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兩盞燈,人間一台戲——慧清師太開示(圖文) 中國佛教凈土網

佛教博大精深,而又簡明透徹,在指點人生、透析塵寰方面,猶如清夜鐘聲、點醒群夢。釋迦佛啟示我們:世界上有三種東西,一種是別人撿得去,而自己帶不去的;另一種是別人搶不去,而自己也帶不去的;還有一種是別人搶不去,自己帶得去的。第一種是什麼呢?是財物,這是世人看的最重、最真、最有用的東西,可是佛說:「財物為五家所共有」這五家是水災、火災、盜賊、官府、敗家子,可以把您的財產於一夕中化為烏有,這就是當您活著的時候,別人可搶得去的,另外尚有戰亂、地震、重病,可以搶走您財物的因素還多著哩,到您臨命終時,卻是一分錢亦帶不去的,最真的卻是最假的。第二種東西是知識、技術、能力等的抱負和智能在您身上,人家是搶不去的,可是一旦命終,自己亦是帶不去,下一世即使仍得人身,還是要從頭學起,如果墮落到三惡道就更愚笨痛苦不堪了。第三種東西是看不見的,善與惡、功與過,一生所造作的行為、業力,人家當然搶不走自己卻全部帶得去,功德固然永遠跟著您,過惡亦是緊跟著不放過您的!這才是決定每個人未來苦樂升沉的因素,正是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人們都應當猛省「日月兩盞燈,人間一台戲,從朝演到暮,誰識其中意?」其中的真諦,就是在生死相續夢幻泡影的眾生界中,由於三世因果的規律,而形成六道輪迴的業報,那眾生世界、人生舞台,就是共業與別業綜合而成的業力之網而已。那人際的關係呢?親到母子、夫妻、親友、兄弟姐妹及至冤家對頭,所有悲歡離合苦樂產生的場合,釋迦佛指點的一清二楚,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從感情方面而論,不是報恩,就是報怨,從財物方面而論,不是討債,就是還債,都是糾纏不清的恩恩怨怨債務,沒有超出其外的了。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雖然我們生活在同樣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卻如天地懸隔。如能突破我執,放棄對這片雲彩的執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點。一切執著的根本是我執,即執著有個自我。因為我執,就和眾生有了自、他的對立,由此帶來新的痛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特別在乎自己的人,煩惱往往也特別多;反之,無私的人卻更容易快樂、自在。「我」是什麼?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比如一本書,本身並不存在你、我的差別。但我們將這本書買來之後,就會在其上附加「我」的標籤。一旦確定這種感覺,這本書的損壞或丟失就會影響到我們。而在此之前,無論它發生什麼變故,都不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再如我們去購房,未買下之前,房子出現什麼問題都無足輕重,因為它還未和我們發生關係。可買下之後,它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我們的心。這種難過,正是由於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覺所致。為什麼我們會為這瑣事煩惱,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間每天有很多災難,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離開人世,但我們只是感嘆一下,不會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會因此寢食難安。這是因為其中還未粘上「我」的標籤,一旦發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覺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個遭遇挫折的是「我」,那個離開人世的是「我」的親人,一場普通的人間悲劇便頓時上升為頭等大事。是呵,在我們的世界中,還有什麼比「我」受到傷害更嚴重的事件呢?當一個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們會覺得人皆有一死,未足為奇;可當親人或我們自己面臨死亡時,就不會如此坦然面對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嘆自己薄命。

可見,一切煩惱皆圍繞「我」展開。我們將緣起的念頭和想法當作是「我」,將種種不是我的當作是「我」。若不是受這種錯覺的影響,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進而傷害我們呢?如果沒有「我」的干擾,世間的無常變化就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客觀規律,就如我們能夠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榮那樣。那麼,色身總該屬於「我」的吧?其實不然,色身亦是因緣的產物,由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構成,前者是父母的遺傳基因,後者是蘊藏無量種子的阿賴耶識,其中並無「我」的屬性。當阿賴耶識最初投胎時,將父母的基因執以為我,賦予「我」的感覺,從此難棄難捨。因為執著時間太久,故對我們的影響也特別大。其實,色身從成長到衰老始終處於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現如今,醫學更發達到可以替換人體器官,可以更換「我」的組裝零件。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變的「我」呢?至於我們的想法,一生中也在不斷變化,青年不同於中年,中年不同於老年。而感情就更是無常,親人可能反目為仇,仇人也許握手言歡。在人間這個大舞台上,這樣的情節時時都在上演。身內之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汽車、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這些,我們只有暫時的使用權,都不能代表我們自己。一件無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覺,卻成了能夠傷害我們的武器,越是在乎,殺傷力就越大。那愛錢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財產,就如遭受滅頂之災,甚至喪失活著的勇氣。造成痛苦的根源並不是金錢本身,而是人們對金錢的執著。我們每做一件事,也會介入我執,成功了,覺得「我很成功,很有面子」;失敗了,覺得「我很失敗,屢受挫折」。事實上,事業並不能代表我們自己。如果兩者是一體,事業失去時,「我」是否也會隨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樣,各人在乎的對象不同,煩惱的重心也不盡相同。因為感覺的力量也是緣起的,取決於我們的培養。由此可見,「自我」只是虛張聲勢的皮包公司,並無實際內容。凡夫因無明所致,將擁有的一切賦予「我」的錯覺,進而執著它。其實,被執以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們的設定而非事實本身。我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源,唯有從根本上捨棄它,我們才能超越三界和輪迴。否則,學佛只是隔靴搔癢,或充實一下業餘生活,對於改善生命並無真實力用。我們的心,本像虛空那麼空明浩瀚,那才是心靈的真相。情緒只是虛空漂浮的雲彩,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積累的渣滓。而凡夫因看不清事實真相,始終糾纏在雲彩中,將之作為虛空,作為心的本質。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雖然我們生活在同樣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卻如天地懸隔。如能突破我執,放棄對這片雲彩的執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點。就能驅散遮蔽虛空的浮雲。使生命回復清凈無染的本來面目隨著過去世歸結下的緣,在此生報債中也有一定的份量與時間,緣盡即分散,要想多留一刻亦不行!緣未盡想要離開,也離不開的!人生舞台只不過酬償一回宿緣而已,只是還了舊的又結下新的,所以永遠在恩怨財債的生死輪迴中翻跟斗,苦不堪言,審諦觀察,這完全符合因果、業力和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應堅定正見,發起出離心與菩提心,怨不可結,愛不溺,正應「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並應自勉「不能救世非菩薩,未出輪迴豈丈夫!」佛教就是要眾生了生死成佛!「看破」、「放下」、「自在」是佛乘宗宗旨,而不是增加眾生「造業」、「名利」、「執著」,是一門了脫生死的法門。眾生應以大自在王佛為自性佛,不向外求佛、求法,應向自心求,與大家共勉之。
推薦閱讀:

佛教與道教 孰優孰劣
凈空法師 妙法蓮華經(第九集)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慈悲心為什麼不是一種執著?
成佛以後 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有親情 友情 和愛情嗎 有什麼快樂呢?
【佛教問答】網上有大悲咒杯號稱可以改命,是真的嗎?

TAG:中國 | 佛教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