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中國的網路政治學簡論 (第2頁)

進行有效地價值判定。而中國的網路政治學研究方法與政治學研究方法,又有所不同。

  

表1:中國網路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網路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多的可以利用定性的分析或者定量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分析。抑或是將二者進行結合。而在當前,比較流行的分析,類如政治學類的景躍進的「文本分析」(屬於定性範疇)與「關鍵詞研究」(屬於定量分析)等。幾乎都是在這兩者之間抉擇、搖擺和結合起來共同分析某一個政治問題。同時,傳統的分析方法,從楊芳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推理性的規律總結與預測,往往都是利用「理論+經驗」的分析模式。這種模式依然傳遞到了當代政治學的研究當中,但是並不是太適合網路時代的內容分析,因為網路自身蘊含了大量的數據(Data)和文本(Content),前者可以利用定量,後者可以利用定性,特別是結合跨學科的優勢,比如說與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就可以發現,「文本分析」出來的研究結果會不同,且具有更多研究意義上的效果。

  

   (2)技術路線

  

   所謂網路政治學的技術路線,主要是指類如網路提案、網上投票、網路論壇、電子民主,電子政務等方面的問題。「網路政治實現了由純技術問題到現在的融技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於一體的轉變。正是通過網路政治學的學科建設,我們才有了對網路政治的社會基礎,文化基礎,技術基礎的清晰認識,有了對網路政治的作用,意義,功能的正確評估。」[10]恰好,提供類如網路論壇、電子民主等內容的原因在於,網路改變的權力結構的改變,由垂直性結構變成扁平結構。還包括其所提供的參與政治的渠道等都為網路政治學的技術路線提供了可能。[11]

  

   四、網路政治研究的未來發展

  

   「當前網路政治研究學的研究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是國內發表的研究電子政府、電子治理的相關著作不少,並且理論已經趨向於實踐當中,但是研究電子民主,電子選舉,網路政治的專註較少,有關學科建設的著作不多,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性的分析。第二,研究理論和方法方面,借鑒其它學科的情況雖然很普遍,但是原創性的觀點和方法較少,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的太少,缺乏現實化與個性化的思考。」[11]

  

   並且,近些年來,對於網路研究的課題數雖然在增加,也出現了不少的論述,但是依舊沒有改變的是,對於中國的網路政治學研究,缺乏一個整體性的論綱和指導性的「概要」,特別是如上文所說的,缺乏對中國現實社會判斷。

表2:網路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

(資料來源:陳潭、羅曉俊:《中國網路政治研究:進程與爭鳴》,《政治學研究》2011年第4期,第88頁)

  

   從表2可以看到的是,政治學、社會學在80年代左右對網路政治學開始有了大量的研究和關注,屬於成長階段。而現在,對於網路政治的研究,相信成果更為的豐富。但是,美中不足的除了不依據現實社會之外,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網路政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建構出來的東西。所以,發揮網路效能的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需要依靠公眾參與渠道的多元化。這是網路政治學研究未來的一個重點,即如何利用公眾參與來達到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效果。第二,一個學科的發展,往往需要回應的是該學科是否能夠站在問題的對立面,敢於直面問題,關注最為棘手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網路政治如今面臨的問題,最棘手的就是「權力監督」與「電子民主」這兩大議題。前者往往在如今的中國社會當中,有所呈現,但是有人認為這是「假民主」,是一種「孤獨的狂歡」與「群氓的沸騰」(劉晨,2014),我們認為,這樣的假象並不能代表我們的網路政治真正地實踐好了,而是如何在下一步將網路政治與「權力監督」對接,並且保護好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議題。第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網路的興起與網民數量的不斷加大,計算機所起到的基礎作用,會越來越好,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技術所提供的政治參與,不僅僅是刪除、屏蔽等。這並不利於網路政治的發展,進而更不利於網路政治的研究。這對於網路政治學這一學科的發展,也就不利了。

  

   所以,總而言之,如今中國的網路政治,我們認為,依然還在起步階段,甚至還談不上發展,而網路政治學的研究,雖然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劉文富等人就已經有所建樹,但是依然沒有多大的起色和傲人的成果。一方面,可能是學界還沒有注意到這一方面的問題,也沒有對「網路」所蘊含的政治價值加以重視。另外一方面,網路作為特殊性的一種,對於中國社會與政府而言,往往伴隨著意識形態的加強監管等,導致萎靡大於發展,尤其是在微博這樣的公共話語平台當中,由此導致網路政治中的「網路博弈」變成了「網路發布」。又重新回到了「單向度的傳播」當中去了。這從國家治理的層面來說,應該是害大於利。因為,在中國利益訴求的渠道,本身就不多,而且也從未制度化。

  

   參考文獻

   [1]董文秀等,網路政治的興起、概念及研究意義[J].理論導刊,2013年第11期.

   [2][4][8]王柏松,解讀網路政治學[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唐傑,論網路政治學[J].人大研究,2002年第10期.

   [5][8][10]吳海晶,網路政治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技術路線及其它[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6][7][11]宋迎法、李翔,中國網路政治研究綜述[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10月.

   [9]楊芳,論政治學研究的規範方法[J],政治學研究,2008年第4期.

  

   注釋:

   [①] 劉晨(1988年—),男,漢族,湖北荊門人,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政治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知識分子社會學、網路政治學。聯繫方式:liuchen_hust@126.com

   [②] 在經濟方面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本文主要關注的是網路政治學,所以暫且不論網路經濟學。

   [③] 見米德米:《網路政治學:虛擬和真實》,原載《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④] 見新華網:《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6.68億人》,轉引自中國青年網,2015年9月15日。http://news.youth.cn/jsxw/201507/t20150723_6915109.htm

   [⑤] 同上。

   [⑥] 參見劉晨:網路暴力:「多數人的暴政」與言論自由的濫用,《紅旗文稿》,2013年第9期。筆者在文章中談到:言論自由的濫用在上述事件中已經凸顯的相當嚴重,網民背離「自由」的事實,而走向了靠侮辱性的語言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並且完成了一次次的利益博弈,成為了一種網路社區的鬧劇。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看,言論自由的異化與濫用,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為何要以異化後的言論自由去泛濫性的達到自己的不滿情緒?來回的微博博弈再一次說明,這就是利益(包括榮譽、尊嚴、形象等抽象化的利益)問題,而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

   [⑦] 其它兩種特性為:虛擬性與直接性。

   [⑧] 這三個群體在網路社會中,更多充當著曝光者,監督者和死磕者的角色,通過輿論,公布真相等方式倒逼政府權力做出讓步,而網民更多的是在這三種精英的引導下,形成抱團式的「緊隨其後」,進而巨大的輿論洪流便足以讓權力做出更為妥當的處理。

   [⑨] 網路政治文化的相關研究,更多可以參見熊光清:《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⑩] 唐傑在《試論網路政治學》一文當中還提到網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還包括國際關係,筆者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在一個半封閉的網路社區當中,何以有國際關係被設置於網路當中,反倒很多問題都是「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內部的方式去解決。而國際關係在中國的網路社會當中,並不真正的存在,故而本文沒有將其列入到討論的議題中。

   [11] 劉文富認為,互聯網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呈現出三種特點:知識化、扁平化和分散化。

  

推薦閱讀:

南寧路政逆行執法造成三死五傷案宣判
【路政之家】看完之後終於知道為啥國外沒有超限超載!值得深思!

TAG:中國 | 政治 | 政治學 | 路政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