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文人思念元朝,蒙古將領反而效忠大明?這是為啥?

文/滄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創團隊作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後,以「恢復中華」為口號,將元朝斥為胡虜,並在檄文中說:「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處處以中華正統自居。元朝是蒙古人政權,在正統性方面居於劣勢,朱元璋覺得,他這麼做便能聚集人心。可萬萬沒想到,在討伐元朝的過程中,卻有不少漢人逆勢而動,只尊元朝為正統,拒不承認朱元璋的合法性。

比如元朝戶部尚書張昶,被朱元璋軟禁之後就接受了朱元璋封的官職。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與元朝暗中勾結,後來事情敗露,朱元璋立刻派人審問張昶,張昶竟然不慌不忙的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氣的朱元璋七竅生煙,當即砍了他的腦袋。

又如被朱元璋稱為「奇男子」的蒙元大將王保保,他帳下也有個名叫蔡子英的漢族官僚,對元朝忠心耿耿。那時王保保已一路敗退,蔡子英也被明軍抓獲,然而蔡子英卻誓死不降明朝,也不向朱元璋下跪,反而日夜大哭,思念元朝舊主。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得釋放蔡子英,讓他自個兒去找被趕到漠北的元順帝去了。

(影視劇中的元順帝形象)

像這樣忠於元朝的漢人官僚,在當時還有很多。朱元璋不缺人才,加之他也想樹立一個大度的帝王形象,因此對這些人一般都比較寬容。可他左思右想,仍然不能理解,這些飽讀詩書的漢族文人,明明知道什麼是「華夷之辨」,為何卻偏偏對元朝誓死效忠呢?

朱元璋的疑惑還沒有解決,到了他兒子朱棣當皇帝的時候,又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出現——蒙古人開始向明朝效忠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馬上皇帝」,靖難起家之後,仍然常年征戰,鞍馬勞頓。他曾經派人畫了一幅《四駿圖》,就是為了紀念自己在靖難之役時所騎的戰馬。在這幅圖中,除了戰馬,還畫有四位牽馬的將領,他們的名字都十分有趣:醜醜、亞失帖木、脫火赤、雞兒。

這四個名字確實是怎麼看怎麼彆扭,沒辦法,因為他們都是正宗的蒙古人。當時朱棣身邊的騎兵勁旅「朵顏三衛」,基本都是由蒙古人構成。他們對朱棣的大明朝忠心耿耿,後來,朱棣又以他們為班底建立了三千營,從此,這支蒙古騎兵就成了明朝的常備軍。

不僅如此,就連蒙古的王子金忠都轉而投奔明朝。金忠原名叫做「也先土干」,永樂二十一年就率領部屬歸順了朱棣。朱棣見之大喜,於是賜其名為「忠」,封他為忠勇王。宣德年間,金忠就曾自告奮勇去討伐蒙古部落之一兀良哈,雖然大家都是蒙古人,可他打起同胞來依然毫不手軟,對明朝來說,真可謂是又「忠」又「勇」。

金忠的外甥把台,也跟著金忠歸順了明朝,改名蔣信,被封為忠勇伯。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部俘虜,蔣信作為朱祁鎮的親信也隨之被俘。也先見他是蒙古人,就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弟弟塞刊王手下。按理來說,蔣信本就是蒙古人,如今被同是蒙古人的也先俘虜,瓦剌和北元本部之間矛盾再大,也大不過他們與明朝的矛盾吧?那麼直接歸順瓦剌,豈不美哉?可他偏不,不僅不投降,還常常跑到朱祁鎮的住處,慟哭著拜見他,最後又服侍朱祁鎮回到明朝,真是忠心不二,善始善終。

這都不算什麼,都督同知和勇的經歷更加奇特。和勇原名「脫脫孛羅」,本是蒙古北元太師阿魯台的孫子。阿魯台當年被永樂皇帝朱棣打的抱頭鼠竄,而他的孫子卻向明朝效忠,為大明南征北戰。更神奇的是,這個蒙古人竟然還信了回教!他不吃豬肉,不飲酒,不拜其他神佛,儼然是個虔誠的信徒。與明朝打了一輩子的阿魯台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孫子竟然對明朝如此忠心,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在明朝初年,一群漢族官僚思念元朝,而到了明朝中期乃至後期,反而卻又有很多蒙古人向明朝效忠,這無疑是很令人奇怪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人說,漢人效忠元朝,是因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那麼蒙古人效忠明朝又是何緣故?世間萬事,真是令人難以捉摸啊。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水東日記

明清史研究:歷史學微信第一大號「明清史研究資訊」專屬原創品牌。

想看到第一流歷史學文章,請加公眾號「明清史研究資訊」(ID mingqinghistory),勾搭。

推薦閱讀:

那些能頂半邊天的女將領們
《大清開國時期的八旗著名將領---英俄爾岱》
抗日十大名將及抗日十大殉國將領
項羽兵敗自刎烏江以後:屍體被漢軍將領們肢解

TAG:漢族 | 元朝 | 思念 | 文人 | 將領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