈門。但顧炎武聽到消息,便匆匆南下揚州。觀察數月,感到形勢不容樂觀。輾轉至紹興謁大禹陵、吊宋六陵,有感而發,寫下幾首懷古詩:

望古頻搔首,嗟今更撫膺。會稽山色好,凄惻獨攀登。

海水再桑田,江頭動金鼓。躡屜一遷逡,淚灑橫宮土。

順治十八年(1661年)秋,顧炎武返回北方,從此主要從事學術活動。在回到山東的當年,完成了《山東考古錄》的編輯。接著,又繼續其二十餘年來一直斷斷續續在寫的《肇域志》續篇。為此,他又「入京師,游盤山,歷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謁恆岳,逾井陘,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爰成《肇

域志》」

顧炎武在北方遊歷地域甚廣,先後到過山東、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份,但在山東停留的時間最長。那是因為他用一千金獲得了章丘土豪謝長吉抵押給他的莊田。可是謝隨後反悔,並強佔其莊田。顧炎武無奈,只好於康熙五年(1666年)進入山西,與李因篤、傅山等二十餘人墾荒於雁門之北。康熙七年(1668年),顧炎武客居北京,突然有一天聽說山東謝長吉案件與自己有牽連,便主動到章丘投案。為了這樁命案,顧炎武在濟南監獄內折騰了一年多時間,因友人朱彝尊、表兄譚吉璁及外甥徐元文的幫助,才脫離危機。

客居山東期間,顧炎武經常出入於京魯之間,這是因為康熙年間他的三個外甥(徐乾學、徐彥和、徐元文)先後進京做了高官。儘管如此,顧炎武在政治上始終不肯與清廷合作,朝廷曾屢次請他出來主持《明史》編纂工作,都被他斷然拒絕。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顧炎武將其所有書籍從山東用數輛馬車運到山西祁縣友人戴廷拭為他建的書堂里。不過一二年,他又因故與戴氏發生矛盾,只得再遷往陝西華陰安家落戶。顧炎武在關中有三位摯友:華陰王弘撰、富平李因篤、峪庫李頤。顧炎武以他們為「秦人」代表,認為「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與他省不同」。自定居華陰後,一般只往來於秦、晉之間。及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他才「乘道途之無虞,及筋力之未倦,出崤、函,觀伊、洛,歷嵩、少」,這是他晚年出遊時間最長、路途最遙遠的一次旅行,直至當年十一月才返回華陰。途中所作《五嶽》詩是對這次旅行的總結,也是對他二十餘年來北游經歷的註腳:

五嶽何時遍?行游二十春。誰知禽子夏,昔是去官人。

(顧炎武自註:《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北海禽慶子夏,儒生去官,不仕於莽)」意思是他不想出來當清朝的官,所以才採取以游為隱的生活方式。於是被後世譽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遊學型人物。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顧炎武自華陰出遊到達山西曲沃,翌年正月在曲沃病逝。不久歸葬崑山千墩顧氏墓園。

顧炎武生前巔沛流離,客死他鄉,死後卻迎來了一頂頂桂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彙編《四庫全書》時專門立了一篇《亭林先生神道表》,是朝廷對顧炎武生平事迹、道德文章的全面肯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張之洞提議,將崑山顧炎武、衡陽王夫之、餘姚黃宗羲從祀先師孔子廟,意在緩得滿、漢民族矛盾,也是對亭林先生學術成就和聲望的褒獎;民國初年,孔教學會會長梁鼎芬到千墩修建「亭林祠」。北京、南京和崑山等地也先後建有「亭林祠」,供人們紀念憑

吊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者;朱鎔基同志一般場合很少題詞,但在顧炎武生平展廳中卻陳列著一幅他在參觀崑山亭林公園「顧炎武紀念館」時寫的一幅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民日報》有篇評論員文章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偉人,從孔子到孫中山共有七十二位,顧炎武位列其中。毛澤東曾經號召「每個國民都應當努力去理解和實踐顧炎武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吳唅說過:「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有骨氣的愛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曾經激勵過千百萬炎黃子孫為抗擊外來侵略者,建設強大的祖

國而獻身。」

離開顧炎武故居,再去瞻仰顧炎武墓園。顧炎武墓園呈南北軸線排列,最前面是一座排坊,中間是亭林祠,祠堂門前立有一尊顧炎武青銅立像,祠堂祭殿上設一神龕,神龕上掛有「聖旨」紅匾,神龕內供奉亭林先生青銅頭像,神龕兩側掛有一付對聯:入則孝,出則弟,守先生之道以待後學;讀其書,詠其詩,友天下之士尚

德古人。祭祠後面是顧炎武墓,登上花崗岩台階,石欄圍護的平頂上是一個直徑約二米的墳堆。墓碑上刻著:顧先生亭林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蒼松環繞,環境非常

幽靜。

離開墓園前往顧園參觀,望著煙波蕩漾的湖面,突然想起展廳中「王山史評」

評顧炎武的幾句詩:

與君長別九年矣,白馬重來千餘里。

獨拜荒丘凄宿草,更揮老淚問遺書。

為憶神明恆若存,更將封禪比文園。

當年羊傅徒輕爵,何似龍門有外孫。

顧炎武
推薦閱讀:

各界人士齊聚崑山緬懷顧炎武
機器人來了 崑山富士康裁掉6萬員工 圖
隋侯珠、和氏璧和崑山之玉
話說陽山之七——陽抱山與崑山朱氏家族的淵源
原創小說:得到雜貨鋪34、35小節

TAG:顧炎武 | 崑山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