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標:歷史的啟迪未來的昭示
更多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回顧了我們黨90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總結了黨和人民創造的寶貴經驗,提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基本要求,強調了本世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目標,是一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我體會,有這樣幾個關鍵詞需要認真理解和把握。
一、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民者如水,君者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反覆證明一條規律,那就是誰能始終站在人民的這一邊,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誰就將得到人民的擁護,反之,就有可能失去政權。翻開歷史書卷,我們可以發現「其興也浡,其亡也忽」的「歷史興亡周期律」一直困擾著歷代執政者。中國近代史已然昭示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無論在理論淵源、實踐依據、政策制定還是執政目標上,我們黨都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中心地位不動搖。
堅持以人為本。《尚書》記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活動的最高標準。從「為人民服務」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再到「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無一不彰顯了黨始終注意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深刻揭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他強調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的工作和事業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需要,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根本體現。
堅持改善民生。民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本質上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民生問題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且關係到人民對執政黨的認同,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順利推進。胡錦濤指出:「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比較而言,美國至今尚未根本解決醫療保險的問題,到2009年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連續9年增加,已佔總人口的16.7%,而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到「十一五」末時人口覆蓋面達到96.3%;我國正在努力建立健全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興建城鎮居民基本保障房3000萬套……。這些事實雄辯地證明,只有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才能為最廣大人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切實的公共服務。
堅持凝聚民心。荀子曾說:「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一條歷史鐵律。馬克思曾把小農比喻成土豆,是不能凝聚起來的馬鈴薯,而中國共產黨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團結凝聚廣大工農群眾,形成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政治局面。眾所周知,正是因為有百萬群眾推小米,我們才能用步槍贏得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勝利;正是因為有「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的號召,我們才能帶領四萬萬人民建立新中國。同樣,增強黨的凝聚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首要任務也在於爭取民心,強化人民對黨的信任。90年來的實踐證明,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傾聽呼聲、關心疾苦、反映願望,切實解決群眾困難,是黨凝聚人心、贏得民心的不二法門。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二、制度
我們提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更要提倡制度自覺、制度自信。制度越完善,政治越文明,社會越和諧。一套合理、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現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根本利益,能夠有效地保障當代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正是因為在我國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有力地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一制度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個人的民主權利,又能充分凝聚群眾的共同意志、集中力量辦大事,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一方面,這一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我國的經濟極大發展;另一方面,這一制度也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正如總書記在七一講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今天說要實現「和平崛起」、要實現「民族復興」,最根本的優勢就是制度優勢。
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積極用動態的、進步的思維,在實踐中不斷「糾錯」、調適、完善這套制度,不斷實現具體體制機制的「升級換代」,使其具有強大的現實適應性。實踐證明,這套不斷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制度,既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不斷完善、發展和創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模式」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預言: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中國模式」,將以難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響整個世界。中國的經濟模式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短短的30幾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政治模式具有強大的政治動員力量,集中力量做出了汶川救災重建、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等一系列令西方世界難以想像的大事。中國的政黨模式既充分體現了政治民主、政治參與,又保障了政治穩定和降低了政治成本……。在西方各國紛紛陷入「制度困境」的時候,「中國模式」「風景這邊獨好」。「中國模式」的出現無疑打破了西方世界多年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自信與自負,映證了所謂「歷史已經終結」、西方「普世價值」和「現代性」等論調的蒼白,同時也預示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光輝前程與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或許,比起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讓西方列強更為「不安」和深感「威脅」的,是這種制度內含的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理念對他們賴以立國、久已習慣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震撼和衝擊。掩卷長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貢獻了「四大發明」等科技成果,貢獻了「和為貴」、「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那麼,當代共產黨人正在建設的偉大事業是不是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划時代貢獻呢?!三、人才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孫中山則言:「治國經邦,人才為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號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年輕幹部,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根本大計。」可見,無論是治國安邦、治學育人還是治企經商,人才永遠是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縱觀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因此,選拔、培養、運用好人才,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資源具有其他資源和生產要素所沒有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各種資源中居於主導、決定地位。因此,在實踐中,黨和國家要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良好氛圍,努力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激發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聰明才智,「讓各類人才都擁有廣闊的創業平台、發展空間,使每個人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真正做到把人才資源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種資源的首要位置上,把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決定因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而人纔則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的最活躍部分。「地質之父」李四光、「導彈之父」錢學森、「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背後蘊含的是一項項推進人類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科技創新。毫不誇張地說,人類歷史上,當然也包括黨領導人民的革命史、創業史和改革開放史上,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進步、創新都是由掌握了豐富實踐知識並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來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力構成諸要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才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反之,脫離人的因素來談論生產力、科技創新,就變得毫無意義和根本不可能。
人才是黨的先進性的根本保證。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實踐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先進性是對黨的性質的基本要求,我們黨只有先進、先行、走在前列,才能有資格稱之為先鋒隊。所以無論是黨的整體,還是黨的成員,還是其所團結凝聚與之共同奮鬥的社會力量,在自身素質、思想覺悟、政治行為等等方面,都應該具有先進性,始終走在前列。如果我們黨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就必須不斷提高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同時,要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吸納人才、凝聚、培養、造就人才,不斷增加新鮮血液,始終保持黨的蓬勃活力。
四、創新
創新是人類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法寶」。江澤民曾高瞻遠矚地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胡錦濤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是一個在理論與實踐上不斷探索的過程。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有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才會堅若磐石,我們的偉大事業才會欣欣向榮。
堅持實踐創新。總書記在七一講話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是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理論,而這種創新和發展的動力就來源於實踐。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90年歷史進程中,立足實際,勇於創新,做出了三件動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兩大理論創新成果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實踐素材。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火熱的實踐創新也必將為理論創新開闢廣闊前景。
加強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新突破,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新揭示,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90年來,我們黨始終注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際相結合,「深入研究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重點抓住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永葆了科學理論的旺盛生命力,為我們黨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堅定、行動上的銳意進取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我們黨90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什麼時候能立足實際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事業就要蓬勃興旺;反之,就要遭受失敗和挫折。
重視科技創新。自從「文藝復興」時期破除宗教神學的封殺之後,科學技術便一直扮演改變人類命運的「阿拉丁神燈」。幾乎每一次科學發明與創新都被視為一個時代進步的象徵,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科技創新成了世界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層出不窮的新發明、新創造推動人類文明滾滾向前。因此,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營造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堅持「利用國際科技資源」與自主創新相結合,「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
推進位度創新。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自覺地創造有利於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新型社會制度的過程,就是制度創新。進行制度創新的根本原因在於舊制度的不適應性、制度的稀缺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制度不適應或基本不適應經濟基礎時,就要對制度進行變革,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以便釋放最大的生產力。對此,胡錦濤在講話中鄭重提出:「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五、青年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時代的鏡子,他們絕大多數渴於求知、渴於探索,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部分力量。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講話時曾滿懷深情地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回顧中國近代史不難發現,青年一直是中國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運動、抗日救亡運動等革命活動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改革發展的生力軍。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從黨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進而取得了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青年是中國革命的先覺者。鴉片戰爭後,「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是中國必須直面的客觀現實。為了自強自救,中國青年奔走呼號,師夷之長技,嘗試維新改良,組織革命社團,發動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青年始終站在救亡運動和反對獨裁統治的潮頭。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青年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對此,毛澤東在總結青年的革命性時指出:「他們有很大的革命性。他們或多或少地有了資本主義的科學知識,富於政治感覺,他們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的和橋樑的作用。辛亥革命前的留學生運動,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二五年的五卅運動,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就是顯明的例證。」我們黨的創始人,大多數都是從青年時代就滿腔熱血參加了黨,立志為黨和人民奮鬥終身。可以說,一部中國革命史,記載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前仆後繼、接力前進的足跡和鮮血。
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的到來,中國人滿懷豪情邁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途。青年充滿活力,國家就生機盎然;青年不斷創新創造,社會就持續穩定發展。長期以來,廣大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堅持到工農群眾中去,到火熱的實踐中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條戰線都逐漸成為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其數量之多、積極性之高、影響力之大,使任何地方和部門的工作離開他們,都將寸步難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繼湧現了雷鋒、張海迪、許海峰、李向群等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典型。
青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培養青年才能開創未來。正是因為黨的隊伍里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激情的青年人,我們黨才歷經90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回首人類歷史長河,自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運動和幾代共產黨人接力形成的中國道路不過是人類文明史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為此,21世紀的中國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鬥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曆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本領,錘鍊品德意志,矢志奮鬥拼搏,在人生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盡情展現人生價值,讓青春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以青春的我們建設「青春的事業」,這不僅是一份先輩們的循循囑託,更是一份無可旁貸的歷史責任,一份捨我其誰的時代擔當!
[上一篇] 周強:把無私奉獻當作共產黨人的最大幸福
返回頻道首頁>>版權聲明:轉載須經版權人書面授權並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 李貝 ] [字體: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相關內容·鐵路工期禁隨意壓縮是對人民群眾安全負責的態度( 2011-08-05 17:09:22)·衛生部:做好災難事故救援準備 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2011-08-02 20:19:30)·公安部部長孟建柱:把公安工作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 2011-07-21 17:01:32)·孟建柱:把公安工作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 2011-07-21 10:28:16)·「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監管」( 2011-07-20 09:54:30)
推薦閱讀:
※「腦計劃」開啟 「制腦權」成未來軍事較量新的高地
※未來5年中國百萬富翁人數將增長34%,至220萬人
※未來30天有福星照耀會中大獎的四大生肖
※身份證號尾數是幾的人,未來5年鴻運當頭
※測測你未來的女友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