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代佛塔(三)
2、安徽、江西地區樓閣式塔
安徽、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是南北建築文化的交匯地。古塔以磚制樓閣式為多,外檐仿木構建築。塔檐雖短,不如江浙地區磚木樓閣式塔的挑角飛檐那麼歡快飄逸,但它那偉岸敦實的身軀,卻具有北方地區古塔的一種渾厚樸實的氣質。
安徽蕪湖赭塔(清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廣濟寺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西北部的赭山南麓。赭塔就坐落在廣濟寺後院,始建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為磚石樓閣式結構,五層六角,高26.75米,底層每邊寬3.5米。腰檐、平座、盲窗均為仿木磚雕,外壁牆面鑲嵌著佛像或蓮花等佛教紋飾。底層塔室門系由地藏殿後牆進入,使塔、殿融為一體。塔體自下而上收分明顯,外觀線條造型勻稱,砌築工藝十分精細考究。塔內穿心式階梯可直上塔頂。1996年重修赭塔,使古蕪湖八景之一「赭塔晴嵐」這一歷史景觀更著風采。
安徽潛山三祖寺覺寂塔(1987年潛山郵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覺寂塔坐落在潛山縣天柱山山谷寺內。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禪宗三祖僧璨在寺前大樹下說法時圓寂,葬於寺後,故山谷寺也稱三祖寺,佛塔亦稱三祖寺塔。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更名為覺寂塔。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武宗滅佛,寺、塔均毀。唐宣宗大中初年又復建塔。唐代末年,佛塔毀於雷火。宋天聖六年(1028年)再重建。明嘉靖年間,三祖寺僧了瑩見塔殘毀,歷時七載,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興修竣工。1979年又予以維修。
覺寂塔為樓閣式磚塔,七層八面,高30米,沿塔壁有石砌台階可登臨至頂層,每層開四門,塔壁鑲嵌磚雕佛像,多少不等,層層皆有。塔剎高5米,上為葫蘆形鐵圈,下為壺形寶瓶,瓶下有相輪5節,其下又一寶瓶,底部佛缽上鑄有銘文170字,記載宋代乾道八年(1172年)舒州懷寧縣玉照鄉黃氏三娘等舍錢鑄塔剎的情況。剎頂8條鐵鏈繫於八方,鏈上懸掛著51個響鈴,最底層塔身外有八角環廊,2層以上均有磚欄環衛,可登臨遠眺。
安徽宣城景德寺塔(1988年宣城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景德寺塔聳立於宣州城南隅一座50米的高阜上。晉初名永塔。唐稱開元寺塔,宋稱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明、清又稱永寧塔。現存塔為九級六面磚塔,高34米。經古建專家鑒定為宋代樓閣式磚塔。其建築特色是塔身直出地面,沒有台基。在每層每邊券門兩旁各有一燈龕,各層塔檐與平座相結合。塔內結構為空筒式,並有木製梯道,遊人可登至頂層。各層向上逐漸收分,使塔身外部造型形成優美的曲線。塔剎全部以金屬材料製成,承露盤上是三圈相輪,再上是寶蓋、寶珠,上有拉鏈六條。歷代至明清、民國對古塔均有修葺。建國後又作過兩次維修,雖非原貌,但仍保存宋塔建築之特色。
江西九江能仁寺大勝塔(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能仁寺位於九江市中心。大勝塔在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於東晉,後毀。唐大曆年間(766—779年)白雲端禪師重建,殿、塔並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完好。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遭兵火破壞,塔毀3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塔為磚石結構,通體呈六角錐狀,共7層,高42.26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門朝西南。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如此可盤旋而上。塔外形似樓閣,古樸莊重,塔頂為六角攢尖式,上立銅剎。一千多年來,大勝寶塔經風雨侵蝕,由於年久失修,破損成度嚴重,剎頂傾斜,木構樓枋蕩然無存。1994年對該塔進行了較大的規模的修葺。
修復前的江西贛州慈雲塔(1987年贛州郵電局出版的明信片)
2004年維修復原後的慈雲塔【轉自「古塔尋蹤」的照片】
慈雲塔又名舍利塔,位於贛州城區厚德路厚德小學內,塔下原有慈雲寺,塔因寺名,清代時曾改名雁塔,「雁塔文峰」是贛州八景之一。
慈雲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是一座樓閣式塔,內部為穿壁繞平座式,底層有高約半米的基座,這是宋代古塔中非常罕見的。塔身為青磚構築,六角九級,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檐,外立面採用磚雕成樑柱和斗拱進行裝飾。每面為四柱三間式,正中為壺門,每層均有平座、欄杆。塔身內部明層、暗層相間。塔頂原有鐵制寶珠,重修後增加了長約8米的金屬桿剎。舍利塔的塔身外面建有木構的飛檐迴廊,而且底部的大迴廊為重檐結構,勾繪出了塔身的優美輪廓線,這在江南的宋塔中獨樹一幟。清光緒二十三年(1906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包括附階、腰檐,欄杆在內的所有木製結構,留下孤塔一座。2004年,對慈雲塔進行了維修復原,重修後高49.9米。
江西安遠無為寺塔(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安遠縣無為寺塔,在江西安遠縣城西門外原大興寺後。唐長慶四年(824年)建無為寺,明改大興寺。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建無為塔,計六面九級,塔內設有明暗層共計17層,步階梯穿樓可登至塔樓頂層。塔高61.3米,其中塔剎高6.5米。塔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正方形四種青色火磚,用黃泥拌谷糠將火磚交錯砌成塔壁。每層用杉木做樓梁和瓦梁,用杉板做樓板,以琉璃瓦蓋檐面和頂。原寺早廢,塔仍完好。1982年至1984年曾對古塔進行過全面維修。
江西吉安永和鎮本覺寺塔(198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維修後的本覺寺塔(網路照片)
吉州古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境內贛江中游吉安縣永和鎮,在古窯遺址上有一座宋代本覺寺塔,斑斑駁駁,顯得古樸而挺拔。因塔位於本覺寺旁,故稱本覺寺塔。塔始建於唐開元(713—741年)年間,歷史上曾遭損毀,宋代重修後保存至今。塔高25米,八面九層,磚砌,第一至第五層中空,外抹石灰,與古樸的窯包交相輝映。1984年曾整修過。
江西廬山西林寺千佛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維修後的西林寺千佛塔(網路照片)
廬山西林寺內的千佛塔,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24年),初為石塔,高約丈余。北宋慶曆年間(1041年),管仲文耗時九年將石塔改建為七層六面樓閣式磚塔,高46米,周長32.4米。塔內有木質旋梯。塔六方設門,內設佛龕。塔基為須彌座,底層南北開門。各層都有斗拱支撐出檐。檐牙參差,斗拱重疊。每層檐角舊時有有銅玲。斗拱和門窗均為仿木砌雕,飾以黑白兩色,襯托分明,典雅大方。明崇禎五年(1632年),照真法師對寶塔進行了大修,每層內外均設有佛龕,供奉佛像。
1988年,千佛塔全面修復,塔內外供奉佛像共計1008尊。由於地基受力不均等原因,導致塔身傾斜嚴重。2005年3月,對該塔實施了糾傾工程。2008年5月,對千佛寶塔進行維修加固。對現存的塔壁、塔頂、各層平座、塔心室等進行了全面維修。修葺一新的千佛塔現又重現在青山綠水間。
重慶大足北山多寶塔(上世紀九十年代大足郵政出版的明信片)
大足北山多寶塔又名北塔,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山的白塔寺前。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均曾修葺。塔為磚砌,八角十二級樓閣式,高30餘米。塔檐距離較小,內部為七層,通道置於塔心,從南券門入,拾級而上可登臨塔頂。塔內外均有豐富的雕刻,塔外第一層八根角柱上雕刻有盤龍、力士像,塔內外壁雕有佛、菩薩、人物以及各種花木圖案,是其他磚塔中所少見的。
推薦閱讀:
※奇門法竅 11、卷二 5
※羊肉吃法大全,第11、12道做法罕見
※11、二十八宿值日吉凶歌
※仁清法師講大悲神咒的功德妙用 11、 龍天護持(關於護法)
※11、完美與殘缺
TAG: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