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說話何需小心翼翼?

  

  最近這幾年家庭教育指導的越來越細化,連父母說話的聲音大小、語調尖銳、措辭犀利都被嚴禁,父母從60後的權威型家長,到70後的民主型,再到80後的朋友型,而今呢?伺候孩子的過程簡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卑躬屈膝對孩子毫無原則的寬容接納。

  有的孩子因為媽媽懷孕了要生二胎就以跳樓相威脅,最終逼迫媽媽含淚引產四五個月已成型的胎兒;有的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批評兩句就離家出走;有的品學兼優,卻因為老師想給他調換座位,一怒之下衝出教室跳樓身亡······

  最近兩年屢見不鮮的案例告訴我們什麼?我們的謹小慎微根本換不來孩子的身心健康!民主育兒也必須樹立家長的權威性,給寬容設定一個界限和規則,也就是我們管理學中常說的閾值。閾值也叫做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老師的責罰,媽媽的訓斥與鼓勵表揚交相輝映、充耳不絕,沒有幾個孩子因為過渡表揚放縱,亦沒有幾個孩子因為長輩的幾句話就尋死覓活的離家出走。如今我們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寬容、理解、尊重被無休止的細化了、其重要性被人為的擴大化了,甚至是過度渲染了不是嗎?

  想起4月11日參加親子活動的一個環節,讓母子互相讚揚,每個媽媽都對自己的孩子如數家珍,孩子對母親的付出卻視而不見,我當眾表達了我的看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的同時需要讓孩子認同他人。活動組織方的老專家不願意了,有板有眼的拿書本理論教導我說:「不應該當眾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留面子,要尊重孩子的情緒,你這樣讓孩子很難堪」等等。

  我不支持這種做法,對於我自己的孩子一個人的小錯誤,小缺點可以我事後啟發教育,但是一個社會問題,我不應該在公眾場合點醒迷茫的家長迷途知返嗎?專家們請停止對家長無休止的批判,過度的民主、寬容會造成家長在家毫無權威可言,對孩子的尊重必須要有孩子對家長的對等尊重,如果孩子說什麼家長就必須言聽計從,顧忌孩子的小情緒,那麼中國五千年的國法家規就會本末倒置。

  1、一定的界限和規則對孩子很重要。

  孩子需要自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有表達意志的權利,你可以自主的安排睡覺,吃飯以及做家庭作業的時間,但是自由必須在合理的閾值範圍內。比如:在一小時內你不吃飯我就會把飯菜撤走,你餓了,我不會再單獨給你做,我也有我的原則、我的生活,你需要等到下一頓飯的時間。媽媽不是你的傭人,平等、自由是相互的。不要僅僅為了孩子就喪失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尊嚴。

  2、家長要有主張、有底線

  正如前文說到那個懷二胎又為了老大引產的母親,我認為這位媽媽是不理智、不負責任的。家長自己優柔寡斷,沒有主見很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正如伏爾泰所說:「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先定好自己的計劃、有明確的主張,然後通過與孩子推心置腹的交談,引導孩子接受你的建議,或者兩個人規划出一條更優路線,這個過程是有底線的。作為家長我們尊重給孩子表達的權利,不等於對孩子言聽計從。如若那般,還要家長老師做什麼?我們的教育、引導在哪裡體現?

  媽媽說話的語氣可以輕柔、溫婉,但是態度要明確、堅決。孩子幾句話媽媽就被孩子制服了,灰溜溜的去引產了是不是捨本逐末了?殺一個孩子、保一個孩子一定不是這個媽媽的初衷,可是本想勸服孩子,卻被孩子咄咄逼人的態度降服的家長不在少數。也許你一輩子遇不到這樣人命關天的抉擇,但說到小處,那些在超市打滾要玩具的孩子,家長是不是也無底線的妥協了?

  在與孩子交談之前,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堅定自己的思想,定好事情本質發展的底線,再去跟孩子談民主、自由與平等。

  3、父母的權威不是用來限制孩子自由,而是規範言行的標尺。

  父母應該有權威性、震懾力並不是說我要以一種獨裁方式撫養孩子,我們需要樹立對孩子的影響力,為孩子創建一個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這不代表孩子犯錯誤我就會用家長的權威去處罰他,我只是讓他真實、深切的理解反省自己犯下的錯誤,並且使改正後良好的行為能持久。孩子也需要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不能只是一味的去哄去寵,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寬容,而是溺愛。

  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獨裁,因而父母需要把握好度,像一場足球賽,我們不能越位,也不能不作為的缺位,這樣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即使父母不在場,孩子也會自覺地、創造性地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相反,那些沒有給孩子樹立權威的父母,當孩子做錯事時,大喊大叫甚至拍桌子、打屁股,孩子也仍舊不以為然,或者只是表面接受,而內心不服,之後繼續我行我素。因為他們沒有給孩子設定合理的規則,每次臨時性的允許或否定,讓孩子無所適從。

  4、給孩子持久的信念與安全感,而不是有求必應。

  總有父母說到給孩子安全感,但是朋友型父母很難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性。試問一下,我們有幾個人在孤獨無助時首先想到的不是父母、親人?這種穩定、有序的親子關係會給與孩子強大的信念與力量。

  父母的權威性不是靠對孩子的「高壓」壓出來的——不是專制獨裁;不是靠「寵愛」孩子寵出來的——不是溺愛放縱;不是靠「說教」說出來的——不可喋喋不休;更不是靠「吹噓」吹出來的——鼓勵與表揚要切合實際,只有家長情緒穩定、自控力強、有明確的處事標準和態度,實實在在地面對孩子,把孩子真正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教育孩子,才會給孩子安全感。

  一會兒把孩子當學生一樣訓斥,一會兒又把孩子當珍寶一樣捧起;這次說不允許做,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又因為心情好大開綠燈,朝令夕改會讓孩子被錯亂的規則困擾、茫然失措,反而失去安全新、沒有了持久的信念。

  我們沒必要對孩子說句話都小心翼翼,父母越卑微孩子越脆弱,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經不起挫折的玻璃人,就應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要求,並對結果進行恰當反應。「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教育鏈條,家長作為教育主體斷不可厚此薄彼。

  

  水亦田:搜狐百萬博主。已出版《愛的微管理》管理育兒雙料圖書、育兒達人、企業運營分析師、家庭教育撰稿人、80後辣媽一枚

  【版權聲明】本賬號所有文章皆為作者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轉載,請聯繫QQ185785839取得授權,未取得授權而刊登的媒體,我們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父母最傷孩子的10句話,第1句就看不下去了,請家長嘴下留情!
你留意過你的父母嗎?
孩子的教養,源自父母的修養
父母對3歲多的寶寶做了這件事,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TAG:孩子 | 父母 | 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