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知我心?——王陽明(十八)

友:聖人沒有幾個,但世間不乏智者,這些智者與聖人的區別在哪裡呢?

我:王陽明的一個學生在信中也問到這個問題:「聰明睿智是人天資嗎?仁義禮智是本性嗎?喜怒哀樂是情嗎?私慾與虛偽,是一回事嗎?古之英才,如張良、董仲舒、黃憲、諸葛亮、王通、韓愈、范仲淹等,他們功德卓著,良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卻不能稱他們是得道之人,這是為什麼呢?」

王陽明答道:「性唯有一個。仁義禮智是人性的本質,聰明睿智是人性的資質,喜怒哀樂是人性的情感,私慾虛偽是人性的障蔽。資質有清濁之分,因此,情有過與不及,而蒙蔽也就有了深淺之別。私慾和虛偽是一種病,兩處痛,並非兩回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王通等人,天資極佳,自然與道多有符合。雖不能說他們是得道之人,但離道也不遠了。如果他們完全聞道了,就成為伊尹、傅說、周公、召公等聖人了。良知,即為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僅聖賢,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若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將會無處無時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原文:性一而已。仁、義、禮、知,性之性也。聰、明、睿、知,性之質也。喜、怒、哀、樂,性之情也。私慾、客氣,性之蔽也。質有清濁,故情有過不及,而蔽有淺深也。私慾、客氣,一病兩痛,非二物也。張、黃、諸葛及韓、范諸公,皆天質之美,自多暗合道妙,雖未可盡謂之知學,盡謂之聞道,然亦自有其學違道不遠者也。使其聞學知道,即伊、傅、周、召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慾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還有蘇秦、張儀之流。王陽明評價說:「蘇秦、張儀之智,也是聖人之資。後世事業文章,許多豪傑名家,只是學得儀、秦故智。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切中要害),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於不善爾。」。蘇秦、張儀也是聖人的資質,也發現了良知的妙用,可惜用錯了地方。

(四)一代謀士非聖賢

友:王陽明提到的張良,在道德上沒有缺陷,怎麼就不能稱為聖賢呢?

我:好,我們來聊聊張良。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大家經常說的「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就是劉邦對張良的讚美和評價。張良有許多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如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還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邑奇謀等等。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顯示張良的機智和高瞻遠矚。韓信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劉邦一聽,不由得怒氣上沖,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久困於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當時,張良、陳平正坐在劉邦的旁邊,張良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爭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如果韓信投靠項羽,那麼劉邦只有死路一條。於是,陳平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劉邦一腳,劉邦何等精明,立即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劉邦本來就愛罵人,如此一罵,銜接自然,可謂天衣無縫。後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可見,韓信的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張良的謀略。皇帝位子坐穩當了,劉邦就開始考慮繼承的問題了。本來劉邦與大老婆呂雉生的兒子劉盈(後為漢惠帝),才是正牌的太子。但他想要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但劉邦知道,按照傳統的規矩,當然是應該立大老婆呂雉生的兒子為太子才對,要想改變這個規矩是困難的。於是劉邦開始暗中做工作。可是呂雉絕非等閑之輩,況且她是名正言順的第一夫人。聽說此事後,她就找到了張良,讓張良主持公道。張良也認為不能壞了規矩,應該堅持原則。

張良是何等人物?歷史上一等一的高人謀士啊。事到他那兒,自然辦法多多。張良想了一招,他為呂后的兒子找到四個老頭兒。這四個老頭兒是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是當時頂尖的世外高人隱士,人稱「商山四皓」,是人人尊重和敬畏的人物。張良讓這四個老頭兒當太子的老師,明擺著就是告訴世人,朝廷開始培養太子了,讓他學習學習將來當皇帝的功課。劉邦一看連他都請不動的高人都出山親自輔佐太子,心想完了,事情辦不了了。

劉邦無奈地召來戚夫人,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闕,戚夫人噓唏流涕,上榻去,罷酒。 (《史記·留侯世家》)

這段話的意思是,劉邦說:「這下:完了,有這四個老頭在幫呂后的兒子,心愛的戚夫人啊,看來咱們兩個的兒子是當不上太子了。不僅如此,呂老婆子將來就是你的主子了。」看到戚夫人哭泣,劉邦說:「得了,哭也沒用了,還是唱歌跳舞吧。你跳個老家楚地的舞,,我唱歌。」劉邦唱到:「鴻鵠展翅,一飛千里。羽翼豐滿,縱橫四海。四海縱橫,如之奈何。雖有箭繩,無力施展。」歌罷,戚夫人淚流滿面,置酒宴於不顧,上床痛哭。

果然,劉邦一死,戚夫人一門全讓呂后給收拾了,兒子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腳,挖眼熏耳,一個肉團,扔到茅房裡,死又死不掉,人稱為「人彘」。

後來,張良看到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司馬光:「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張良一生如此足智多謀得益於一本叫《太公兵法》的書。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老人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 張良題跋坐像?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歷史上有人說他也是鬼谷子的弟子。

天亮時分,張良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大喜。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至此,你應該知道為什麼張良不能被列為聖人的原因了吧?一則他屬道家人物。二則他擅長的謀略算計都是儒家極力反對的。還有就是,張良的立功的動機不純。目的是復仇,行為是弒君。

他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祖父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被秦所滅,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意圖刺殺秦始皇,結果未遂,被懸榜通緝,逃匿於下邳。後出來為劉邦打天下,其目的還是滅秦,恢復韓國。不料,項羽殺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只好徹底依附劉邦。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推薦閱讀:

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及其當代意義
心若無塵 「道」從中生——淺讀《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王陽明山水詩
讓我來告訴你王陽明的心學在生活中能幹什麼

TAG: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