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實踐技能操作技能點撥:換藥與拆線
換藥是外科常用的技術,並稱更換敷料,是觀察處理傷口的過程。
目的:1、觀察了解傷口,以便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2、清潔傷口,清除傷口分泌物;去除傷口內異物及壞死組織,保持引通流暢,控制感染;
3、保護傷口肉芽組織和新生上皮,促進傷口癒合;
原則:1、選擇最佳的換藥環境:空氣清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
2、口罩、帽子等帶齊,洗凈雙手;
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原則;
4、一般換藥在床邊進行,特殊換藥在換藥室進行,能離床者一律在換藥室換藥;
5、動作熟練迅速,避免切口過久暴露;
6、根據傷口情況,安排換藥次序:
1)先換清潔傷口者,其次換污染傷口,後換感染傷口,最後換需要消毒隔離的傷口;
2)凡屬於高度傳染性的傷口,需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專人負責,器械單獨消毒滅菌,污染或者用過的敷料要焚燒。
7、根據傷口情況確定換藥次數:
1)過於頻繁地換藥會損傷新生上皮和肉芽組織,增加感染機會;
2)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的傷口,可每日或者隔日換一次葯;
3)無菌外科切口、一期癒合的切口一般在術後2-3天更換一次;
4)分泌物多者,可每隔1-2天更換一次。
適應症:1)縫合傷口,無特殊反應,3-5天第一次換藥;切口到期者;
2)傷口放置引流,需鬆動或拔除者;
3)傷口又滲出、出血征者;
4)原有敷料移動或脫落,或因消化液、便液污染傷口敷料者;
5)術前需要清潔創面或消毒皮膚者;
6)需要觀察檢查局部情況者。
用品:鑷子(兩把,兩鑷不可相互接觸)、換藥盤、血管鉗、手術剪、刀、針、線、棉球、紗布、紗布條、棉墊、醫用膠布、繃帶、棉簽、胸腹帶
換藥方法:
不同傷口情況其換藥方法不同。
1、清潔傷口
一般在手術後3天拆除原敷料,觀察傷口癒合情況,及有無感染髮生,用棉球清潔消毒傷口,更換無菌紗布後用膠布固定。
2、污染傷口
一般在手術後1天應更換敷料,連續5天,密切觀察傷口情況,並根據引流情況決定引流物的拔出時間。
若有感染徵兆,應拆開部分縫線,及時分離傷口以利於引流,並放置引流條,延遲拆線時間。
若已經感染,則按照感染傷口方法處理。
3、感染傷口
早期:以充分引流膿液,每天更換敷料,必要時擴大傷口進行對口引流或者多點引流;
中期:引流物開始減少,用鹽紗引流,以促進肉芽生長。
後期:限制肉芽生長,可用5%的鹽紗以減少肉芽水腫,修剪多餘的肉芽,以利皮膚癒合。
換藥過程:
1、核對病人信息,簡要解釋換藥情況;
2、揭去傷口膠布及外層敷料,用鑷子輕輕夾除內層敷料,若有少量滲血,取棉球壓迫片刻即可止血;紗條粘在創面上,必要時也可以用生理鹽水沾濕後揭除;
3、打開換藥盤,用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
4、用生理鹽水棉球輕輕清洗傷口,雙手持鑷專夾換藥碗中無菌物品並遞交與右手鑷中,右手持鑷接觸傷口,兩鑷不可相碰;
5、仔細觀察傷口生長情況;
6、覆蓋敷料:根據傷口情況,敷以相應的藥液紗條或凡士林紗條,再用無菌敷料覆蓋,膠布橫向固定,必要時加以繃帶包紮。
7、整理:撤出換藥用物,整理病人衣被,安置好舒適體位,將臟敷料倒入污物桶,換藥碗、鑷保濕交給供應室處置。
8、洗手,記錄傷口情況。
換藥過程評價:換藥程序、手法正確,無污染、無浪費現象;
病人傷口清潔、舒適,無損傷發生。
換藥注意事項:
1)小孩兒、頭面部、會陰部不能用碘酒消毒;
2)取物品的順序:先干後濕,先無色後有色,先低濃度後高濃度;
3)傷口內層敷料沿傷口長軸方向撕下;
4)拭去分泌物時切忌反覆擦洗,以免損傷創面肉芽及上皮組織,棉球不宜太濕,否則不但不易清除分泌物,還易污染皮膚;
5)拆線、換藥消毒範圍5cm,手術消毒範圍15cm;
拆線時間:面頸部:4-5天
下腹部、會陰部:6-7天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
四肢:10-12天
減張縫線:14天
推薦閱讀:
※實踐經驗 肝癌規範化病理診斷
※真氣修鍊實踐61
※實踐脈學(黃傑熙著)
※如何實踐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攝
※秋英多傑仁波切:正法實踐論(連載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