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對箕子開發古朝鮮的記載
作者:一劍飆血
中國記載箕子開發朝鮮事迹的書籍,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的事。
成書於西漢初年的《尚書大傳》雲:"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尚書·微子》篇中,微子稱箕子為"父師"。先秦史書《竹書紀年》雲:"伯夷、叔齊去隱於首陽山。或告伯夷叔齊曰:"胤子在,父師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夾煽王燼,商可復也。""父師在夷,與箕子開發朝鮮吻合。西漢焦延壽《易林》也說:"朝鮮之地,箕伯所保"。它們的記述可以互相印證。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述得比較系統具體。其曰:紂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武王進入商都朝歌,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獄後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願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於是陳述了《洪範》九疇。武王聽了,非常高興,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僕)。"(《尚書·微子》)於是請求前往與商有一定族緣關係的朝鮮。
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這時箕子已經52歲。4年之後,箕子從朝鮮前來朝見周王,經過殷商都城遺址,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箕子亡國之痛,湧上心頭,只好以詩當哭,作了《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詩歌中的"狡童"比喻不聽忠告的紂王。詩歌採用男女戀歌的形式,反映君臣關係,為後世比興手法的淵源。箕子到達古朝鮮地區以後的情況,《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得比較具體:"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後漢書·東夷傳》還記敘了箕子後代的情況:"其後四十餘世,至朝鮮侯准,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千口;而燕人衛滿擊破准而自王朝鮮,傳國至孫右渠。""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異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國志·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述。《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述得更詳細,而且記述箕准南逃以後,"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現在,該國的確既有箕姓,又有韓姓。
推薦閱讀:
※張召忠:中朝邊境很危險,朝鮮最後關頭拋中投美2-軍事-CHN強國網
※朝鮮行(七)
※朝鮮媒體首次刊登歌頌金正恩文章(環球時報 2010-11-10)
※特朗普承諾建新導彈防禦系統用來對付伊朗和朝鮮,你怎麼看?
※歷史上中國六次朝鮮戰爭,次次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