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曾擁李鴻章當總統 李贈其3萬大洋革命經費
本文摘自《領導文萃》2013年第3期,作者:劉澍,原題:《李鴻章之死》李鴻章知道中國局勢有大變,他問英國人卜力:「我聽洋人說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殺了,那麼列強就有權進行干預,並宣布要立一個皇帝,如果是這樣,你們會選誰?也許是個漢人?」卜力感到李鴻章暗示自己想當皇帝,便說:「西方大概會徵求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看他認為誰最好。」李鴻章眯起眼睛,過一會兒才說:「慈禧是中國最強有力的人。」此間,孫中山派兩個革命黨人來見李鴻章,想讓他舉起推翻清朝的旗幟,廢除慈禧,並擁戴李鴻章當大總統。李鴻章說:「我知道你們為什麼來,可惜我年老不能相助,也恨君等晚生了50年,不能早助我也。」言畢,李鴻章給了革命黨3萬大洋,說:「這是給你們的革命經費。」而後,李鴻章決定與孫中山會面。兩人都坐船前往指定海域,孫中山在遠處已看見身高1米86的李鴻章了,但李鴻章看不見孫中山(一是老眼昏花,二是孫中山身高1米58,一說1米65)。此時,孫中山想起李鴻章曾經殺過太平軍投降的將領,有些害怕,怕李鴻章反悔,便讓人開船走了,沒見成。幾天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西逃,失蹤一段時間後復出,形勢突變,慈禧令李鴻章作為和談代表乘船北上,此時李鴻章怎麼辦?如果抗旨不遵,萬一慈禧重新掌權,他的這一生就毀了。而李鴻章也看出,這次不同於甲午,八個國家一塊上,分贓不均就得打起來,正好,可以用自己最擅長的以夷制夷,於是李鴻章出發北上。此時的李鴻章頭腦高度清醒,他說:「西方聯軍不足以滅亡中國,可憂慮的,恐怕在國難平息後。」《辛丑條約》簽訂後國人皆曰:「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而李鴻章卻說:「幾十年來,每跟外國打一次仗,我們就吃一次虧,希望朝廷外修和好,內圖富強,這樣或許還能有轉機。如果再好勇鬥狠的話,國家必有性命之憂。」這是一顆老臣的心,他的熱血豪氣完全被歲月消磨盡了。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甲午名將馬玉崑的陪伴下去世,享年79歲。當時俄國公使正逼他簽訂條約,他未簽就去世了。李鴻章去世後美國降半旗致哀。慈禧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後哭了,她說:「大局未定,今後沒有人分擔了。」而張之洞則因與李鴻章有過節,沒送輓聯,只送了一個「奠」字。相比之下,同時代的有識之士面對李鴻章的去世,都極為惋惜,梁啟超在輓聯中寫道:「太息斯人去,蕭條得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李鴻章的學生嚴復在輓聯中寫道:「使當日盡用公言,成功必不至此;若晚節無以自見,士論又當如何。」李鴻章的才能無疑是傑出的,他以自己的能力贏得了中外的尊重。英國里提摩太說:「李鴻章從體形看他比絕大多數人都高,從智力看他在眾人之上,能越過他們的腦袋看很遠的地方。」英國印度總督寇松1892年曾與李鴻章會面,他寫道:「與李鴻章的會談是我畢生中最美好的回憶。」美國人是對李鴻章最友好的,美國人何天爵在《中國人本色》中說:「李鴻章的儀態舉止和思維方式更像一名戰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中國人高大,聲音粗啞而充滿飽滿的精神,給人感覺易於接近。」直到李鴻章去世後7年,1908年,在他的祭日,《紐約時報》還曾出特刊紀念他,文中說:「李鴻章和他同時代其他清國高官不同之處,只在於他有一個比其他人更寬闊的視野,他遠遠走在這個時代的前面,並且預見到他的國家在即將到來的數年裡會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進步思想的人。」李鴻章贏得了敵人的尊重。老對手伊藤博文說:「李鴻章知道西方大勢,懂得外國文明,想要變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他的事業充滿開拓者的精神,他建立國家的努力不但包括軍事方面,也包括經濟政策方面,所有關於李鴻章在這個遠東大國的沒落時期獨力支撐復國強兵的理想與努力的評價都是開始而已。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國人眼中的李鴻章又如何呢?梁啟超認為李鴻章是晚清「庸眾中的傑士」,他「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只停留在看得見的器物層面,對於一座即將坍塌的帝國大廈,李鴻章的一切努力只是讓其苟延殘喘。他「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他是19世紀的世界大人物,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他短處;不避新老,不畏誹謗,是他長處。李鴻章是英雄,但他是時勢造的英雄,不是造時勢的英雄。毛澤東在青年時曾寫道:「李鴻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淺,李鴻章這艘船在水裡無法航行,施展不開。」甲午前,日本人把俾斯麥、林肯、李鴻章、統一義大利的功臣加里波第、伊藤博文列為當時世界五大偉人。李鴻章排第三。西方人把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俾斯麥視為當世三傑。梁啟超則說:「論成就李鴻章不如伊藤博文,但伊藤博文趕不上李鴻章。日本人視伊藤為際遇最好的人,他在維新之初,沒有大功,論櫛風沐雨的閱歷不如李鴻章。伊藤博文在日本沒有李鴻章在中國重要。若他與李鴻章換位,他不如李鴻章。儘管如此,伊藤博文有一點比李鴻章強,那就是他曾留學歐洲,知道政治本原。所以改革有成效,而李鴻章改革畫虎類狗、東施效顰,所以沒成就。但日本像伊藤的人不下百人,而中國卻只有一個李鴻章。」李鴻章憂國憂民,搞外交時既無奴顏婢膝之媚態,又有折衝尊俎之雄才,儘管敗多勝少,但李鴻章的「敗」也已經是損失最小化的「敗」。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每一場戰爭李鴻章都不想打,每一場戰爭如果聽李鴻章的,也都打不起來,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三場戰爭都打起來了。打起來後,又各有不同:中法戰爭,由於朝廷聽李鴻章的,最終使清國半勝不敗;甲午戰爭,朝廷如果聽李鴻章的,打持久戰,很有可能把日本拖入泥潭,最後我們雖不見得獲勝,但起碼不至於一點底牌都剩不下,被逼簽了那麼苛刻的條約;八國聯軍戰爭,朝廷如果聽李鴻章的,那麼絕對打不起來。我竭盡所能以本文去描述一個真實的李鴻章:他極聰明,也極愚蠢,曾經正確,也曾經錯誤。事實上,無論中興功臣還是賣國賊,他都從未變過,變的只是史學家的筆。(摘自《麻辣近代史》)
推薦閱讀:
※五部門:杜絕超限超載車上路,嚴禁將罰沒收入同部門經費掛鉤
※【科研重磅】科研項目經費將用公務卡結算
※中央部門2014年度"三公經費"預算(一覽表)
※圍觀!2012中央單位曬"三公"經費
※【經驗總結】國際處學生境外交流項目專項經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