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暗戰敲響互聯網手機的警鐘

騰訊科技 郭曉峰 12月2日報道

智能手機領域發展多年,但手機廠商之間的專利戰爭卻從未停歇。

日前,有關中興、華為向小米、OPPP等發「律師函」 指稱後者侵權的消息在業內引發熱議。儘管華為否認、中興迴避。但可以預見的是,國產手機商對於專利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小米等互聯網手機因缺少專利布局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軟肋。

對此,一從事多年知識產權官司的律師對騰訊科技表示,「國內的專利訴訟這些年一直呈增長勢態,這和企業一直持續的專利申請量有直接關係。通信領域之前並沒有大規模爆發,也是因為專利儲備並不夠,且從判決來看相比國外實際效果有限。」

本土現狀

就含金量而言,專利數量毋庸置疑是彰顯企業知識產權實力強弱的最佳指標。在國內,手機專利數量最多的當屬中興、華為。

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興通訊在全球專利擁有量超過5.2萬件,其中超過90%為發明專利,累計專利授權量已超過1.6萬件。

同樣,截至2014年6月30日,華為全球累獲專利授權38539件,90%以上也為發明型專利。此外,華為在170多個國際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擔任180多個重要職位。目前,兩家共擁有全球約1/4的4G基本專利,其中包括了終端方面的專利。

除了中興、華為之外,酷派和聯想均長期積累了大量的相關手機專利。數據顯示,目前酷派有專利技術超4000項,同時海外市場專利技術申請已經超過了500項。

聯想則是通過併購策略為自己的專利儲備增益不少。年初斥資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一次性獲得了約2000項的專利資源。今年四月聯想還收購了NEC在全球多個國家申請的超過3800項專利組合,涉及專利技術已廣泛用於智能手機的生產製造,這為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進軍俄羅斯、印度等國際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力。

與傳統的手機廠商相比,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品牌手機在專利布局上明顯滯後。

以小米手機為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專利檢索總量方面,小米共有1496項,不到華為、中興的十分之一。

而在手機的三大專利類別中,發明專利遠比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審核周期長、申請難度大、技術含量高。在競爭比拼時,發明專利的殺傷力或防禦能力也最高、實用新型次之、外觀設計最低。

例如OPPO從2012年開始做專利,2013年申請總量為1022條,其中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比略達85%,這些是否可以有效防禦和保護,很難說。

目前,小米手機發明專利目前僅有19件,相比中興、華為的上萬個發明專利簡直不值一提。那麼為何之前國內罕有手機廠商之間的專利訴訟呢?

保護傘「倒塌」

專利是衡量一家技術型公司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產品更新周期越來越快的智能手機時代,專利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維護自身市場地位的一種策略。

眾所周知,在海外市場,各大手機廠商之間的專利訴訟司空見慣。尤其是蘋果、三星、微軟、谷歌(微博)等之間的專利費索取幾乎天天在發生。

但在國內,類似此次「律師函」事件少之又少,更別說像國外那樣真刀實槍大規模的專利訴訟,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一方面之前積累的專利量不夠,且核心專利依然掌握在大的洋品牌手中,如正在接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晶元巨頭美國高通公司;另一方面,這類訴訟多以和解和較低的賠償結案,大大降低了侵權的成本,所以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專利訴訟非常之少。

「大部分的訴訟案賠償金在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平均賠償率都很低,且都會耗費訴訟雙方大量的時間成本,所以一般都是和解,並藉機會談專利授權。」上述律師說。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要提到高通的專利反授權這個「保護傘」。

在國內,絕大部分智能手機都採用的是高通的晶元。但依照高通的商業模式,其在與手機企業簽署專利授權協議時,規定手機企業的相關專利要免費反授權給高通,而且不得利用這些專利起訴高通的其他客戶。也就是說,高通的其他「專利授權」合作夥伴在使用到中興、華為的相關專利時,就無需向後者付費。

不過,早先騰訊科技曝光了高通的反壟斷案懲罰結果除了巨額罰款之外,將很大可能解鎖高通的「反向專利授權」模式。

國內某手機廠商的高管對騰訊科技表示,「我們每年在專利、研發的投入超百億元,除此之外,向其他專利擁有者繳納的專利費也高達上億元。而國內其他一些互聯網手機品牌、甚至傳統手機的一些品牌則是坐享其成,也到時候該叫專利費了。」

當前的中國市場格局到了一個拐點,新廠商的崛起對傳統企業衝擊過大,傳統行業轉型勢在必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包括小米在內的缺乏通信專利的互聯網手機廠商之所以能夠以低價格撬動市場,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高通對中興、華為等公司的反向專利授權。一旦該模式被取消,意味著中興、華為就可以向其他使用自己專利的手機廠商發起訴訟並索要專利費,而小米等廠商或因基礎通信專利的缺失,造成成本增加。

除此之外,相比海外市場成熟的知識產權法律和意識,國內較為薄弱也造成了上述問題的產生。而隨著本月初我國首個知識產權法院的成立揭牌,這個局面逐步得以改善。

「未來三到五年,國內手機廠商的專利申請會逐年遞增,但不會像國外那樣爆發大規模的專利訴訟,大家在重視知識產權意識的大環境下,選擇併購專利公司、交叉授權會是最普遍的合作方式」。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海外壁壘短期難打破

近年來,國產手機品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不僅時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在技術方面也常常受制於人。蘋果、三星等手機巨頭一方面佔據著我國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卻利用知識產權壁壘在海外市場給中國手機廠商設置重重障礙。

早年出海較早的中興、華為、TCL等雖已佔有一席之地,但因專利困擾市場也並非那麼容易突破。

以歐洲市場為例,華為終端近幾年表現較為突出,也面對不少專利挑戰。對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曾對騰訊科技表示,「中國廠商進入歐洲市場非常難,歐洲市場對專利的重視度很高,在沒有形成規模時可能不受重視,但一旦形成規模,各種專利的高收費就會接踵而至。

據了解,華為從2006年與沃達豐集團成立第一個聯合創新中心至今,其在歐洲聯合創新中心的數量已達到18個。華為還稱,未來五年華為將在歐洲新招募約5500名員工,並在未來三年內把歐洲研發人員數量擴大一倍至1700人。

而HTC在海外的教訓更是人人皆知,HTC董事長王雪紅曾向媒體感慨:「中國若無核心技術,將永遠被歐美公司阻擋在外。」HTC正是因與蘋果的專利戰糾纏不休,產品被禁止在歐美銷售,導致全球市場份額明顯下降、股價大跌而元氣大傷,至今仍萎靡不振。

眼下,酷派、聯想、小米在內的國產手機商正在大舉擴張海外市場版圖,小米等由於專利保護不足更容易受到專利投訴。

雖然雷軍(微博)早在2012年與金山合作成立智谷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但比起傳統手機廠商中興、華為而言,這些投入可以說微不足道,關鍵在於仍難以抵禦出海時所遭遇的專利危機。

所以我們看到,小米選擇了那些知識產權保護相對薄弱的東南亞或金磚四國等發展中國家,從而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專利投訴風險,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表面上看,此次「律師函」事件看似一場烏龍,實則是對那些專利儲備不足的互聯網品牌手機敲響了未來生存的警鐘。


推薦閱讀:

專利 CN101044857A
沃爾瑪申請專利,欲在零售業中使用區塊鏈上存儲支付數據
補腎不是男人專利 中醫調理擊退女人腎虛易出現的7癥狀
【特輯】論專利檢索,你處在哪個段位呢?
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三 中國創造追趕美國

TAG:互聯網 | 手機 | 專利 | 暗戰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