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煎服方法

中藥煎服方法

退休醫生桑

中藥有三種口服製劑,即傳統的飲片即煎劑、濃縮的顆粒、成藥如丸、糖漿、片等,飲片煎劑是傳統的方法,雖較麻煩但其藥效保存好,廉價,現將飲片的服藥方法介紹如下。

一、煎藥用具:煎煮中藥最好用砂鍋、搪瓷器皿、鋁鍋、不鏽鋼鍋等煎煮藥物。

二、煎藥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將藥物置於容器中,加溫水浸泡20-30分鐘,加水量超過葯面2-3厘米,加熱煎煮,先用武火煎沸騰,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攪拌,以免糊鍋,同時也能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文火煎煮20-25分鐘後,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後加熱水適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勻,依醫囑服用。

一般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即可。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以節約中藥資源提高療效,其液量較多,可改為一日3次服用。

三、小孩子常喂葯困難,可將藥液濃縮,具體可按:

1歲以下的小兒:胃容量較小,藥物煮好後倒出,然後再濃煎至100毫升左右(約一墨水瓶),分5~6次喂服。新生兒其味覺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將中藥湯液裝在奶瓶里,讓患兒吸吮。一般應先喂葯後再餵奶,喂服時要耐心。

1~3歲的小兒:煮的中藥量約150毫升,分4~5次服用。這個時期的小兒味覺非常敏感,往往食入即吐,可加少量鮮薑汁,一般採用被動給葯法,即將病兒抱成半卧位,取調羹或塑料軟管吸滿中藥,將管口放在病兒上下門齒間慢慢擠滴;因體位的作用,藥液會慢慢進入口內而咽下。

4歲以上的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為300毫升,分3~4次服完。這時多數都具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要循循誘導、耐心解釋。要積極鼓勵患兒吃藥,若經耐心勸說無效,也可採用被動給葯法。

應當指出的是,被動給葯時不能採用捏鼻子硬灌,以防葯易使藥物嗆入氣管,服後如嘔吐可補服之。

四、成人的服法:一般是1日1劑,成人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嘔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頻服。還有知道一般湯劑多用溫服。熱證宜涼服。寒證用宜熱服。服藥嘔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許薑汁,或嚼少許陳皮,然後再服湯藥,或少量頻服的方法。

五、另外,還有一些藥物需要特殊方法來煎煮,介紹如下:

(1)先煎: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如龜板、鱉甲、磁石等,因質地堅硬,難以出味,應打啐先煎,煎煮後20分鐘再下其它藥物,以使藥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質地較輕而體質大的藥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應先煎取汁澄清,然後以葯汁和其餘藥物和煎。

(2)後下:氣味芳香,借其揮髮油取效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藥物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為防止煎藥後藥液渾濁及減少藥物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車前子、枇杷葉等,要用紗布將藥包好,再放入葯鍋煎煮。

(4)單煎:又稱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物如人蔘、西洋參、犀角、羚羊角等,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煮被其它藥物吸收,可另煎,將煎的葯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混合服用。。

(5)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蜂蜜、飴糖等,用時應單獨加溫溶化與藥液兌服,或加入煎好的葯汁中溶化後服用。因其同煎時易黏鍋煮焦,且黏附其它葯,影響煎出率。

(6)沖服:散劑、丹劑、水丸、自然葯汁,以及某些貴重藥物或芳香葯,如麝香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六神丸等,需要衝服,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7)生汁兌入: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推薦閱讀: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8)——胃 痛
葯粥和中藥治療痔瘡
中藥藥用部位歌訣
中藥煲湯食譜大全
茶與中藥可否同服

TAG:方法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