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青銅專題

最近我們結束了《考通》全書內容的二輪梳理,總體結構主要遵循原參考書目中的時間邏輯框架,按照時代順序依次整合。鑒於二輪複習有些小夥伴還有些難以吃透和把握的地方,我們計劃利用剩餘5周左右的時間以考古學專題為例重新進行整合,以期再度提升。

本期進入古代青銅專題。

銅是人類最一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天然的純銅稱為紅銅。紅銅具有良好的可鍛性、可塑性以及一定的強度和硬度,所以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後來,在銅中加人適量的錫而冶煉出合金銅,這種合金銅的銹常呈青綠色,因而被稱為青銅或錫青銅。用青銅製造的器具稱青銅器。青銅比紅銅有顯著的優點,一是熔點低,二是是硬度大,三是青銅鑄件不易出砂眼。由於青銅有這些優點,便很自然地取代了紅銅,成為青銅時代最主要的金屬器而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中國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直到前5世紀止,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大體上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時期,與中國的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和衰亡相始終。

人類用銅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最早的銅器多為一些鍛打或熔鑄的小型紅銅飾物等。青銅出現之後,便很快廣泛地用於製作工具、武器和其他日用器具,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使人類文化的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時代——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出現於史前時期,繁盛於夏商周時期。因此,中國的青銅時代相當於夏商周時期的大部分時間。秦漢以後,隨著傳統禮制的日漸衰微,以禮器為中心的青銅器製造業逐漸衰落。此外,由於鐵器製造業的發展,使得生產工具和武器多用鐵製造,西漢以來漆器的普及和東漢以來瓷器的發展,生活用器也多為漆器或瓷器。因此,漢唐時期,青銅器已漸漸被其他器物所取代,失去了先秦時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不僅形制紋飾精美而為世界所罕見,而且許多青銅器上鑄刻有銘文(金文或鐘鼎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因此,青銅器的研究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青銅鑄造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銅器多為冷鍛法直接錘打成型,也有一部分是單范鑄的。到了夏商周時期及其以後,青銅器絕大部分是范鑄而成的。在河南堰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安陽殷墟遺址、陝西張家坡遺址及東周列國都邑遺址幾乎都發現有鑄銅作坊遺址,往往出土有坩堝殘塊、木炭、銅錠、銅渣及數以萬計的陶范,說明商周王室及諸侯所用的青銅器大多是就地生產的。特別是在山西侯馬晉都新田的牛村古城南,發掘了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鑄銅址,出土了陶范5萬餘塊,其中完整或能配套的近千件,為研究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序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根據考古發現的鑄銅遺存的研究和銅器鑄造痕迹的觀察,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經過制范、熔銅、澆鑄等一系列工序。

青銅器鑄造主要使用澆鑄法,其可分為「渾鑄法」、「分鑄法」和「疊鑄法」等幾種。「渾鑄法」是一次將整器澆鑄完成。這種方法澆鑄小型器物較為容易,對於大型器物,則需用大型熔銅爐熔銅,或用多個坩堝同時熔銅,在較短的時間內一次澆鑄完成。否則就會形成冷隔現象。如商後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公斤,當時一個坩堝一次只能熔銅12.5公斤,則一次需要70個坩堝同時熔銅,緊密配合,才能完成。「分鑄法」常用於一些結構較為複雜的器物。即分別鑄出器體和附件,再將附件附在器體上,澆鑄銅液後合為一體;或先鑄出附件,再將附件嵌人器體範中澆鑄成型。商代已經使用了分鑄法,西周和東周時期更加熟練。「疊鑄法」是將若千烘烤過的陶范疊合組裝起來,用一個總澆口,一次可澆鑄出十多個或更多的鑄件。這種方法出現於戰國時期,多用於鑄造貨幣或小型器物。

青銅器裝飾紋樣分類

夏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的題材,大體可分為動物、植物、幾何圖案、人物及社會活動等幾類。

動物紋樣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一類紋樣,主要有獸而、龍、牛、羊、馬、豬、虎、象、兔、鹿、鳥、龜、蛇、魚、虹、蠶、蟬等。

饕餮紋

是一種用誇張的手法,描繪的一種粗眉巨眼、突鼻闊口的獸而形紋樣,象徵古代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故也稱「饕餮紋」。

鳥紋

青銅器上的鳥紋比較形象,尖喙長尾,作前視或回首狀。鳥紋盛行於商代至西周,商代早期的鳥紋多短身短尾,長冠後飄,一般不作主紋;商代末期到西周中期的鳥紋大量出現,多長身長尾,長尾後卷;鳥頭上有上翹或下垂的冠者,也稱為鳳鳥。

蛇紋

無角及爪,身體曲折,頭部較寬大,有一雙突出的眼睛。蛇紋出現於商代,西周時不多見,東周時蛇紋盛行。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蛇紋均不作主紋使用,有的排列成帶狀。東周時的蛇紋變小,有作捲曲交連狀,也稱之為蟠虺紋。

植物紋樣在商周時期青銅器裝飾紋樣中並不多見。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早期僅有仰葉紋、垂葉紋、四瓣花紋等;西周晚期出現藻紋、粟紋、圓花紋等;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樹木、花草紋等。

幾何紋樣在商周青銅器的各種裝飾紋樣中,數量僅次於動物紋樣。常見者主要有雲紋、雷紋、渦紋、鱗紋、弦紋、瓦紋、波浪紋、重環紋、圈帶紋等。其中連續的圓形迴旋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稱雲紋,連續的方形迴旋構圖也稱雷紋,二者也常合稱雲雷紋。渦紋是圓形幾何圖案,近似水渦。鱗紋形似魚鱗,常上下幾層重疊;最早見於商代晚期,盛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乳釘紋形似凸起之乳突狀,排成單行或方陣,或各置於斜方格中。弦紋為器表凸出之橫線,盛行於商周時期。圈帶紋由排列成帶的圓圈組成,也稱聯珠紋;圓圈中有的有一圓點,有的沒有;多飾在器物的肩部或器蓋的邊緣等部位。波曲紋的線條曲折如波浪起伏。瓦紋由平行的凹槽組成,形如一排排瓦溝,也稱平行溝紋或直棱紋。

商代青銅器紋樣中開始出現人面紋,飾於鼎腹部正中,眉、目、口、鼻俱全,呈半浮雕狀,形象生動。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錯嵌、刻鏤等裝飾新工藝的出現,器紋樣更加精細艷麗,產生用寫實手法表現的宴樂、舞蹈、狩獵、攻戰、採桑等現實社會生活圖像。

青銅器裝飾工藝

范鑄法

即通過陶范鑄造紋樣的工藝,這種工藝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一戰國時期青銅器最主要的裝飾工藝。即先在泥模上雕塑出所要裝飾的紋樣,通過翻范把紋樣反印在外范上,待外范半干時,再修整並將紋樣的細部雕出。也有在外范上直接雕刻紋樣的。東周時期,則有採用花紋印版在泥模上捺印以提高工效。合范澆鑄後,即可鑄造出各種各樣的裝飾紋樣來。

填漆法

即用黑或紅漆裝飾青銅器的工藝,它們或被填於紋地土來陪襯烘托主紋,或填在紋槽中構成主紋。填漆工藝早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現,在河南羅山蟒張商墓中出土的4件銅鼎,就是以黑漆填嵌在雲雷紋中襯底的。湖北江陵望山2號楚墓中出土的銅尊上的變形龍紋,是用黑漆在紋槽中填飾的;同墓中出土的飾圓渦紋的銅缶,就是這種工藝。廣東肇慶戰國墓出土的銅器上,通體飾勾連鳥和雲氣紋,其紋線細處錯銀,粗處填朱漆。

錯嵌法

即先在青銅器上鑄或鑿、刻出口窄底寬的紋槽,然後將金或銀或紅銅的絲、條片等捶打嵌人槽內,最後錯磨平整。這種工藝的特點是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金屬的色澤對比形成鮮麗的圖案。嵌錯法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至漢代。

鑲嵌法

瑪瑙等物鑲嵌在鑄就的青銅器表面紋槽中。早在二里頭文化中,就發現有鑲嵌綠松石的銅器,商代鑲嵌綠松石主要見於兵器和一些小型器物上;西周到春秋時期鑲嵌工藝不很發達,這樣的標本少見;戰國時期鑲嵌工藝發展到鼎盛階段,不儀有鑲嵌綠松石者,還有鑲嵌孔雀石、玉和瑪瑙者,而且常與錯金銀工藝同施於一器,組成絢麗的圖案。

線刻法

即用刻刀在銅器表而刻出細如髮絲的圖案。這種工藝出現在春秋晚期,戰國時期較為流行;一般刻於器壁較薄的壺、鑒等器物上。紋樣主要有人物活動、車馬建築、花草樹木、珍禽異獸等。如河南輝縣趙固出十的「宴樂射獵紋銅鑒」和輝縣琉璃閣出土的「樂舞狩獵紋奩」硯等。

包金銀法

即在銅器表面包一層極薄的金片或銀片。這種技術大約在商時期已出現,如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青銅人頭像,有的面部包有薄金面罩;河南浚縣辛村西周時期的墓中曾發現包金的矛柄和獸頭。戰國時期的包金銀的銅器發現較多,如輝縣琉璃閣、壽縣蔡侯墓、臨淄郎家莊、陝縣後川等地均有發現。

青銅器銘文

青銅器銘文,是指鑄造或刻鑿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其中主要是青銅禮器上的銘文,也稱金文或鐘鼎文。商代到西周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春秋時期的銘文有鑄造的也有刻鑿的,戰國及其以後,則多為刻鑿或錯嵌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器銘文是商代晚期的。

商代青銅器的銘文字數較少,較早的銘文僅幾個字,內容大都是族徽、人名或父祖名等。如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有「婦好」銘,司母戊鼎有「司母戊」銘等。商代晚期開始有了長達數十字的銘文,內容大抵是受賞而為父輩做器。如西安發現的商晚期「臣高鼎」,器內壁鑄有4行17字銘文;河南安陽後崗祭祀坑出土的戌嗣子鼎有銘文30字,是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者。

西周有銘文的青銅器較多,且多長篇。內容有祭典訓誥、征伐功勛、賞賜冊命、盟誓契約等。現存最長的銘文是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的毛公鼎,計32行、499字,記述了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1976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的史牆盤,共18行284字,記述了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實及扒及做器者家世。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漳西周窖藏的利簋,內底有銘文4行32字,記述了周武王伐商之事,是現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銅器,具一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2003年1月,在陝西眉縣楊家村的一個西周青銅器窖藏中,出土了鼎、壺等27件青銅器,件件有銘文,總字數超過4000。

東周時鑄刻銘文的青銅器日益減少,且一般都很簡短,長篇較為罕見。列國文字也不統一,吳、楚等國之器的銘文,有時書成鳥篆,如「宋公欒」戈等,裝飾性的功能加強。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內容多為記載督造官吏與作器人名、製作地點、器物所有者等,所謂「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周時期的銘文大都是刻成的,也有用錯金、銀法做成的,如著名的「鄂君啟節」和「秦虎符」等。「鄂君啟節」1957年4月於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共4件。其中車節三、舟節一,是研究戰國時期交通及經濟等方面的珍貴的史料。

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特別是宮廷貴族使川的青銅容器和度量衡器上,往往也刻有銘文、銘刻一般有鑄造時間、置用地、監造者和工匠姓名、容積和重量、批次和編號等內容。

商代青銅器

商代的銅器大都是銅和錫、鉛合金的青銅器,為商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商代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的增長,冶鑄技術日趨成熟,有許多藝術珍品。至商代晚期,有的銅器上出現了較長的銘文。因此,商代銅器對於研究商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分期

商代銅器可以分為早、中、晚3期。

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晚期所出銅器為代表。早期銅器發現較少,器形簡單。銅禮器只有一、二種,胎質很薄,鑄造也較粗糙,既無花紋,也無銘文。但有的銅牌飾以綠松石鑲嵌出紋飾,顯示出較高的技藝水平。

中期以鄭州商代遺址和黃陂盤龍城遺址所出銅器為代表。中期的銅器發現較多,禮器的種類增加,有鼎、鬲、觚、爵、斝、卣、罍、盤等,此外也有兵器和工具。此期的銅禮器胎質一般仍較薄,花紋也較簡單,只有單線條的花紋帶。但也已經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表現出相當高的鑄造技術水平。

晚期以安陽殷墟出銅器為代表。這是商代銅器發展的極盛時期,發現的銅器很多,年代也較可靠,這個時期的銅器有很多新的器類,器形也有明顯的變化,銅禮器一般都較厚重,花紋也較繁縟,並開始出現銘文。

器型和花紋

商代銅器按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禮器又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等,酒器種類最多有觚、爵、觶、斝、尊、卣、壺、觥、罍、盉、瓿、方彝。水器有盤。

商代早期的銅禮器只發現爵和斝兩種,爵多為束腰,平底,三足短小,無柱,一般也無花紋。商代中期銅禮器有很大增長,酒器以觚、爵、斝為核心,爵的形狀與早期的有所不同,沒有明顯的束腰,三足也較長。食器中鼎有幾種形式,鄭州發現的方鼎為方斗形,與後來的長方形的方鼎不同,頗具特色。中期的銅禮器普遍有帶狀的紋飾,大都是單線條的饕餮紋,或在上下夾以圓圈紋。另外,還有乳釘紋和圓渦紋等。

晚期的銅禮器發展更快,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型,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偶方彝都是前所未見的。這個時期還盛行以鳥獸形象鑄成銅器。晚期銅禮器中酒器仍占絕大多數,最主要的是觚和爵。爵的形狀有較大的變化,多為圜底,高柱,三棱形足,很少再有平底的。晚期的銅器一般都較厚重,最著名的是安陽西北岡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公斤。銅器花紋趨於繁縟,表現在普遍以雷紋為地紋,主體花紋的式樣除饕餮紋外,還有夔紋、龍紋、蟬紋、鳥紋、蠶紋、龜紋及各種幾何形紋飾,花紋往往布滿全器,很多銅器的器身還有凸起的扉棱和犧首等裝飾。樂器有鐃和鼓。鐃是3件一組大小遞減的樂器,鼓發現較少,鼓面上有鼉皮紋,表明是仿照木鼓鑄造的。兵器有鉞、戈、矛、刀、鏃、盔和弓形器等。戈的數量最多,形式上也有不少變化,最常見的有直內戈、曲內戈和銎內戈幾種,晚期還出現有胡有穿的戈。鉞出現於商代中期,大型的鉞往往出於較大的墓中,可能是權力的象徵。刀的式樣也較多,有凹刃直背的,也有弧刃凸背的;柄首有作環形的,也有成獸頭形的;工具有斧、錛、鑿、鏟、錐等;車馬器有軎、轄套、踵、軛、鑣等。

西周青銅器

西周時代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等,是周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各諸侯國的銅器多有發現。西周銅器是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此時期青銅冶鑄技術日趨成熟,銅器種類和數量均有較大增長,有許多鑄工精湛的藝術珍品傳世,並且這時期的銅器多有長篇銘文,因此,西周銅器的研究對於說明西周社會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

分期及器型

西周銅器一般分3期。

西周早期銅器是商代銅器的繼續和發展,常見的青銅禮器,食器有鼎(包括方鼎)、鬲、甗、盂;酒器有觚、爵、角、斝、觥、觶、尊、卣、方彝、罍、壺及陳器用的禁;水器有盤、盉等。少見的還有樂器鐃和用器銅鏡。鼎一般為直耳立於口沿之上,腹較淺,多柱足。器物的鑄造通用合范法,多較厚重。紋飾崇尚繁縟,流行饕餮紋、夔紋、不分尾的鳥紋、蠶紋、直紋、乳釘紋等。不少器物有突起較高的扉棱和大角的獸首形附加裝飾,到本期後半,鼎、尊、卣、方彝等器腹下部膨出,呈現所謂傾垂的特點。兵器常見戈、戟、短劍等。戈多為短胡。戟為渾鑄,又有上端作刀形的勾戟。短劍多有鞘。總之,本期銅器器形製作凝重結實,花紋造型莊嚴典重,仍屬青銅器的鼎盛階段。

西周中期銅器有簡樸的趨勢。早期常見的方鼎、觚、爵、角、斝、觶、觥、卣、方彝等,已減少甚至消失。列鼎和編鐘開始出現,簠、匜等新器種出現於本期之末。器型也有明顯變化,鼎的柱足逐漸向蹄足過渡,鼎腹呈長方扁形。簋有蓋漸多。花紋方面,帶狀的花紋增多,流行夔紋、分尾的鳥紋、竊曲紋、變形夔紋,瓦紋開始盛行。此時期銅器有明顯的過渡性的特點。

西周晚期銅器以簡樸為主,在鑄造上也有粗陋苟簡的跡象。常見的炊器有鼎、鬲;酒器有尊、罍等;水器有盤、匜等。新器種有淺盤的鋪等。列鼎、編鐘件數加多。兵器流行中胡、援末三角形的戈。器形方面,鼎足幾乎都為馬蹄形足,簋多鼓腹有蓋,有的在圈足下另加三足。紋飾方面,夔紋、鳥紋絕跡,最常見的紋飾是竊曲紋、重環紋、波帶紋、瓦紋等。


推薦閱讀:

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爭,名將手中的絕世武器盤點
中國古代才女:南宋篇《莘瑤琴》
誰說古代人不開放,新郎可以臨時換新娘……
古代最可憐的一類女性:必須滿足男主人的任何要求,最後下場凄慘
古人以左為尊,可是為什麼被貶謫稱為左遷?

TAG:古代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