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

《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    一、苦欲補瀉的解析    引用繆希雍的話,即:「苦,就是所惡的東西,欲,就是所好的東西;能夠滋生所好的東西,就是補,能夠去掉所惡的東西,就是瀉。」很明顯,這裡的「補瀉」與表達藥用功效的「補瀉」是不盡相同的。    總而述之,五臟均有所苦,以葯食五味治之,始有甘緩、酸收、苦燥、咸軟之論。同時,五臟亦有所欲,以五味補而瀉之,其中規律,引用張介賓的話,即:「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    關於對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的理解,當首推繆希雍所論:「    肝為將軍之官,言不受制者也。急則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惡性循環之。緩之,是遂其性也。甘可以緩,甘草之屬也。扶蘇條達,木之象也;升發開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慾散,以辛散之,解其束縛也,是散即補也。辛可以散,川芎之屬是矣。急者,斂也,肝性之所苦也,違其性而苦,肝斯虛矣。補之以辛,是明以散為補也,細辛、生薑、陳皮之屬是矣。    心為形君,神明所出,其性惡散緩而喜收斂,散緩則違其性,斂則寧靜清明,故宜酸以收其緩也。軟者,和調之義也。心君本自和調,邪熱乘之則燥急,故復以芒硝之咸寒除其邪熱,以軟其燥急堅勁之氣,使復其平也。以咸補之,澤瀉導心氣入腎也。煩勞則虛而生熱,故須人蔘、黃芪、甘草之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謂之瀉也。心以下交於腎為補,炒鹽咸以潤下,即得心與腎交也。火空則發,鹽為水味,得以俾心氣下降,是既濟之道也,有補之義焉,故軟即補也。

脾為倉稟之官,主運動磨物之臟,燥其性也,宜健而不宜滯,濕斯滯矣,違其性,故苦而惡之,急食苦以燥之,使復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白朮之苦溫是矣。過燥收復欲緩之以甘,甘草之屬是矣。稼穡之化,故甘先入脾,性慾健運,氣旺則行,補之以甘,人蔘是矣。長夏之令,濕熱主之,脾氣斯困,故當急食苦以瀉之,黃連之苦寒是矣。虛則宜補,灸甘草之甘以益血。大棗以甘溫益氣,乃所以補其不足也。    肺為華蓋之腑,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也。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故宜急食苦以泄之,黃芩之屬是矣。肺主上焦,氣政斂肅,故其性喜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之屬是矣。賊肺者熱也,肺受熱邪,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之屬是矣。不斂則氣無所管束,是肺失其職,故宜補之以酸,使遂其收斂之性,以清肅於上焦,是即補也,五味子之屬是矣。    腎為作強之官,藏精與志,主五臟,屬真陰,水臟也,其性本潤,故惡涸燥,宜急食辛以潤之,知母之屬是矣,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腎非堅,則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以遇濕熱即軟,遇寒冷即堅,五味子以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急食苦以堅之,黃柏味苦氣寒,可以堅腎,故宜急食以遂其欲堅之性也。以苦補之,是堅即補也,地黃、黃柏是也。咸能軟堅,軟即瀉也,澤瀉是矣。虛者,精氣奪也,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故宜熟地黃、黃柏之屬以補之。」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被繆希雍譽為「用藥第一義」。它是《內經》首次提到的關於五味的藥用本性及針對五臟神之不同而演繹出不同的補瀉方式,揭發了臟腑用藥之奧秘。不過,人們由於習慣了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來用藥,故對於臟腑所致的苦欲之性甚為忽視,這是相當可惜的。


推薦閱讀:

抗心絞痛藥物合理用藥(二)
玄武區軍休信息網 治病用藥應注意先後
需要了解心血管急救常用藥物,總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中國每年20萬人因吃錯藥死亡!這15條用藥知識,就是15條救命常識,一定要收好!
安全用藥 人人有責

TAG: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