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處方用藥技巧

館友「負鵬載舟」:您好!您的館藏文章「淺談中醫處方用藥技巧」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5年1月2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健康/養生」下「中醫養生」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360doc個人圖書館摘要:中醫診、治疾病的過程,就是理、法、方葯的程序,每一個程序都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在選方之後,組織藥物時從選葯、配伍及劑量大小等幾個方面,淺談一下用藥技巧,在這些技巧裡面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係,臟腑之間的生理聯繫,矛盾病理的處理及長幼、體質等諸多方面的細節問題。以冀對提高療效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醫臨床 中藥應用 用藥技巧

中醫療效的提高涉及到知識結構、診斷水平,審症求因的能力,治法的確立,方劑的選擇,藥物的運用等幾個重要方面。由於涉及的內容較多,為之,本文僅對處方用藥的技巧,談一下自己的粗淺體會。

1選葯的技巧

1.1選擇對病因最有效的藥物如清肺火,黃芩最有力。瀉肝火,丹皮、山梔最佳。填補腎精,首選熟地。祛寒濕,用炒蒼朮。利濕,用苡米、防己等。張仲景治黃疸病,用茵陳蒿湯,方中茵陳退黃最擅長。

1.2病機複雜時,用藥較嚴格

1.2.1肝火旺兼脾胃氣虛時清肝火用丹皮、山梔、黃芩,但益脾胃之氣葯不可燥,只能平淡,如扁豆、山藥、雲苓,不宜用白朮、黃芪等溫性葯以免助肝火。

1.2.2脾虛便溏納減,兼肝風肢麻眩暈時用木瓜、牡蠣,既可熄風,又可止泄,兩得其用。

1.2.3肝血虛兼脾濕盛時養肝血用白芍不如制首烏,因白芍斂濕留邪。

1.2.4肺陰虛兼脾胃氣虛時可用百合、沙參,而不用麥冬、天冬,因其滋膩礙胃。肺喜潤,脾喜燥,性情之不同。健脾益氣可用太子參、生山藥,不宜用焦白朮、党參之燥性葯,恐其耗陰。

1.2.5胃陰虛兼肝鬱氣滯時舒肝理氣藥用佛手、香櫞、生麥芽,而不用香附,青皮、柴胡,因其香竄傷陰、劫陰。中陽虛,兼肝氣鬱結時,用桂枝以舒肝兼溫中;中焦濕熱兼肝鬱時,用茵陳舒肝又利濕熱。

1.3補氣葯之選擇

肺、心、脾胃氣虛時,均可用人蔘、黃芪、炙甘草、大棗補氣。腎氣虛時,用熟地配仙靈脾,補水、火以化氣,且可輔以巴戟天、肉蓯蓉、黑杜仲、菟絲子等以助腎氣。黃芪、炙甘草非補腎氣之品。

1.4病機不同,用藥有別如肝氣鬱結引起的咳嗽、吐血、嘔吐等病,舒肝不用柴胡,因柴胡主升,助氣之上逆則不利,可用青皮、香櫞、蘇葉。腎虛不藏引起的尿血、尿糖、遺精、帶下等,即使腰酸痛,亦不能用懷牛膝強壯筋骨治腰痛,只能用杜仲、桑寄生、川斷等葯,因氣機下陷,牛膝又引之下行,故不宜。

1.5陰陽四時,用藥各異如肝鬱氣滯證,發生在春夏兩季時,舒肝用鬱金、青皮、薄荷,而不用柴胡,因春夏陽氣已升,用柴胡恐升之太過,反助肝陽之上亢。秋冬季陽氣潛斂而降,用柴胡舒肝不致為害。

2配伍技巧

藥物配伍一是為了增強療效,相當於「臣」葯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針對病機、次症而用藥,相當於「佐」葯的功能。還有制約主葯副作用的藥物,即「使」葯功能。所有選用的葯均不能與證有衝突,這是一條原則。下面分別討論:

2.1增強療效

清肺火時,以黃芩為主葯,可配山梔、黃連。心肺肝腎陰虛時,配養胃陰葯如細石斛、生山藥,因「胃主經營之氣。」 嘔吐時,除了對因治療的藥物和胃降逆葯外,配杷葉以肅肺,因「諸氣者,皆屬於肺。」氣虛便秘,用黃芪配柴胡、荷葉升提中氣。脾胃虛弱證。健脾的同時,加舒肝葯如佛手、防風、小量炒白芍,因「土虛木易乘」。外感咳嗽:①屬風寒引起者用桔梗配荊芥、麻黃、透邪力佳。②屬風熱所致者,用桔梗配桑葉、薄荷、透邪力強。行氣時,行氣葯配蘇葉、藿香;舒肝時,柴胡配薄荷,合用以增強了行氣與舒肝的作用。咽喉腫痛症,清熱解毒藥配丹參、赤芍活血,不至於冰伏使熱難解。腎陰虛相火旺,丹皮、黃柏、知母與白茅根、車前子相伍能網開一面,導熱下行,相火易去。

2.2佐使作用

目的,一是制約主葯的副作用;二是顧護脾胃;三是防止證的轉化,如由寒變熱等;四是病機的需要。

川芎茶調散,方中茶葉味苦以制約發散葯使不致於升散太過以傷正。用黃芪時,防止補氣壅遏氣機,常配陳皮;防止黃芪助陽傷陰而配知母,此種配伍是為了製藥主葯之副作用。當滋養各臟之陰時,加胃動力葯,如陳皮、山楂、佩蘭,以防礙胃。止嗽散中紫菀與百部同用,溫涼相配,使化痰葯呈平性,防止痰從熱化,此乃中庸之法。定喘湯之白果,補肺湯之五味子等,是處於病機之需要而使用,因咳喘日久,肺氣易散。

2.3產生新功效

黃芩或黃連加半夏,是清熱化痰作用,主要用於痰濕化熱生成的痰火。並有升降氣機作用,用於治療虛痞。左金丸中:黃連之寒主降,吳茱萸之熱主升,可調理氣機之升降,恢復中焦之氣的升降運動,達到治療吞酸、吐酸目的。

3炮製葯的使用

3.1保護脾胃 胃為水谷之海,無論治哪一臟病的藥物均先到胃,當某種藥物有損胃氣時,可通過炮製手段予以消除。如用桔梗、白芍、丹皮、梔子時,如右關脈沉細弱(脾胃虛),因這些藥物寒氣偏重,可用炒的炮製方法降低寒性。

3.2制約藥物的副作用 如當歸潤腸通便,在用補中益氣湯時,當歸雖可養血藏氣,但潤腸不利,此時可用炒當歸。參苓白朮散以健脾,其中桔梗雖升提中氣而寒涼則不宜,若用炒桔梗即無此弊端。又如,用遠志安神時,服藥後常感咽喉有刺激感而不舒服,這時可用炙遠志以消除其副作用。

3.3增強療效 當血虛便秘需通便時,可用油當歸。黃芪生用時固表氣,氣虛自汗用之;而當心肺脾胃氣虛時,用炙黃芪以提高補氣之效。

3.4增加功用 如山楂是活血化瘀葯,當出血留瘀,或因瘀血引起的出血,可用山楂炭消瘀止血。山梔是清熱涼血葯,當用黑梔子時,就有了涼血止血效果。

金銀花、玄參乃清解氣分熱毒藥,若炒至炭狀就象紫草一般,可清解血分熱毒。

4劑量大小的確定

這裡討論的技巧不涉及中藥教材中介紹的自然用量(規定用量範圍),只介紹規定範圍內量大、小之變化。

4.1一般規律,治療實證時 祛邪葯的用量是由大到小,因邪減少時,用量仍較大,無邪可去時,就耗傷正氣。如用寒涼葯清熱瀉火時,當熱退只留下餘熱時,寒涼葯就易傷中陽;當濕邪很少時,大量的利濕葯就耗津傷陰。治療虛證時,特別是脾胃氣弱證,由於運化吸收無力,常虛不受補,若一開始用補藥量大,尤其党參、黃芪、炙甘草之類,會使胃氣壅塞,引起脘腹脹滿。所以,脾胃氣虛時,補氣葯一般是由小量到大量使用;脾胃不虛,他臟正氣虛,可直接用大劑量補藥使用。

4.2藥量 某些藥物,用量不同,功效有別。如柴胡3~5g是升提作用,12~18g是舒肝作用,24~30g是解表退熱作用,這裡是指成人用量。白芍小劑量,包括中等量時是滋陰養血平肝之效,但當用至25~30g時,就出現了較好的止血效果。大黃大量入煎劑是泄積導瘀功能,如大黃粉,每次2g沖服時,就具止血作用。

4.3依藥物在治療中起的作用而定 ①對因治療的藥物量偏大。②調理病機或起佐使作用的藥物用量宜小。③另外,當病理過程中產生的第二病因,但它又不是引起本病或現階段的主因時,祛除第二病因藥物的量也宜小。④次要癥狀在治療時用藥量亦小,總之要分清主次矛盾,用量不能喧賓奪主。

4.4用量大小受季節因素影響 如風寒感冒證,發生在冬季,辛溫解表葯,用量宜大;發生在春夏季節,用量宜小,此乃季節使然,氣溫條件之不同耳。

4.5當令藥用量不宜大 在「天人相應」觀的指導下,在不同的季節中,常加入一味當令葯,這類葯起到輔助作用,不屬君臣佐使用藥範疇。如春季肝木當今,木生長有生機,相應耗水量大,易致肝腎精血不足,故應加白芍、地黃輔助,養血榮木,尤其適用於中老年人有慢性病者。夏季暑邪當令,暑氣通於心,溫病學家認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因此,在夏季處方用藥時,可加入一味淡竹葉。秋季燥氣值令,燥氣通於肺,易傷肺津,「燥勝則干」,空氣中水分少,易缺津而乾燥,此時常加一味麥冬,滋陰生津。冬季寒氣外束,陽氣內藏,郁而易生熱,故在冬令常加一味清熱葯,以清解里熱,如生石膏、黃芩、生地之類。在用當令葯時,有一個原則,只要當令葯與當時患者的病證不相矛盾,即可使用,小量輔助,增強治療效果。

4.6年齡及體質強弱情況作為用量大小之依據 老年人及少年兒童,由於其正氣與成年人相比較弱,對藥物的耐受性差一些,用量偏小。同一年齡組,體型肥瘦、體質強弱亦有很大差異,藥量自然亦應有所不同


推薦閱讀:

難治性糖尿病中醫辯證得失錄——李賽美
用中醫抗擊癌症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50)——胎死不下
關於癌症的那些流言
中醫診斷歌決

TAG:中醫 | 處方 | 技巧 | 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