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103頁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共129頁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09 23:13  第一百四十一、一百四十二句 俊乂密勿 多士寔寧(一)    這兩句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勤勉努力地工作,這些賢士的辛勞換來了國家的富強和安寧。      有點意思,沒啥意義    俊乂(讀「易」音),也寫作「俊艾」,出自《尚書 皋陶謨》中「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說:將對國家有用的人都錄用並加以委任,讓有德之人都擔任官職,那麼在職的官員就都是才德出眾的人了。  孔穎達疏解釋說:「乂,訓為『治』,故云『治能』。 馬、王、鄭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也就是說,馬融、王肅、鄭玄三位經學大師級的人物都認為「俊乂」是指千里選一、百里挑一的優秀人才。《春秋繁露》中說:「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傑,千人者曰俊,萬人者曰英。」由此可見,「俊乂」即「俊傑」。  《尚書大傳 虞夏傳》中記載:「舜為賓客而禹為主人……於時卿雲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段記載描繪了一幅為後人無限憧憬的和諧政治氛圍:舜禪位給禹,這時候天上出現了卿雲,有才德的人聚集到一起,百官和舜帝同唱《卿雲歌》,慶祝權力的順利交接。  「卿雲」是啥東東呢?即慶雲,是一種彩雲,古人認為這是祥瑞,是好兆頭。《史記 天官書》中對卿雲的樣子和功用進行了具體描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見,喜氣也。」  舜帝唱的幾句,大意是這樣的:「七彩祥雲真燦爛,空中聚集又瀰漫,太陽月亮有華光,天天照耀大地上。」1922年,由北洋政府正式將這首《卿雲歌》定為國歌,而在此之前的1905年,中國近代教育家馬相伯在上海創立了一座學校,取名為「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的前身,一般認為這個校名就出自《卿雲歌》。其實,這個校名還有另外一個含義:馬相伯在1903年創辦了震旦學院,因外國教會勢力干預學校教務,全體學生退學,三年後馬相伯再創學校取名「復旦」,是「光復震旦」之意。馬相伯是個了不起的人,他不僅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還創辦了輔仁大學和大公報,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一直重複一句話:「我是一條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倡導自由和平等理念的馬相伯活了99歲,於1939年去世,到現在又過70年,中國在自由和平等方面還是睡眼朦朧迷迷糊糊的。  「密勿」一詞,出自《詩經》。出自具體哪一首呢?好幾首詩里都有這個詞,讓我們逐一列舉。  棄婦詩《谷風》的開頭一章有這個詞:「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翻譯成白話,意思如下:「山谷大風呼呼刮,天空陰沉大雨下。夫妻一心來努力,不該發火打又罵。蘿蔔要葉不要根,有了新歡忘舊人。你說生死兩相依,昔日誓言成狗屁。」  怨刺詩《十月之交》的第七章中也有這個詞:「黽勉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囂囂。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全詩是西周一個小官吏表達對當政者腐敗行為的不滿,這一章翻譯成白話,大意如下:「盡心竭力為政府,任勞任怨不訴苦。本來啥錯都沒犯,有人造謠說我爛。人民群眾遭災難,不是上天不開眼。當面友好背後怨,簡直就是王八蛋。」  求雨詩《雲漢》的第六章中還有這個詞:「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則不我虞。敬恭明神,宜無悔怒。」這是一首周宣王祭神祈雨的詩,這一段翻譯成白話,大意如下:「百年不遇大旱天,不辭辛苦求神仙。為何天降大旱災?百思不解愁滿懷。周年祭祀早搞好,沒忘山神土地佬。呼喚蒼天和上帝,為啥不肯下場雨?向來恭敬諸神明,不該拿我來撒氣。  在這三首詩中,有沒有看到「密勿」一詞?如果看到就見鬼了。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上面三首詩的片段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詞:「黽勉」,它就是「「密勿」。這是咋回事呢?   前面說過,西漢初年保存和研究《詩經》的有四家,相應也就有了四個版本的《詩經》:毛氏叔侄的《毛氏》、齊人轅固的《齊詩》、魯人申培的《魯詩》、燕人韓嬰的《韓詩》。這四個版本的《詩經》,只有《毛詩》比較完整地流傳了下。前面三首詩中的「黽勉」,是《毛詩》的寫法,而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在其他版本的《詩經》中,「黽勉」被寫做「密勿」。  「黽勉」和「密勿」這兩個長得一點也不像、拆開一點關聯也沒有的詞居然是同一個意思,真是太讓人不可思議了——別急,和這兩個詞的意思一模一樣的詞還有還幾個呢,我們看看當代語言學家孫德宣在《聯綿字淺說》中的一句話:「文莫即《爾雅》之『蠠沒』、《說文》之『忞慔』、《方言》之『侔莫』、《毛詩》之『黽勉』、《韓詩》之『密勿』、《洛誥》之『民農』,皆一聲之轉,強力任事之謂也。」  在漢語中這類聯棉詞並不少見,舉一個不算特別生僻的例子吧,比如「郭索」這個詞,誰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清代趙翼的兩句詩:「霜天稻熟郭索行,雙螯抝折香珠秔。」 (秔,通「粳」讀「經」音,一種水稻品種。)意思是說:「天氣涼了稻子熟了,郭索這種東西到處跑,折斷它的兩條腿就著白米飯,吃起來噴香噴香的。」看了這兩句詩,大家基本上知道「郭索」是什麼東西了吧?沒錯,這東西就是螃蟹,趙翼這首詩的標題為《醉蟹》。看來,清朝時螃蟹滿地爬,數量還是比較多的,直到最近幾十年才變得如此珍稀,尋常百姓想急頭白臉吃一頓,恐怕是干不起了,多數時候是在公款吃喝的情況下才敢點螃蟹。不過,作為一個內陸人,我對螃蟹這東西始終沒什麼好感,也從來沒覺得它怎麼好吃,費了半天勁,除了嚼一嘴蟹殼渣滓之外,幾乎一無所獲。「郭索」一詞的本意並不是螃蟹,而是古人用來形容螃蟹爬行的樣子和聲音的,讓現在的我們無論怎樣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發揮想像力也難以理解。和「密勿」一樣,「郭索」也有和它一樣不可理喻的同義詞:「郭素」、「匡禳」。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還是找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聯棉詞吧:一列火車經過,你會聽見什麼樣的聲音?有很多個不同的詞可以形容這種聲音:「哐啷哐啷」、「況且況且」、「哭嚓哭嚓」、……  文字這東西仔細研究起來,有時候覺得很有意思,有時候覺得很沒意思,比如「密勿」和「郭索」這樣的聯綿詞,最初是啥意思?各自有何淵源?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應用的?由於時間和環境等原因,這些問題已經很難找到答案。很多類似的聯綿字本無定字,我們只要知道這類詞所表達的那點意思就可以了,再深入下去就沒啥意義了。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需要具體考證研究的問題,都應該留給專家,以免他們閑著沒事跑電視上做虛假廣告騙人,而且只有他們才有時間、有能力、有臉皮寫出那些問題複雜化、語言高深化、數據公式化、結構八股化、全都是廢話、就是沒人話的學術論文。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10 22:48  第一百四十一、一百四十二句 俊乂密勿 多士寔寧(二)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多士寔寧」一句,出自《詩經》中的《文王》。  《文王》是一首政治讚美詩,這首詩前面已經提過,調子起得很高,馬屁拍得很響,詩寫得也很長,全詩共有七章,其中第三章是這樣寫的:「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翻譯成白話,大意如下:「尊貴顯赫代代傳,深謀遠慮不貪玩。優秀人才堆成堆,全是土鱉沒海龜。周朝發展要提速,他們就是頂樑柱。人才濟濟用不完,文王大可把心安。」「多士寔寧」就是取「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一句。寔,通「實」,表示確實、實在。  「士」是一個社會階層,崛起於周代,這個群體在當時的社會等級序列中介於大夫與庶民之間,其生存狀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周朝,「士」這一概念大體上經歷了三次轉變:西周初期,「士」主要是指殷商遺民,《尚書》中有一篇《多士》,就是周成王對於遷居洛邑的殷商遺民進行訓話的記錄;周公作禮樂後,建立了學校,培養國家的各級管理者,從學校里學成畢業的就是「士」,相當於准貴族,只要已有機會就能鑽到貴族的行列里去;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微,諸侯做大,官學逐漸演變為私學,「士」成為知識群體的通稱,其身份就是與農、工、商並稱為「四民」。東周時期的「士」已不完全是一種等級身價的象徵,而更多地體現為在社會動蕩時期從各個等級遊離出來的人的通稱,可能有落魄的貴族子弟,可能有發達的平民庶人,也可能包括原有的士人。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對人才的渴求,「士」這種思想和行動最為活躍的社會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們在社會秩序的重新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士階層在這一時期的活動衝擊了原來的等級秩序,並且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劇變,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一種動力。  士階層給我們的基本感覺多是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投機倒把型的,其實人家也有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的,《論語》中就多次談到這個問題。歸納起來,作為一個士,應該做到「四個代表」。  首先,士應該是歷史使命的代表。《論語 泰伯》中記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思是說:士人要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的責任重大路途遙遠。你有這樣沉重的使命壓在肩膀上,能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嗎?  其次,士應該是社會責任的代表。《論語 子路》中記載:「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說一個人處事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做士了。  第三,士應該是公眾利益的代表。《論語 憲問》中記載:「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說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惦記著老婆孩子熱炕頭那樣的小日子、農夫山泉有點田那樣的小生活,就不能夠稱為士了,你要站在高處望向遠方,以全人類的福祉為追求,思考諸如「怎樣解放資本主義國家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這樣的大問題。  第四,士應該是和諧友好的代表。《論語 子路》中記載:「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孔子說能夠做到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和睦相處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古代的士階層與現在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有人甚至認為他們就是古代的知識分子。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夠稱之為知識分子呢?《辭海》對知識分子是這樣界定的:「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等。」按照這個定義,可以確認袁隆平、趙本山、范跑跑、鍾南山是知識分子吧?你覺得把他們幾位並列在一起不太協調嗎?那我們再從文藝工作者中找四個協調一些的來:毛寧、臧天朔、陳冠希、滿文軍。按照上面這個界定,你能說他們不是知識分子嗎?   「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一詞最早源於19世紀的俄國,是當時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他們受現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響,經常對國家落後狀況產生不滿,知識分子由於對社會、政治思想有強烈興趣,而沙皇政權的專制獨裁和殘殘酷鎮壓機構使他們感到沮喪,於是在法律界、醫務界、教育界、工程技術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軍官。這個階層為20世紀早期俄國革命運動奠定了領導基礎。這個詞誕生之後,西方學者不斷對其進行定義,總結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要有專業知識,這一點和我國的定義相似。二是要具有對公眾的關懷和對社會的批判意識,這一點是知識分子區別於其他社會階層的突出特點。  知識分子對一個社會的作用在於他們的啟蒙性、批判性和顛覆性,他們就像啄木鳥一樣,對於他們生存的社會這棵大樹,總是猛烈地敲打和啄食,目的不是為了把大樹給搞死,而是為了它更好地成長。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有相當一部分合格的,熱別是在東周時期這一寬廣的歷史舞台上,他們懷揣夢想積极參与到對社會的改造中去,或周遊列國搞宣傳,或投身政治搞改革,或出謀獻策當參謀。不幸的是,從秦始皇那時候開始,中國知識分子因政治迫害而和精神控制,慢慢地喪失了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五四運動之後稍有起色,又被扣上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大帽子,現在,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成了沒有嘴的啄木鳥,有心無力,集體失語;也有一部分變成了的八哥,主人說一句它就大聲重複一遍;還有一部分變成了畫眉,只會發出主人喜歡聽的叫聲。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17 15:45  雞零狗碎的時間,  豬狗不如的差事,  貓一天狗一天的計劃,  狼心狗肺的某些爛人!  ……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22 21:11  第一百四十三句 晉楚更霸    你方稱霸我登場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有五位霸主,但「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歷來說法不一,不過其中有三位霸主基本是公認的,他們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桓公匡合」一句說的是第一位霸主,這一句說的是另外兩位。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帶著齊國的霸主地位一起去見閻王了,楚國總算鬆了一口氣,最大的攔路虎已經倒下,終於可以肆無忌憚地向中原進發了。就是這時,宋襄公跳出來充老大,經常欺負周圍的小國,還邀請楚成王、齊孝公會盟,並希望楚國支持他成為盟主。楚成王在會盟的時候把宋襄公給綁架了,並要挾宋國投降,宋國還真有股子倔勁,就是不肯投降,楚成王也沒辦法,只好羞辱了宋襄公一番,放他回去。第二年,宋襄公為了報仇,糾集了幾個小國攻打親楚的鄭國,楚成王帶兵來救援,雙方戰於泓水(現河南柘城一代),宋軍慘敗,宋襄公受傷後病死,即位的宋成公只好歸附楚國。  收拾了宋國之後,楚國因勢利導、勢如破竹地征服了陳國、滅掉了夔國,頗有點霸主的意思。此時,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晉文公。已經一大把年紀的晉文公明顯感覺到時不我待,趕緊進行國內改革,圖謀霸業。晉國自晉獻公以來已經積累了比較雄厚的家底,等晉文公這一折騰,把活力給激發出來了,晉國成為強國。公元前632年,宋成公見晉國發達起來了,就背楚歸晉,致使楚成王氣呼呼地派兵攻宋,晉文公則派兵救宋,楚晉兩國在城濮開始了第一次爭霸戰爭,結果是楚軍敗退,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成為齊桓公之後的中原霸主——具體內容,我們在「踐土會盟」一句中會詳細介紹。  楚國兵敗之後,此前征服來的同盟國一股腦跑到晉國那邊去了,只剩下一個小小的許國,因為離楚國太近而不背叛。楚成王只好主動派人去晉國講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嘛。不過,楚國報城濮之戰的仇,卻等了近三十年,報仇的是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  《史記 楚世家》中記載,楚莊王即位頭三年光顧吃喝玩樂,什麼正事也不幹,後來在大臣的勸說下才說出了「一鳴驚人」這一成語,而在《史記 滑稽列傳》中,這一成語又被齊威王重複了一遍。事實上,楚莊王即位頭三年並沒有閑著:即位的第二年,楚國有兩位大臣造反,挾持著楚莊王離開都城,好在不久叛亂就被平定;即位的第三年,楚莊王親自出征,消滅了庸國,解除了戎蠻的威脅,可以一心一意北上與晉國爭霸了。  此時晉國的國君是晉文公的孫子晉靈公。人家楚成王的孫子在走上坡路,而晉文公的孫子則在走下坡路了。這個晉靈公,完全是個小農,作為中原霸主,晉國理應給諸侯國主持公道,但他卻先後收受齊國和宋國的賄賂,顛倒黑白,引起了各諸侯國的不滿。公元前608年,鄭國首先叛晉歸楚,隨後楚莊王發兵攻打陳國和宋國,晉國為了救援這兩個盟國而發兵攻鄭。晉軍和楚軍在北林(今河南新鄭)相遇,晉軍敗退。第二年,晉靈公因為吃了八分熟的熊掌而殺了廚師,又不聽勸,被大臣殺死,他的黑屁股叔叔(晉文公的小兒子黑臀)當上了國君,即晉成公。  楚莊王乘勝北上,討伐在晉國勢力範圍之內的陰戎部落,勝利班師時路過周朝國都。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強大,楚莊王在周都近郊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在城裡一看,好傢夥,欺負到家門口了,趕緊派王孫滿出城,以慰勞楚軍的名義來進行交涉。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鎮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逼迫周天子讓天下於楚國。王孫滿說:「統治國家在德不在鼎。」楚莊王說:「什麼意思啊?你不要倚仗那九個破鼎,楚國只要把刀劍的尖拿下來就夠鑄成九鼎的了。」王孫滿給楚莊王講了一番道理,說周王室雖然衰微,但還有沒到滅亡的時候,所以鼎的輕重還不能問。楚莊王一琢磨,覺得周天子還不能取代,只好留下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帶兵回國。  楚莊王回國後,平定了楚國執政貴族若敖氏的叛亂,任用叔孫敖為令尹,楚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增,繼續與晉國爭霸。楚晉爭霸的焦點集中在對位於兩國之間陳、鄭、宋三國的爭奪上,這三個諸侯國那一方都得罪不起,雖然經常做牆頭草,誰勢強就跟誰,但難免得罪另一方,挨揍是在所家常便飯。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因為陳國夏征舒殺掉了陳靈公自立而出兵伐陳,扶植了一個親楚的傀儡政權。第二年,鄭襄公被楚軍打敗,投降楚國,晉國前來質問,又和晉國結盟。鄭襄公本以為這種兩面討好的辦法可以保證鄭國不挨揍,可惜,楚莊王知道後馬上率軍打了過來,將鄭國都城圍困了十七天,鄭國沒轍了,使出了殺手鐧:讓老百姓爬到城牆上和守軍一起大哭。哭得楚莊王眼圈都紅了,心一軟,下令大軍後退,等鄭國人把城牆修補完畢,再次實施包圍。三個月之後,鄭國支撐不住了,楚軍破城而入。鄭襄公屈服,表示願意歸附楚國,懇求不要滅了自己的國家,楚莊王應允,大軍後退三十里。  鄭國在都城被困之初就向晉國求救,此時晉景公剛上台三年,晉國內部對於是否救援鄭國意見不統一,爭論了好幾個月才發兵。這麼一耽誤,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了:當晉軍趕到時,鄭國已經投降楚國了。為了不白跑一趟,晉軍統帥決定與楚軍打一仗。雙方在邲(今河南滎陽一代)相遇,結果晉軍大敗。  經過這一番折騰,陳國和鄭國都被楚國打老實了,只有宋國還是不服。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要經過宋國。出於對宋國的反感和藐視,楚莊王沒有按照當時的規矩事先向宋國借道。申舟此前得罪過宋國,不想跑這趟差事,他對楚莊王說:「我要是經過宋國,必死無疑。」楚莊王說:「如果宋國敢殺你,我就帶兵給你報仇去。」 申舟沒辦法,只好出發,結果,宋國執政大夫華元真的把他給殺了。楚莊王大怒,率兵包圍宋國都城,宋國趕緊向晉國求救。晉國內部還是意見不統一,最後晉景公決定不去救援了,但派解揚去宋國報信,謊稱晉軍已經出發,告訴宋文公挺住——這不是糊弄傻小子呢嗎?  宋國人聽了解揚的話,相信晉國援軍不久就會到來,於是卯足了勁守城,不肯投降楚國。楚莊王沒了脾氣,想退兵,但是申舟的兒子跪在他的馬前請求為父報仇,楚莊王只好繼續堅持圍困宋都,並讓士兵在城外建房種地,表明要打持久戰的決心。宋國懼怕,派孤膽英雄華元深夜潛入楚軍營中,劫持了楚國主將子反,對子反說:「我們現在處於絕境,但是你們要是逼著我們投降,我們寧可亡國也不答應,除非你們後退三十里,我們什麼都答應。」子反很害怕,只好答應了,然後向楚莊王彙報。楚莊王同意軍隊後退,兩國簽訂了盟書,約定:「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說互不欺騙、互不設防,實際上是宋國投降了楚國,成語「爾虞我詐」就此誕生。自此,楚軍對宋國都城九個月的圍困終於結束了。  楚國把陳、鄭、宋三國都爭取過來了,而晉國不派救兵、欺騙宋國的行徑更是讓其他諸侯國看不起,諸侯國開始和楚國套近乎了,比如魯國,特別有眼力見兒,楚莊王還沒從宋國撤離,魯國使臣就帶著財寶跑過來送禮了,楚國的霸業也達到了全勝時期。  楚國的霸業建立之後,晉景公知道難以在短期內削弱楚國,就聽從了從楚國跑過來的申公巫臣的歪點子,命他去幫助楚國南面的吳國發展軍事,開闢對付楚國的第二戰場。申公巫臣奔晉,完全是為了一個女人,她就是陳國卿士夏征舒的老媽夏姬。  夏姬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美女之一,她是鄭穆公的女兒,嫁給了陳國大夫夏御叔,後來老公死了,寡居的夏姬與大夫孔寧、儀行通姦,陳靈公聽說後也加入了,君臣一起玩4P。夏姬的兒子夏征舒是陳國的卿士,已經老大不小了,實在看不下去,一氣之下把陳靈公給殺了,自己當國君,楚國藉機伐陳。楚莊王殺了夏征舒,見夏姬貌美,想納其為妃。大夫申公巫臣在一旁勸諫說不行,講了一番大道理,強調「貪色為淫,淫為大罰」,楚莊王志存高遠,不在乎個把女人,就宣布棄權。楚國司馬子反想趁機撿漏把夏姬娶回家,申公巫臣嚇唬他說「凡娶夏姬者,將有不得好死之惡」,子反特怕死,也放棄了。楚莊王把夏姬賞給死了老婆的武將襄老,沒想到撿了個大便宜的襄老不久之後在晉楚邲之戰中戰死了,屍體被晉軍當做交換籌碼拖了回去。襄老的兒子黑腰顧不上老爹的屍體,先把後媽佔為己有。申公巫臣先給夏姬一個海誓山盟的承諾,然後安排她回到鄭國娘家靜待佳音。六年後,楚莊王去世,楚共王即位,第二年,楚國派巫臣出使齊國,申公巫臣帶上家室與財產出發,半路領著夏姬到晉國享福去了。子反這才知道自己被道貌岸然的申公巫臣給耍了,差點氣死,把申公巫臣家族全都殺了。申公巫臣發誓報復,於是向晉景公建議扶植吳國,在楚國背後埋一顆地雷。  據推算,夏姬入楚之時,年約四十,而與巫臣奔晉之時已經年近半百,這個歲數尚能如此吸引男人,不知道是天生麗質還是精於保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一個夏姬美容養顏的秘方:「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烘,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駐顏延年,雲是夏姬之法。」吃杏仁果真有這麼奇特的效果嗎?李時珍隨後提醒大家不要輕信這種鬼扯的說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誤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頓,故近人少有服者。或雲服至二、三年,往往或瀉,或臍中出物,皆不可治也。」  晉景公是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後期,晉國打敗楚國,取代楚國成為霸主。不過,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為後來晉國的分裂打下基礎,而且他死得也忒窩囊。《左傳 成公十年》載:晉景公夢見厲鬼,對他又罵又追,從此一病不起,於是請了一個名氣很大的神巫進宮解夢。神巫通過占卜說出的夢境居然和與景公的夢境完全相同,景公驚懼地問道:「這個鬼能不能制服?」神巫說:「這鬼是先世功臣,是個正在發怒的大力鬼,誰也制不了。」晉景公請秦國的良醫高緩來醫治,高緩說:「您已經病入膏肓,沒法治了。」到了六月,晉景公忽然想吃新麥子,命人割下新麥穗煮好粥,把神巫招來,指著麥粥對說:「你不是說我吃不到新麥子嗎?」然後命人把神巫殺了。晉景公剛要吃麥粥,忽然腹部脹痛,肛門告急,趕緊起身上廁所,結果不小心跌入茅坑,陷於糞池中,連淹帶熏,喝了好幾口新鮮的有機肥之後,一口氣沒上來憋死了。(「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晉景公那麼大一領導,廁所修得那麼簡陋,怎麼不用馬桶呢?沒辦法,那時候條件就那樣,馬桶是漢代才發明出來的。  楚晉爭霸依然在繼續,晉景公的兒子晉厲公與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展開了苦戰。公元前575年,晉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一代)展開了一場大戰,楚共王的一隻眼睛被射瞎,楚軍大敗。經過這一仗,晉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但從此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轉而對付南方日益強大的吳國;晉國藉此得以重整霸業,但晉國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  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晉楚爭霸給中原各國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而楚晉兩國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楚國幾乎被吳國所滅,晉國被趙、魏、韓三分。輝煌榮耀轉眼去,爭來爭去一場空。列寧說:「戰爭雖然引起種種災禍和苦難,但它也會帶來相當大的好處,它無情地暴露、揭穿和破壞人類制度中許多腐朽、衰頹和垂死的東西。」但是,戰爭帶來的傷害是長期的、確定的、深刻的,戰爭帶來的促進卻是短暫的,不確定的,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03.html


推薦閱讀:

說說「湘西趕屍」
悟空
美軍御用大水袋
傻到深處自然萌

TAG: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江湖 | 《千字文》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