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忻州福田寺

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來源:山西佛教網 作者:安利寧 康向陽

福田寺上院

住持釋妙祖

福田寺下院福田寺位於忻州城東南十五公里處的鴉兒坑村南,在系舟山東岩的丘埠上,與華北第一溶洞----禹王洞同軸相連,是一處古老的人文景觀,它和周邊諸多千古名勝彙集,形成了忻州一條亮麗的名勝風景線。大禹治水時路經此地慧眼識寶,在仙燈窯棲身,開闢了忻州這片大好河山,也奠基了福田寺這塊美好聖地。據傳說福田寺是隋唐時尉遲恭監工所建,是被歷代儒、釋、道三教認定的風水寶地。這裡景色秀麗,地傑人靈。金代大文星元好問啟蒙在這裡,忻州古八景之一的東岩夜月萌生在這裡。在這塊名馳華夏的聖跡仙地,歷代多少朝拜者千里迢迢來這裡五體投地,虔誠膜拜;多少文豪墨客在這裡潑墨揮毫,暢舒情懷;多少考古者在這裡目不接暇,廢寢忘食;多少遊客慕名而來,在這裡留戀忘返。這裡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這裡是弘法修行的好道場。福田寺始建時間現已年遠莫測無法考證,據〈忻州史話〉記載,可追朔到金代海陵王完顏亮(即一一五八年)以前便沒有更詳細的時間記載。只說:」福田寺在系舟山,即元好問生父元德明(號東岩)讀書處而已。」福田寺佔地區域偌大,坐北向南,院落相連,宏偉壯觀。看遠處山高谷深,觀近處松林茂密,遐心逸興,超絕凡塵。魁星閣屹立寺南山顛,如同橫空出世,可滿閱忻野景色,登上樓閣,清風盪身,開朗無比,遠處景色如畫,近處鳥語花香。魁星閣下有一魚池,清澈見底,蜓舞魚躍。越過魚池,一段石階細路,蜿蜒而上,直通寺門,寺門前有七星松,三人方可合抱,仰視堰蓋三層,每層橫枝七出,故曰」七星」。懸山頂式的山門,一庭兩屋,別緻幽雅,瓦蓋照壁前一顆勁松參天挺拔,象徵這裡是一處鍾靈毓秀之地,莊重典雅,實屬可觀。進了山門便是懸山頂式天王殿,四大天王威武端嚴,叱吒風雲,呈現一派氣吞山河之勢,主司人間風調雨順,護佑萬民五穀豐登。天王殿左右是東西羅房,房內羅漢周身金光,狀態超凡。他們斷絕了人間嗜欲,解脫了所有煩惱,面對千變萬化的世態和貪慾十足的世俗之人嫣然而笑,示導您一切看破、放下、才能輕鬆、自在。天王殿向北不遠有一座坐南向北的戲台,每歲四月初一是這裡的會期,由上四村韓溝、岩峰、鴉兒坑、水峪和下四村西張、韓岩、木芝、東張輪流分管,負責舉辦和善後等一切事項。屆時唱戲摔跤,吹拉彈唱、買賣交易、人山人海、紅火熱鬧、盛況非凡。福田寺建上下兩院,大小不一,依山起伏,中隔深壑,跨間有橋。越過橋便是上院,正中建玉皇殿,上管三十六天,下統七十二地,總管三界,統領十方,主宰四生,掌握六道輪迴的玉皇大帝端坐殿中,洞察著人間的善惡,行使著他至高無上的權威。玉皇殿為重檐二層樓閣,結構獨特,精緻美觀,樓層重疊,檐棱突翹,後殿兩側亦建東西羅房,與玉皇殿相比,建築布局各有千秋,典雅別緻。後殿的後壁有一巨大的屏障,背向朔方,正對城內縣府衙門。這便是流傳久遠,名馳華夏的忻州八景之一---東岩夜月的萌生地。福田寺東邊觀音殿的東北角獨建一土室,雖不大而精緻,尚不高而精雅。正是金代大文星元好問父子的讀書之所「留月軒」,俗稱「丈房」或「小兩間」。儘管二位先賢居住狹小,清貧如洗,然而他們卻安貧守道,一心苦學聖賢經典。就是在這如此的深山古剎,陋居之地,卻造就和哺育了金代偉大的詩人和傑出的史界泰斗。福田寺這座歷史悠久,名馳華夏的古剎從創建起,經宋、元、明、清歷代官方和有識之士的修茸一直持續到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略軍突破忻口後,日本侵略軍、國民黨、共產黨三方進入槍戰,那些無惡不作,喪盡天良的魔鬼,便把魔爪伸向這塊千古聖地。它們踐踏山川,血洗文明、傷天害理、毀壞寺宇、掠取木材、搶奪文物,使一座完整優雅的千年古剎慘遭劫難,頃刻間在戰亂中變成一片廢墟。此時萬民無奈只有痛心,他們滿面淚花,面向系舟山泣不成聲、悲痛抽噎。誰能讓福田寺再現光明,成為廣大有識之士和華夏炎黃子孫的眾所期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福田寺現任住持妙祖法師於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於忻州城東芝郡村一戶耕讀之家,父親姓劉,諱培基,母親趙氏。法師從小起名光祖,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對父母十分孝順,母親老病,醫藥無效,法師就用自身肉體做針灸試驗,使老母多年病苦折磨得到根除,不幸的是法師生逢日軍侵華戰亂之際,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劉老先生白天忙于田間勞作,養家糊口,晚上則在煤油燈下教五歲的妙祖法師學〈三聖真經〉。久而久之,使妙祖法師在幼稚的心靈中奠定了慈悲善良的心態和良好的道德根基,逐漸樹立了代佛弘法救世和脫凡入聖的信心與決心。但當時正處在那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年代,宗教事業受到國家限制,緊接著又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在破四舊中他們硬把佛教文化事業當作舊文化而破除。拆寺宇,毀佛像,搶文物,壞經典,把傳承和弘揚佛法的僧尼說成牛、鬼、蛇、神,進行批鬥和遊街,迫使他們還俗,因而導致多處寺院失去僧尼的保護,致使一座座古剎毀於一旦,大批文物國寶隨之流失,大量殿堂古迹隨即消失,這些傷天害理,慘無人道的舉動,妙祖法師只能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白天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夜晚暗地裡默默流淚祈禱。他盼這股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惡風早日刮過,讓正義得到伸張,讓佛法早日見到光明,讓普天之下的眾生早日喜聞佛法。讓有正知、正覺、正見的佛教事業能夠早日得到傳承和弘揚。一九七九年,國家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經過一系列撥亂反正後,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氣宇清凈,年富力強,品德高超,德才兼備的妙祖法師夙願以償,他放棄了撥亂反正後平靜安樂的世俗生活,離別了生他養他的家鄉,懷著一片重振佛教事業,普度娑婆眾生、脫凡入聖的熱忱,隻身赴佛教聖地五台山。在普化寺拜藏明老法師為師,剃度出家,落髮為僧,並於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在五台山普化寺承授三壇大戒。戒期圓滿後,妙祖法師興奮難眠,更加精進,萬緣放下,足不入俗。晨擊鐘暮打鼓,拜懺誦經,學大乘悟佛法,反省人生。時時嚴持自身戒律,處處重視道德修行,說佛所說之話,行佛所作之事,把弘法當成己任,視眾生看成親生。一顆佛子赤心,滿腔救世信念。在偉大的佛教事業中他逐漸開花、結果,成為日後教內名馳華夏的棟樑之材。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劫難後的忻州佛教事業需要更多法師來重振;忻州的佛法需要更多法師來弘揚;忻州的道場需要更多法師來創辦;忻州的眾生需要更多法師來教化。在五台山聖地經過一段參學後,妙祖法師想到哺育他成長的這塊故鄉熱土,想到福田寺這塊等待他發掘的千古聖地。於是他便放棄了普化寺清凈、舒適、安逸的僧團生活,告別了栽培他成長的恩師和師兄、師弟,離別了佛教聖地五台山,回到忻州這塊根生土長的地方。身雖在凈蓮寺作參學,但心裡卻念念不忘福田寺這個古老的道場。在一九九一年十月初八日,他告別了凈蓮寺的同修,隻身一人冒著初冬的寒風,來到這個半個多世紀沒有一點兒煙火的福田寺遺址。舉目一看,四面荒野,一片凄涼,房無一間,瓦無一片,人跡罕見,禽獸出沒。想到往日福田寺的盛況,妙祖法師不覺淚流滿面,心中那種甘願吃苦,知難而進的菩薩濟世精神使他在此點燃了戰爭劫難後的第一次香火,他面對蒼天深深三拜,在內心深處立下:「一定要讓福田寺再現輝煌」的誓言。於是便在三孔既無門又無窗的避雨窯中紮下堅定不移的深根,開始大轉法輪,四方佈道,化導眾生,利樂有情。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法師幾年的艱難弘法佈道,頗感諸佛菩薩和龍天護法,在他們的護持下才換來了今日福田寺這輝煌庄雅的道場和豐碩的聖花佛果。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何況是從小學〈三聖真經〉成長,時刻用聖賢精神鞭策自己行持的妙祖法師。他為了重振福田寺這個名馳中外的千古道場,胸懷一種但願眾生出苦海,不求自己得安樂的菩薩精神,身著襤褸單薄的僧衣,頂著刺骨的寒風,忍飢挨餓,徒步跋涉,風餐露宿,夜以繼日,找鴉兒坑村委協商,尋西張鄉政府交涉,回佛教協會請示,去統戰部審批。事事一人操辦,件件自己奔走,身體逐日消瘦,卻帶來了他度眾生的精神飽滿,緇鞋幾雙磨破,更加堅定了他佈道弘法的堅定信念。歷經艱辛、幾經周折、苦口婆心、耐心勸說,在他這種竭誠之心的作用下,終於感動了」上帝」,取得了各級主管部門的同意,」宗教活動場所許可證」的一切審批手續終於辦通。只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宗教活動場所許可證」辦妥後,妙祖法師信心更加堅定,除每日堅持早晚課誦外,他祈禱世界和平;祈禱國泰民安;祈禱風調雨順;祈禱福田寺早日建成。白天他在周邊村莊、利用世法弘揚佛法,晚上借月光做門窗,壘灶炕,上山撿柴,下溝挑水,沒有供養,托缽化緣,乏了就地稍息,困了和衣打坐,緇鞋破了自己修,僧衣爛了自己縫,一顆赤誠的濟世度人之心使他吃苦不覺,流汗不累。皚皚白雪擋不住他弘法的路,濛濛細雨難不住他度眾生的心。但處在西張鄉這個經濟貧窮落後的山區,面對所謂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受過破除迷信、相信科學、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教育的眾生,恢復這個道場實屬太難。於是法師便不辭勞苦北上大同、南下省城、去繁峙、到保德、跨過太行、渡過黃河、請能人、引資金、南參北學、四處弘法,心中一句彌陀聖號,手中一串閃光的佛珠。他走到哪裡,佛法就帶到哪裡,他在哪裡,哪裡就有了佛的聲音,傳佛法、講人生、述道德、說因果,苦口婆心代替世尊善巧方便,應機說教,隨緣說法,普度眾生。逐漸使一個個劫難後的善男信女聞到佛法,受到法益,致使迷者頓時開悟,悟者更加精進,經過妙祖法師一番艱難的弘法佈道,逐步使福田寺這塊千古聖地又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以向柳枝歸。」福田寺」這個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消逝的古剎又在華夏大地響起,嚴戒律、重修持、具道德、輕名利的妙祖法師也被廣大眾生所稱頌,福田寺頓時成為眾生心目中嚮往的道場。妙祖法師也成為廣大眾生所認定的名師。在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護持下,法師學有所用,妙契時機,根據末法眾生的根基,他繼承靈岩傳統,發揚印光家風,弘揚凈土殊勝法門,及時創辦持名念佛道場,致使全國各地的教界高僧、得道僧尼,以及四方的善男信女開始成群結隊,陸陸續續來到福田寺這塊千古聖地,他們心懷一片求法的熱忱,不顧交通的不便,自行背米帶面,在這難以形容的簡陋道場,開始打佛七,持名念佛,在佛七中妙祖法師懷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熱忱為那些求法者積極開示,因人施教,度人迷津,用最簡易、直捷、最方便、究竟、最穩妥、殊勝的念佛法門破除了他們內心自有的迷妄和無明,熄滅了貪、嗔、痴三毒妄念,樹立了戒、定、慧三學的善根,使他們懂得了人生的無常,掌握了做人的準則,樹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念和決心。用這種末法中的應病良藥代替世尊教化了一批又一批苦海的迷途人,滿足了一個又一個渴望得到佛法的善男信女,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經過多次的佛七使福田寺這個道場聖地在華夏大地名聲日益大振,妙祖法師在眾生心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隨著朝山信眾的逐日增多,鴉兒坑村委借開發禹王洞的東風率先在多年荒蕪的山樑上,施財施力蓋起三間正房,到一九九三年當地有識之士又挨門串戶,多方籌集資金,又建起三間大雄寶殿和一間觀音殿,緊接著太原和忻州的教內居士積極施捨,想方設法蓋起五間南房,各地眾居士又在一九九四年把原有的三孔土窯裝修成紅磚砌面的磚窯。在一九九五年,太原和大同眾居士齊心協力,積極發心,慷慨施捨,使五間宏偉的地藏殿和祖師殿拔地而起,與此同時,西張鄉周邊村莊的廣大有識之士積極響應,聞風而動,他們積極施財施力,蓋起三間念佛堂和一間龍王廟。經過幾年陸續的修建,使多年荒涼、沒有人煙的古道場重新煥發新顏,座座寺院有了新的格局,逐步形成了規模宏偉,佔地面積偌大的佛門道場,寺院香火蒸蒸日上,佛菩薩救苦救難的感人事迹屢屢顯赫、屢見不鮮,慕名而來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留戀忘返。寺院的落成了卻了妙祖法師的多年願望,昔日的心愿到今天已變成了現實。同時也滿足了廣大父老鄉親和華夏大地有識之士的多年夙願。忽如一夜春風來,萬象更新百花開,如今的福田寺,當您登徒山頂,頓覺身在世外、超越凡塵、祥雲縈繞、清風盪身,深吸清新空氣,放眼四野風光,鳥語花香、芬芳濃郁、景色怡人、沁人肺腑。遠處系舟山山巒重疊,聳入雲表,巍峨磅礴,起伏蜿蜒,松柏繁茂,花草叢生,石梯溝白雲環繞,小五台雲霧籠罩。近處溝壑縱橫,遍野翠綠,處處山花爛漫,空中百鳥歡鳴,梯田蜿蜒,果木成林,男耕女作,歡歌笑語。立身於這塊得天獨厚的鐘靈毓秀之地,朝近看,滿目精緻薈萃;向遠眺,牧馬河恰似玉帶;看地理,瑞氣橫溢,臨其境,境界超凡。春可聞空中悅耳的禽啼鳥鳴;夏可觀遍野的山花爛漫,秋可睹櫨紅霜染的金秋風光;冬可賞銀裝素裹的遍山雪松。大自然的季節變化把福田精舍這塊聖地裝扮的滿目風彩,四時皆美,嚴冬酷夏,各有風韻。在周邊奧妙無窮,華美至極的禹王洞、薛雲谷、白雲洞、仙洞窯、野史亭、貂禪故里等眾多千古名勝景點的襯托下,使位居深山老林的福田古剎如同群星拱月,更加顯得傲立蒼穹,巍峨輝煌,真是天工巧作、華麗紛呈、靈跡頻現、仙地瓊瑤、身臨其境、妙趣無窮。山顛的寺院多位一體,端莊肅穆,宏偉壯觀。溝底林中的伽藍,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遍山滿點綴,景色美似錦。聽寺內鐘聲,鼓聲,誦經聲,聲聲悅耳。聞寺外微風回蕩著彌陀聖號。寺院之間的小路,蜿蜒迂迴,濃蔭蔽日,僧侶往來,遊客成行。妖嬈的山川,優美的自然,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交相輝映,巧作天成,呈現一派佛國聖境,如同身居佛國天地,讓您飽覽佛國風韻。山門前兩根方形磚柱形成進寺的通道,柱上一副一目了然而又意味深刻的門楹更是引人注目。上聯:佛曰高懸光明世界,下聯:法輪常轉普利人天。在進山門路旁,松柏成行,旗杆屹立,高大的惜字爐更顯得庄雅壯觀,使人不由而然增加了敬惜字紙和珍惜五穀的信念。寺門兩側雄威的大石獅子虎虎如生,益添莊嚴,威風颯爽,日夜鎮守著寺院,保護著僧侶的平安,象徵著這裡是一塊聖地瓊瑤,絕不允許任何外來的邪惡騷擾。寺門內屏障上雕塑的「西方三聖」滿面慈祥,栩栩如生,接引你進入佛國聖地,迎面由黃琉璃瓦蓋頂的照壁上,雕塑而成的「阿彌陀佛,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還我自性」的鎏金醒目大字金光閃閃,使您心生清凈,堅定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決心。與屏障形成九十度的寺門東邊牆上用強勁有力的筆體書寫著「念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說閑話是成就的最大障礙」。磚鋪的院落平坦整潔,僧侶雲集。院中的大香爐在精緻的香爐亭內香火熏蒙,淳香味濃,西邊紅磚砌面的窯洞前,兩根大紅木柱頂起粗壯的檁木與窯洞聯契相接;形成外亭內窯的格局,頂部布椽插飛、青瓦蓋頂,兩端高翹,脊獸仰嘯,下垂風鈴,彩繪著色,在高崖峭壁下更顯得庄雅別觀、與眾不凡。洞內燭光歡跳,佛燈通明,釋迦如來金口玉牙正為眾生講述著四諦十二因緣。西窯對面的念佛堂,紅毯鋪地,佛號幽雅,晝夜六時,聲聲不斷。北面簡而不陋,朴而不俗的齋堂清潔明亮,時而散發著齋飯的醇醇濃香,南面庫房內,各種資產分類管理,整潔有序。山門右側同時可接待一百二十人就餐的大餐廳內,桌凳整潔,內飾庄雅。順著西窯向北是一處清靜的凈修院,由紅磚建築的月亮門內一座簡樸的照壁上用水泥雕刻「凈里乾坤大,性中日月長,回光來返照,本來就是佛」的佛理悟性名言,這裡是妙祖法師最初來福田寺的立身之處,原來的避雨窯現在已變成紅磚砌面的窯洞,玻璃門窗,寬敞明亮,冬暖夏涼,舒適無比。院內遠古時期的石磨、石碾保存得完好無損,使人不由而然想起當年妙祖法師孤單一人在此,白天忙於弘法,晚上自食其力,借月光推磨、碾米的艱難歲月。在山門右側有六十多米的暗道,緩緩向上往西直通,出了洞口便到了山巔的彌陀院中,頓時眼界開闊,心怡神態,如同脫離了昏暗的五濁厭世,進入極樂天地,優雅的念佛聲空中懸盪,磚鋪的院中央寶鼎、香爐內香煙蒙蒙,淳香撲人。清風徐來,鳥語蟬鳴,綠樹成行,鐘聲悠悠,殿堂漆彩繽紛,花木爭齊鬥豔,協調的漆彩把整個彌陀院妝扮得更加絢麗奪目,蔚然優雅。磚木結構的念佛堂在十七間堂舍和寮房中更顯得巍峨壯觀,宏偉超凡,仿古式的門窗上玻璃清潔光亮,鈦金製作的「阿彌陀佛」四個大金字金光閃閃,引人注目。門兩旁的窗檯牆上用大紅色的仿宋體書寫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勸世名言。念佛堂內香煙繚繞,紅地毯鋪地,佛幡高掛,呈現出一派莊嚴的極樂景象,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滿面慈祥,栩栩如生,現身娑婆,普度眾生。在「佛力薦撥盡虛空世界一切眾生往生蓮位」和「佛力薦撥以炎黃為首的中華祖宗一切先靈往生蓮位」的往生牌位前供品豐盛,香火通明。在彌陀院南邊用紅磚築成一米五高的花欄牆形成了彌陀院的南圍牆,站在牆邊向南眺望,頓覺居高臨下,有一覽無餘之感,遠處山巒重疊、延綿起伏,近處梯田層層、果木茂密、繁草泛清香、禽鳥空中歡,千姿百態的自然美景,四時皆宜,冬夏不同,姿態迥異,趣味無窮。彌陀院牆外東北角山巔上的鐘樓是原來的水泵房改建而成,四角高翹、頂端尖峭、造型獨特、氣勢不凡。站在鐘樓旁視線寬闊,可俯首道場全貌,您看:系舟山幽芳吐翠綠,福田寺靈氣佑眾生,驕麗的山川,碧樹芳草,燦若鋪錦:龐大的道場,院中有院,寺中有寺;宏偉的殿堂,金碧輝煌,仙地瓊瑤。在大自然的襯托下,佳景天成,形成一幅十全十美的聖地仙境,不由您大喊一聲:妙哉!美哉!不論春、夏、秋、冬,每日朝暮這裡鐘聲一響,隨即溝東邊山巔上地藏殿的幽冥鍾也及時呼應,兩鍾共鳴,聲調協調,音傳周邊數里,響徹系舟山溝壑山川。在鐘樓下的半山腰中是一處清靜整潔的往生院,這裡是僧尼和佛門弟子圓寂時舉行臨終助念和停放遺體的地方,在這清靜的往生院里,如有僧尼或教內居士圓寂時,全寺僧侶在這裡為其善導開示,使其增加凈因,善念注身,六時輪班助念,直到蒙佛接引。然後凈身更衣,到地藏殿院後邊的化身窯中舉行荼眥儀式。在鐘樓對面溝東邊的山巔上,晨時雲騰霧罩,夕時霞光呈蔚,遍野翠綠,山花爛漫,風吹萬卉,芳香撲人,叢木展驕姿,遊客時出入,喜鵲鳴,杜鵑叫,山雞在此歡唱,松鼠呈現舞姿,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色,巧作天成,精美極至。觀音殿在這景色秀麗的仙山聖地更顯得巍峨幽雅、蔚為壯觀。四圍紅磚築牆,矗立嚴實,端庒肅穆,輪廓庄雅。跨入簡雅精緻的寺門,那平坦整潔的院落,花木扶疏、爭奇鬥豔;那香火盛旺的香爐,香煙撲人,淳香味濃;那優雅悅耳的梵音,頓感心曠神怡,心生清靜;那成群結隊的香客,三五成群,絡絳不絕,聖地的景色、道場的風韻,情景交融,交相輝映,使這座觀音道場呈獻出一派蒸蒸日上,日益興旺的壯觀景象。座南向北的三間觀音大殿和座西向東的三間寮房色瓦蓋頂,殿脊威峨、飛檐走獸、金碧輝煌、立欄卧欄彩繪精碧、門楣牌匾漆彩繽紛。殿內裝飾考究、香煙繚繞、幡幛羅列、華彩紛呈、大殿正中大千世界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使人望而生敬,頂禮三拜的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重返娑婆,普門示現三十二種化身中千手千眼降魔驅妖,護佑民生威態,大殿西邊滿面慈祥的自在觀世音菩薩眼目炯炯有神,望望栩栩如生,為度娑婆眾生,隨緣化身,尋聲救苦。大殿東邊送子觀音,大發慈悲,現身娑婆,經過五十三參後,皈依在觀世音菩薩門下的善財童子和龍女滿面喜容,伺立兩旁,觀世音菩薩膝上嬰兒天真活潑,憨厚可愛,世上那些無兒無女者,只要你來這裡焚香祈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會遂你心愿,求男送男,乞女送女。人間的尊長愛幼,天倫道德,在這座莊重華麗的殿堂中更加得到了盡善盡美的再現。觀音菩薩原稱觀世音菩薩,唐朝時人們為避唐王李世民的「世」字,便稱「觀音菩薩」或「南海觀音」他用大慈大悲救苦難的心態,弘深十大願力,經累劫修行,得道成佛,但在他慈悲的心態里,念念不忘娑婆世界苦難中的眾生,便示現女身重返娑婆。世俗凡人如遇難臨災時,只要你誠心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會聞其聲音來拯救於你,使你絕路逢生,遭凶化吉,他的感人功德深受娑婆世界眾生所敬仰,家家供奉觀世音菩薩,老幼誦念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已習慣成為大千世界的一種民俗世風。站在彌陀院高大宏偉的大門旁向東北方向一眼望去,溝東邊山巔上的大雄寶殿院、地藏殿院,氣勢宏威,輝煌壯觀,觀時近在咫尺,行時遠隔溝壑,順山勢而形成的崎嶇小道,道路蜿蜒迂迴,路面起伏不平,翠綠色的植被上綠叢掩映,天然的叢木高低不均,品種各異。路這邊山坡上芳香吐綠,百花爭艷,路那邊的山溝中彩蝶飛舞,禽鳥歡鳴,路旁綠色草坪中的龍王廟在諸多宏威殿堂的對比下更顯得玲瓏庄雅,別緻可觀。令人望而生敬,頂禮膜拜的龍王爺在這優美的深山聖地護祐民生,行風布雨,司掌著四季的風雨,滋潤著萬物的生長。距龍王廟不遠的小路旁,延伸出-片凸出地面,四圍喬灌茂密,山花盛開,動物在叢中歡蹦戲耍,喜鵲在松枝上喳喳報喜,在這方圓面積不足+米的小天地里,卻充實著儒家的文、釋家的信、道家的義。四圍用紅磚建築的花欄牆門口,石獅守門,威武壯觀,坐西面向小路的彌陀殿黃琉璃瓦蓋頂,稜角突翹,脊獸仰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面對娑婆世界廣大眾生中那些有善根福德因緣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的眾生呈現出慈祥的接引偉態,接引他們脫凡入聖,回歸到極樂國中。在彌陀殿前面,形成樹碑立幢的精緻布局,四通石碑上分別鐫刻著《佛說三世因果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帝聖君覺世真經》用鎏金楷書分別鐫刻在三通石碑上,聖律天條,字字勸誡世人改惡向善、趨吉避凶、句句體現因果、止惡揚善。在三通石碑的中央,屹立著恢復福田道場時發掘出土的金代大定九年的八棱經幢,圓柱體的石幢,周身均分八棱八面,八棱向下直垂,八面布滿佛菩薩明示的救世陀羅尼,字字無價之寶,句句咒語法力無邊,一經誦持,其威力不可思議,幢上的石帽形成傘形,上面八棱高凸,下面沿邊翹起,做工精緻,雄壯可觀。隨著起伏不平的山路,旁邊出現了一條紅磚建築的台階,台階相連,曲徑通天,仰視直立挺拔,行時步步登天,順台階而上階階近佛,直通山巔的觀音殿中,在那裡你可求兒乞女,消災免難,增福添壽,滿帶吉祥,保你心想事成,保你四時恆通,只要你用虔誠的心態朝拜觀世音菩薩,你上台階時象徵著觀世音菩薩保佑你事業有成,需要你去攀登、去進取,事業會一步更比一步高,當你朝拜後回來下台階時意味著觀世音菩薩保佑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前程無量,輝煌騰達,後步更比前步高。轉過九十度的彎道,迎面便是直通大雄寶殿院和地藏殿院的挺拔坡道,仰視寺門聳入雲端。坡道用大小不同的石片,鋪成高低不平的路面,坡度陡峭,路面坎坷,如同佛教聖地五台山菩薩頂門前的一百零八級台階,它象徵著眾生在五濁惡世中有一百零八種災難,只要你皈依佛門,從下到頂一個台階一叩拜,即可消除災難,消除你一生中的厄運。在坎坷艱難的跋足中雖苦猶甜,樂在其中。保佑你獲益得瑞,臨終時佛菩薩會接引你回歸到極樂國中。經過一段艱苦跋足,到達山門,頓覺宇宙空曠,雲近日低,天地相連,清風盪身,置身世外,離了凡塵,頭上百鳥歡鳴,腳下白雲翻滾,俯首聚目,四下的聖景盡在眼帘,八方的動態全在目中。五彩斑斕,氣象萬千,那起伏的山戀,如畫的梯田,蔥鬱的果木、飄渺的雲霧、嵯峨的寺院、多姿的殿堂,多麼的迷人,看不完秀容如歌如畫的大好河山,覽不盡系舟山精美的溝壑山川,好一派沁人心脾的北國風光,妙趣橫生,其味無窮,如同世外桃園,實屬人間聖境。真是山河驕麗系神功之天造,道場輝煌點綴了宇宙之奇觀。雄威的石獅子鎮守在宏雄高大的山門兩側,這裡一座山門統管二院,象徵著佛法無邊,統領十方。山門內左右建有對稱的二屋,形成一庭兩室的格局。迎面一座高大的瓦蓋照壁將這塊聖地形成大雄寶殿和地藏殿兩院,右側一座紅磚砌建的月亮門兩旁用水泥抹面,門外面雕刻著: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既真」門裡邊雕塑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橫批雕著「正法眼藏」的佛法名言,其意深奧玄妙,使人耐人費解。通過月亮門便進了大雄寶殿院內,眼前鐘聲悠悠清風生,佛號聲聲祥雲凝,滿院紅磚鋪地,四圍松柏青翠,一條用水泥拌河礫石鋪成的小道直通大殿,殿前大香爐、寶鼎內香火蒙熏,淳味撲人,惜字爐屹立在大香爐兩旁。院中央用磚建制的大花池中鮮花盛開,絢麗奪目,五顏六色,迷人入勝。燕子在此盤旋,蜻蜓在此環繞,彩蝶對對飛舞,蜜蜂往返不停。超出地面三層的台階上,三間磚木結構的大雄寶殿四角高挑,風鈴下垂,青瓦蓋頂,上置脊獸,門窗欞楣雕刻精緻,風板雀替形制玲瓏。殿前楹柱外露,檐深廓寬,飛檐斗拱,雕梁畫柱。風吹銅鈴響,餘音不絕耳,仿古式的門窗上玻璃淸潔,漆彩著色,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撲初筆跡書寫的「大雄寶殿」 鎏金大匾高掛在大殿正中,呈現出一派高雅莊重的古剎景象,在這花團錦族的寺院中大雄寶殿更加顯得輝煌壯觀,其氣勢不凡。殿內天花板吊頂,地板革鋪地,束束鮮花色澤鮮艷,盤盤供品色鮮味美,整個殿堂香煙繚繞,佛燭通明,木魚聲聲,佛號悅耳,佛光充盈,噴香獻瑞,佛幡空中飄動,彩幛色彩奪目,莊重優雅,富麗豪華。在魁梧精緻的寶蓋下,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高坐在正中蓮台上,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恭恭敬敬,伺立兩旁,東方凈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端坐在東邊蓮台上,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端坐在西邊蓮台上,三尊如來滿面慈祥,周身金光,展現出佛法無邊,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之態。為度娑婆眾生,三尊慈悲的如來重返娑婆、現身說法、慈航普度、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教你破除五蘊,善念注身,接引你脫離苦海,回歸到極樂國中。在如來面前,只要你用虔誠的心態禮佛三拜,即可罪滅恆沙。整個大殿呈現出一派極樂威儀,更示現出佛法強大的魅力和氣魄。在大雄寶殿院的東北角,屹立著三通遠古時期的巨型石碑,歷經歲月磨礪和風雨剝蝕,看上去渾然蒼古,但石上文理仍清晰可辯,它銘記著福田寺經宋、金、元、明歷代重建和修復的概況以及施資者的功德芳名,為福田寺這座古剎更增添了遠古的歷史見證,也為研究探討這塊藏龍卧虎之地提供了確切的歷史依據。在大照壁左側建有一座十分考究的大門,進去便是地藏殿院內,迎面可見在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的護持下,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接引導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左脅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右脅無邊熾大喜大舍大勢至菩薩及諸眾菩薩大發慈悲來娑婆世界接引眾生的盛況場面,兩旁醒目的仿宋體大字開示眾生:」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直趣菩提登覺路,諸賢聖眾提攜有情高超三界出苦輪」。地藏殿院內建有地藏殿、祖師殿、滴水觀音殿、幽冥鐘樓、法物流通處、凈修房、方丈室和寮房等。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每座殿堂各有千秋,院內紅磚鋪地,松柏成行,泛芳溢香,鳥語花香,殿前寶鼎、大香爐晝夜六時香火蒙熏,兩根粗壯高聳的露明柱屹立在大惜字爐兩旁,它體現出佛法的正大光明和無比強大。寺中金碧輝煌,殿內富麗堂煌,如置身於寺中,會使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氣勢宏偉的三間地藏殿頂端琉璃脊嶺上兩吻互視,象徵著佛法的至高無上,頂部青通瓦蓋頂,黃琉璃瓦鋪邊,上置脊獸,下垂風鈴,兩邊仰望狀的珍禽貴獸使大殿顯得既英姿挺拔,又宏偉而有生機。殿前楹柱粗壯、門窗華麗庄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柱、彩繪金碧、精美紛呈。殿內香煙騰空,燭光歡跳,上吊精緻圖案的天花板,下鋪清潔明亮的地板革,佛幡飄動,彩幛高懸,鮮花供品,醇香味濃,品種繁多,色澤鮮艷。九華幽冥教主,大慈大悲十輪撥苦本尊地藏王菩薩周身金光,端坐在正中的蓮台上,現出手中的錫杖震開地獄之門,掌上的明珠照徹大千世界之偉態,道明、閔公滿面慈祥,伺立兩旁,地藏王菩薩胸懷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現身娑婆,普度眾生。據宋高僧傳和九華山人物誌記載:約在公元七0五年,地藏王降生於韓國的王家,姓金名喬覺,心慈而聰穎,頂聳奇骨特高,昂藏七尺之軀,才力可敵十人,他不以王子為貴,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公元七二八)年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到安徽情陽縣九子山山峰,嚴棲潤飲度日,天寶中李白游,見該山周圍九個山峰似蓮花花瓣,才號為九華山,唐至德年初(約為公元七五六年至七五七年)有諸葛節率村人登高,深極無人煙,唯地藏僧孤然在石室閉目坐,室中有折足破鼎(煮飯用),鼎中白土和少許米烹食,群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居民之過耳」!回去眾議出資興建禪宇,數年而成,是為九華山有廟宇之始,那已是地藏菩薩孤坐石室三十年後的事了,唐建中初(公元七八零至七八三年),張嚴典是邦,仰地藏高風,奏請置寺,其本韓國聞之,相率渡海尋至,其徒眾多,無米可炊,藏乃掘石出土,色青白,以供眾食,時有山主閣老閔公,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足數,僧乃乞袈裟地,公許之,衣遍覆九子山峰,遂盡舍之,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舍俗,反禮其子為師,今寺中地藏像前二人即閔公父子也,唐高宗貞元十九(公元八零三)年七月三十日,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嘎,跏跌而滅,春秋九十九歲,肉身坐函中,越三年開,將入塔,面貌如生,舉異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立小浮圖於南台,是菩薩宴坐之地也,建塔之地,發光如火,故名其嶺曰神光嶺,至今頂禮者數千萬里接踵而至,豈偶然哉!在地藏王菩薩兩旁端坐著幽冥世界十大閻君,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天子、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輪轉王。他們個個鐵面無私,不循私情,懲惡揚善,秉公執法的面孔,不由使那些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心懷不善,貪慾十足之人,聯想到幽冥世界那陰森森的十八層地獄之苦,頃刻會使你惡念頓消,善心俱生,遠離罪惡,具足善根。真是陽間奸雄傷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殿內西邊一千多位超度亡靈的往生牌位井然有序,供奉在那裡,那些先亡的靈魂在這裡靜聽著地藏王菩薩的教誨,等待著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力對他們的超拔和救度,使他們脫幽出厄,悉獲超升。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內全體僧侶都要在這裡為他們上供誦經,逢年過節都要為他們舉辦法會進行超度。使他們聞法得益,園成佛道,直驅覺境,共證菩提。在這座莊嚴華麗的地藏殿里,動物上殿聽法,山禽歡鳴彌陀等不可思議的靈奇趣事,瑞象頻現,屢見不鮮。地藏殿旁邊是祖師殿,與地藏殿相比,結構高低不一,造形各有別緻。殿內香煙繚繞,紅燭高照,披紅卦綠,流光溢彩,佛幡飄動,佛光滿堂,被尊稱為禪宗初祖的印度來華高僧菩提達摩大師和凈土宗始祖慧遠大師、凈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端坐在華彩紛呈的懸塑高台上,三位大師滿面慈祥,栩栩如生,整個殿堂為求法者示現出禪宗以參究的方法,靜息慮念,徹見心性的本源和凈土宗的普攝三根、一心不亂,雖然宗派有異,歸則相同一致,禪凈並修才是了脫生死的最佳途徑,正如蓮池大師在《普勸念佛往生凈土》中曰:「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在這座祖師殿里就充分體現出凈土思想和各宗派教義融合的完美明現。地藏殿院的東北角是滴水觀音殿,坐東向西,外看精緻雅觀,殿內滿堂輝煌、香火盛旺、佛光高照、寶幛、佛幡羅列莊嚴。深受娑婆世界眾生崇敬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七彩繽紛、斑斕陸離的懸塑蓮台上大發慈悲,呈現出三十二種化身中滴水觀音偉態,善才童子和龍女滿面慈祥,伺立兩旁。猛看活似躍然騰空之勢,細瞧卻是雲端降祥之態。觀音菩薩手持凈瓶普灑聖水,為大千世界廣大眾生驅厄去疾。瓶中甘露常遍灑,手中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正是大千世界廣大眾生對觀世音菩薩的崇高讚頌。緊靠地藏殿右側的幽冥鐘樓是一座標準的仿古建築,既有地方特色,特顯民族風格,輪廓端莊肅穆,造型奇特壯觀,屹然挺拔、宏偉龐大、氣勢磅礴、傲立蒼穹、結構精巧、凌空欲飛,紅磚建築的鐘樓房頂上,四根大紅木柱形成正方形的對稱布局,高閣獨立撐起鐘樓的頂部,樓頂由雙層木結構建成,下層四檐出水,稜角突翹,上層兩檐出水,脊嶺嵯峨,整個幽冥鐘樓,椽粗飛壯,青瓦蓋頂,十角高高挑起,十獸齜牙咧嘴,如同雲中咆哮,好似空中飛翔,兩噸重的幽冥鍾就懸掛在這高閣之中。旁邊是超度冤情債主的牌位,把昔日的冤家對頭請到這裡,不計前非,讓他們聞到佛法,得到超拔,同歸極樂,是佛門弟子最大的慈悲、寬宏願望。這座幽冥鐘樓與溝西邊山巔上的鐘樓遙相對峙,相映成趣,每日朝暮兩鍾同時撞擊,相互呼應,餘音裊裊。據鐘樓房門左側「震悟大千」石碑記載:「晨鐘驚醒名利客,暮鼓喚醒迷途人:世尊以大慈大悲心,欲令眾生於二六時中,觸耳所聞,悉令解脫,於是鑄置洪鐘,朝暮撞擊,鐘聲發音,上徹天堂,下通地獄,聲到之處,健在者即俗慮全消,速得清靜,破迷開悟,增加正念,同時可解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免墮三途。已故者皆脫幽出厄,悉得超拔,而且鐘聲傳入地獄,地獄即刻停刑,罪人可稍得暫息,一切惡道諸苦即得停止,皆因鐘身四周有許多經咒,撞擊之時鐘身震動,一切經咒都發出洪音,發揮了經咒的無量威力,一經入耳,其功德不可思議」。在幽冥鐘樓房旁邊,也就是地藏殿院大門左側的廂房裡是福田寺的法物流通處,各種經典、各類勸善書籍、各種尊佛菩薩的佛像,以及各種聲調不通的念佛機和光碟、錄像帶、磁帶等法物應有盡有,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台架上,無償贈送、教化眾生。就在這間佔地面積雖然不大的廂房裡,卻每年都要向全國各地及海內外流通出大批的法寶,齋濟了廣大渴望得到佛法的有識之士,使他們深受法益,教化了難以計數的廣大苦海眾生。在地藏殿院的東邊是二間整潔的方丈室和寮房,外觀是一排磚瓦房,進內卻是窯洞,構思精緻,布局合理,聯契嚴實,結構精巧,冬季保暖,夏日涼爽,真是福地洞天,妙趣無窮,天生一個仙人洞,菩薩濟世在洞中。在地藏殿和祖師殿的對面是十一間靜修房,南房正窗,室內明亮,清靜簡潔,井然有序,那些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北京、內蒙豐鎮、陝西省西安以及本省交城、保德、太原、大同、黃寨、嵐縣和忻州、五台、定襄、原平等地的一批批善男善女,他們解脫自身煩惱,在這裡脫離凡塵,清凈六根,學佛法,得法益,一心不亂,虔誠修行,積蓄資糧,福慧雙修,口念彌陀,六時精進,堅定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念,蒙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接引他們脫凡入聖,回歸到七寶蓮池中蓮花化生。就在這十幾間寬不盈丈的凈修房裡,幾年來使多少歧途眾生飽餐法味受到啟迪,使多少資糧具足的善男信女返本還源,當生成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接引。在地藏殿院後邊的半山腰中,建有一處骨灰窯,內設化身爐和存放骨灰的五孔窯洞,這裡是僧尼圓寂後焚化遺體和存放骨灰的場所。化身用佛教內部的行話叫做荼毗,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不論大德高僧還是一般僧尼以及在家居士就一直遵循著這種合理的佛教喪葬習慣,在圓寂後舉行荼毗儀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葬。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認識觀念有所提高,近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為使自己先亡的長輩或父母能聞到佛法,得到超拔,來這裡存放骨灰的人也日益增多。福田寺幾年來經過妙祖法師艱苦不懈的努力,在諸佛菩薩和人、天護法的護持下,寺院建設飛速發展,與日俱增,日新月異,已經形成龐大的佛門道場規模,現有大殿、堂舍一百二十多間,座座殿堂結構仿古,宏偉壯觀,內飾考究,富麗堂煌。常住僧侶不下十人,連同全國各地凈修的善男善女,已形成較大的僧侶團體,他們依佛奉行,以法修行,精誠團結,共同精進,在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道上勤學苦修,共證菩提。是歷年來一直被上級主管部門命名的「規範寺院」,同時妙祖法師也是被上級主管部門評定的「五好僧人」。

大定元年九月立石

東岩印月
推薦閱讀:

山西忻州五台山福地
忻州
回望忻州老城
忻州摔跤「第一」錄
忻州民間刺繡路在何方?

TAG: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