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6組)

探秘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這裡與世無爭 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在海拔約1800多米叢山之間,接近山頂的洞穴里住著人家,他們的棲身之地叫「中洞」,今天小盧哥就帶你探秘這個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的生活。

這個洞穴115米寬、215米深、50餘米高,據國家旅遊局考證,這是亞洲現存惟一的「穴居部落」。

上世紀50年代,洞中的人從祖輩居住了百年的「下洞」往上遷徙,搬至中洞,這一住就是這麼多年。

這個「部落」,房屋建在冬暖夏涼的洞穴中,飲水來自洞頂滴水,穀物種植在洞口附近的山坡上.

清一色竹製的房子、牲畜棚圈和廁所,沿著洞穴內側圍成半圓。

「部落」里的生活並不閉塞,這裡有了通訊信號和電,很多人家有了電視機。

這個就是居住的房子,很多房屋都不得頂。

這裡有電視接收機,很多人家都有電視。

吃水就是從洞穴頂流下來的,很天然。

這個是洞穴裡面晚上的生活,可以說這裡晚上是不用關門的。

洞穴裡面一位老人在燒水。

洞穴里餵養的黃牛很黑山羊。

一位老人剛剛乾活回來。

洞穴里做菜做飯用的灶膛。

一隻小山羊在吃奶。

生活在這個洞穴裡面的孩子和婦女,剛從外面回來。

山下不遠處修建的磚房,山下也許對他們有誘惑,但始終敵不過這個洞穴之家。

中洞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是人類洞居「活化石」,具有地形的特殊性和人文的特殊性。見棺發材,各位看官今年一定發大財,請轉發和收藏起哈。

一輪明月當空照,獨自光明怕影孤。這裡的生活與世無爭,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來試一試不?

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 竟然就在咱們中國

在貴州一處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洞穴,從遠處看可能你只會認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山景洞窟,但其實這個洞穴被稱為「中洞苗寨」,裡可是居住了一個小部落,而且因為裡面的住戶長年與世隔絕,更是被稱之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

中洞苗寨居住著吳、王、羅、梁四個姓氏的20戶人家,幾乎都是都是苗族人,至於為什麽這裡會被稱為中洞,主要是附近還有一個上洞和下洞,原本這些人的祖輩因為戰亂而住到下洞裡,後來又遷徒到中洞,之後就一直在中洞住到現在,下洞就這樣廢棄了。

這些住在山洞裡的居民平常就試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放養牲畜、種種田、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穀,平常居民都是在山中活動,一些日常用品的採買也就每週一次到離居住地15公里以外的集市購買,雖然清貧卻過的自由自在,生活簡單居民卻很知足。

簡易籃球架可以玩球。

中洞苗寨在1984年時還建了一所學校,後來學校被關閉,所以現在這裡的孩子們只能去山下的學校就讀,因為上下山來回共要走4小時,所以大多孩子都是住在學校之中,只有周末才會回家。

原本這裡因為太偏僻所以沒有電力,但2003年時一個叫胡蘭克?博多的美國人捐款10多萬元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這之後他們才過著有電的生活。

不過因為中洞苗寨已經成為了貴州的一個旅遊景點,所以政府也有出資修繕道路讓來往的遊客和居民可以更好行走,但要從山下走到中洞苗寨還是要爬個一小時左右。

而政府其實也想盡辦法希望中洞苗寨的居民可以搬出來住,但並沒多少居民願意離開這裡。

如果你有機會去貴州玩,不妨來參觀參觀這個稀有的穴居部落吧,去時也可以帶點物資直接捐贈給他們。

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堅守清貧的幸福生活

在貴州省紫雲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裡的人們還過著穴居的生活,他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谷。因為居住在遠離繁華鬧市的地方,所以他們每周都要去到附近的集市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

在剩下的日子,他們往往在家種田、放牛或養豬,過著詩經里說的那種男耕女織的生活。

而在農閑時,男人們還會圍著篝火喝著自釀的土酒,女人們則聚在一起談天。這就是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的中洞苗寨。還有著人類洞居「活化石」的稱號。

在2014年8月24日,騰訊網稱其為「亞洲唯一『穴居部落』」,更為其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

聽洞里的老人說,最開始的時候,祖輩是為了躲避土匪逃到了這裡。本是為了躲避亂世而選擇的避世,沒想到這一住還習慣了,等到後來太平了之後,也不願意搬出來了。

本以為該是怎樣的風水寶地才會讓人住了不願出來,可是真到了地方一看,這裡相對落後,樸素艱苦。家家戶戶幾乎都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在我們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是不能理解的,但是他們自己安居於此,並不願搬出。大概是此中之樂,外人不足道也吧。

為了勸說洞里的民眾出來,這裡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據說當地的政府為了讓這裡的苗族民眾從洞穴中搬遷出來,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花了許多心思想了招。甚至還財大氣粗地在不遠處的山下修建好新房,想想免費的樓房,這是多大的福利啊。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中洞」中只有幾戶人家願意走出洞穴。

當然,中洞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閉塞,並不是完全原始的狀態。這都得益於社會對「中洞」的關注,於是就有好心人的捐款捐資等等。

比如他們所用的輸電通路,就是在2003年,一個叫胡蘭克·博德的美國人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的,從那以後,中洞的人們就過上了有電有光的生活。

再後來在各電視媒體的報道下,有公司給這裡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除了學習,還給這裡的大部分學生包了吃住,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可以說是大大的善事。

中洞人們的生活,也在這些好心的幫助下,有了很大的提升。雖然不能和外面的花花世界相比,但是中洞人民安居於此,過著平實而艱辛,樸素卻又美好的生活。

去到那裡,大概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世外桃源,沒有桃花,沒有流水,但是有著平凡簡單的溫暖和幸福。

簡單平凡,安居一隅。大概只有這樣美好的字眼,菜呢個形容中洞的生活吧。

中國最後傳統穴居部落,20戶人家長年與世隔絕

坐落西南部貴州省的「中洞苗寨」,是海拔1800米接近山頂的一個大洞穴,須徒步一小時才能抵達,一路上路途艱辛,長年與世隔絕,因此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

「中洞苗寨」居住著吳、王、羅、梁四個姓氏的20戶人家,大約有近百口的苗族人。

過去這裡曾有一間洞中的小學,不過政府在2011年宣布「中國並非原始社會」,因此這間建於1984年的學校被迫關閉,遷移洞外。

每周當地居民都會步行15公里至附近的市集購買生活必需品。

雖然物資貧乏、生活簡單,但山洞裡仍有一座簡易籃球場供孩子們玩樂。

過去當地人因為沒有電力過著日落而息的生活,直到2003年,一位美國人捐贈10多萬元人民幣架通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中洞苗寨從此有了光明與通訊信號。

現在生活在「中洞苗寨」的許多人家先後都買了電視機。

其實當地政府為了讓這些苗族居民從洞穴中搬遷出來,費了許多心思,甚至在不遠的山下修建好新房,等著他們入住。

但將近百口的居民卻不願離開這作家園,他們說這裡冬暖夏涼,住慣了,希望能夠世世代代都住在這裡。

探秘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間,有這麼一個地方,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這裡一共20戶人家共70多人。這個洞穴高50多米,寬100多米、洞深200多米。洞口被蒼松翠竹所遮掩,猶如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吸引著遠方的人們前來獵奇。

這裡就是中洞苗寨,位於貴州省紫雲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離紫雲縣城約30公里。在格凸河伏流出口處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個巨大溶洞,「中洞」苗寨就生活高高的中洞。

由於受到交通和語言的限制,中洞人也不太願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他們就在洞穴周圍的石窪上,種植玉米等作物為生。在以前,中洞人還大多自己紡紗織布、自做衣服。

據這裡的老人說,他們是解放初為躲土匪逃進來的,後來太平了,當地政府曾勸洞中居民搬出去,但他們覺得洞中生活好,冬暖夏涼。洞里的媳婦大多是從洞外按照周代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從外村接來的,也有少數洞內相互通婚的。

2003年,一個叫胡蘭克·博德的美國人來到中洞,看到這裡苗民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中洞苗寨從此過上了有電、有光明的生活。

儘管他們生活在隱秘的山間,但是他們的生活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閉塞,媒體的偶爾報道引起了社會對「中洞」的關注,這裡陸續有了生活用電,後來還有了通訊信號。

山腳下那片白牆藍頂的新房子,是當地政府為改善中洞苗寨的居住環境,實施整體搬遷修建的,房子早已無償分配給每戶山民,但迄今沒有一戶中洞人搬出山洞,住進山下的新房。他們說,洞裡頭住慣了,山下的房子不牢實……

所有洞穴內的房屋,無一例外地都沒有蓋房頂,怪石嶙峋的洞頂,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天花板。為了防止洞頂滲漏的水滴,一些屋架上簡單地拉上一張塑料布。

自從中洞被外界所知後,與世隔絕的生活被打破了:一撥又一撥的扶貧志願者、慈善愛心人士、媒體記者以及獵奇者走進這裡。這使中洞有過一段好時光:一些生活設施得以改善,部分村民得到一定的物資資助。

但這樣的好時光沒能持續,隨著外界獵奇的熱度褪去,中洞又恢復了原本的偏僻與冷清,畢竟「原始」的生活方式雖賺了眼球但卻無法幫助他們脫貧。

交通指南:格凸河已經開發成風景區,從景區內可以徒步去中洞苗寨,但要兩三個小時的路程。另外可以從政府為這裡居民修築的公路盡頭下車,還要步行一小時崎嶇山路,途中翻越一座高山,再爬到對面的山腰上,才能到達此洞口。

最後的穴居部落,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間,有這麼一個地方,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這裡一共20戶人家共70多人。這個洞穴高50多米,寬100多米、洞深200多米。洞口被蒼松翠竹所遮掩,猶如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吸引著遠方的人們前來獵奇。

這裡就是中洞苗寨,位於貴州省紫雲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離紫雲縣城約30公里。在格凸河伏流出口處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個巨大溶洞,「中洞」苗寨就生活高高的中洞。

由於受到交通和語言的限制,中洞人也不太願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他們就在洞穴周圍的石窪上,種植玉米等作物為生。在以前,中洞人還大多自己紡紗織布、自做衣服。

據這裡的老人說,他們是解放初為躲土匪逃進來的,後來太平了,當地政府曾勸洞中居民搬出去,但他們覺得洞中生活好,冬暖夏涼。洞里的媳婦大多是從洞外按照周代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從外村接來的,也有少數洞內相互通婚的。

2003年,一個人來到中洞,看到這裡苗民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中洞苗寨從此過上了有電、有光明的生活。

儘管他們生活在隱秘的山間,但是他們的生活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閉塞,媒體的偶爾報道引起了社會對「中洞」的關注,這裡陸續有了生活用電,後來還有了通訊信號。

山腳下那片白牆藍頂的新房子,是當地政府為改善中洞苗寨的居住環境,實施整體搬遷修建的,房子早已無償分配給每戶山民,但迄今沒有一戶中洞人搬出山洞,住進山下的新房。他們說,洞裡頭住慣了,山下的房子不牢實……

所有洞穴內的房屋,無一例外地都沒有蓋房頂,怪石嶙峋的洞頂,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天花板。為了防止洞頂滲漏的水滴,一些屋架上簡單地拉上一張塑料布。

自從中洞被外界所知後,與世隔絕的生活被打破了:一撥又一撥的扶貧志願者、慈善愛心人士、媒體記者以及獵奇者走進這裡。這使中洞有過一段好時光:一些生活設施得以改善,部分村民得到一定的物資資助。

但這樣的好時光沒能持續,隨著外界獵奇的熱度褪去,中洞又恢復了原本的偏僻與冷清,畢竟「原始」的生活方式雖賺了眼球但卻無法幫助他們脫貧。

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 你知道嗎

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水塘鎮格凸村中洞位於海拔約1800多米的崇山竣嶺之中,該洞115米寬、215米深、50餘米高。洞穴位於當地山脈上中下三個洞的中間,當地人又稱其為中洞。目前,洞穴裡面還生活著十餘戶苗族人家。據洞穴內居民說,他們的祖先當年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到洞中,之後便在此定居。他們的穴居生活已有150餘年歷史。據國家旅遊局考證,這是「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現代「山頂洞人」。

中洞的居民居住的是竹木結構房屋,房屋搭建也非常簡易。因為房屋建在洞內,可防風刮、雨淋、日晒,所以有些房屋連房頂也沒有。他們屋裡陳設的多是拙樸的木頭箱櫃、桌凳。他們主要依靠養牲畜、種莊稼為生。為了改善中洞苗人的居住環境,當地政府先後採取修道路、架電線、建水窖、安裝電視轉播塔等一系列扶貧措施。原來幾乎與世隔絕的中洞,現在也有了通訊信號,各家各戶也有了電視機。

2008年,針對洞穴內潮濕、陰暗的惡劣環境,為了讓洞中苗人整體搬出洞外居住,紫雲縣實施了「中洞組移民搬遷項目」,在距中洞500米的山下新建了移民房屋和寄宿制學校。2009年6月,中洞小學正式搬遷至洞外新建的寄宿制學校。洞中苗人搬出洞外後,部分居民因不適應洞外生活,居住不到一個月又搬遷到洞中生活。談及不願搬出的原因,苗人王鳳清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洞中冬暖夏涼,不怕颳風下雨,我們很難再適應外面的居住環境。」

2003年,一個叫胡蘭克·博德的美國人來到中洞,看到這裡苗民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中洞苗寨從此過上了有電、有光明的生活。


推薦閱讀:

什麼東西只有窮人才能玩得好?
【生活寶典】男孩取名字寶庫:1200個好聽的男孩名字
有哪些讓你看了尷尬癌都犯了的書?
看看好久才有「人上人」的好生活
一HR朋友問我,國家為紀念抗日勝利70周年,9月3日放假一天,他身為日企HR,怎麼向皇軍彙報呢?

TAG:生活 | 亞洲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