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成為成熟大國嗎? (中日實力比較之一)

——中、日工業先進之比較 (上)

開頭語

日本一直領先於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正在趕超日本。為此引起了日本上下的警覺。原本被鄙視的中國,經過三十年的趕超,終於見到了一線曙光。日本不得不開始正視中國。其中日本國際政治學者,現任東京大學和青山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日本防衛省智囊機構——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副會長渡邊昭夫,在對採訪的《參考消息》記者說:中國是大國這點早就不容置疑,成為什麼樣的大國才是問題。「成熟的大國」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但是不成熟面還是存在的,比如貧富差距問題和環保問題。針對如何處理好中日關係,他認為主要是中日民眾在心理上還需要一個相互理解和接納的過程,有點像夫妻關係。

具有官方背景的日本智囊「東京財團」近日卻發表了一份為《北京奧運後的中日關係——八大建議》報告書,稱中日應當「被追的日本」與「追趕的中國」之間,「量的中國」與「質的日本」相互合作關係。日方的務實動作確實體現了日本人的實幹、果斷的性格。

筆者為此感到很振奮。

應當承認中國確實還不夠成熟,畢竟只有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尤其在貧富與環保上是做得不夠好。幸而我們在科學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差距正在縮小,如果日本提出的八大實務建議,真的被中國接受,那麼中日友好關係將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本稿彙編了近幾年中日兩國經濟、科技發展的基本狀況作了一個比較,只因網上搜索到的資料大都因更新不及時而陳舊老化,為此,可能因信息的落後會給筆者的判斷帶來不準確,從而給網友們帶來誤導,如果一經發現,敬請鑒諒並提供最新數據,給予更正。

一、中日兩國的工業在下列領域裡的差距在縮小

超導技術:`日本已開始研究超導新幹線,預計時速將到達500公里。實力公司包括:日立,東芝,日本車輛,三菱重工等企業共同研發。

目前中國正在新建的京滬高速鐵路,是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也是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正線全長約1318公里,全線為新建雙線,設計時速只有350公里,初期運營時速300公里。該項工程預計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運營。這項技術是否屬於超導技術,筆者沒找到相關報道。

但在另一個領域,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已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國際聚變界的高度重視。另外,自1986年以來,中國在高溫超導技術攻關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某些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材料技術:中日兩國都生產了自己的第三代戰鬥機,日本的複合材料技術比較先進,其機翼複合材料一體高溫固化技術世界領先。但這個技術不夠成熟,製造的機翼後來出現裂縫。中國引進了俄羅斯最先進的鈦合金加工技術,同時中國複合材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因此中國已經比較完整地掌握了先進戰機的材料技術。由NEC,東芝,日立,古河電工,神戶制鐵所,住友電工,東京電力,等等高科技企業集團組成的日本材料技術研究開發,仍在世界上一直遙遙領先,直走在世界前沿,特別是在高技術陶瓷材料方面佔有領先、突出的地位。這項新型陶瓷材料已在汽車工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另外,陶瓷與人類骨頭組織有一定親和性,與金屬人工關節相比,這種人工關節具有更大的市場前景。

幾年前,中國電子工業用超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技術及產品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經過對洛玻集團公司生產現場考察、產品抽樣、工藝鑒定後一致認為,洛玻超薄浮法玻璃工藝技術及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其薄如蟬翼的1.1毫米超薄浮法玻璃,優一級品率達到95%,比世界最先進的日本企業的產品高出9個百分點,總成品率也高於日本企業。

納米技術:高速通信技術,NEC,日立;下一代DVD技術:SONY;東芝;下下一代DVD技術:日立;平面顯示屏技術:佳能,SONY,雙葉電子;硅技術:東京微電子,尼康等企業都廣泛應用納米技術。

世界納米技術當屬日本領先。深圳一家裝璜公司的節能環保高科技產品全繫於日本原裝進口最新的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產品,施工後不產生二次污染,效果更持久。

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日本大力開展納米複合陶瓷的研究,這種材料不僅在常溫下具有很高的強度,其高溫強度性能也明顯提高,近來,雙向納米複合陶瓷和納米壓電複合陶瓷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張立德研究員中國關於納米科技的研究在國際上起步比較早,在基礎研究上狀態不錯,如果真正以論文來衡量(並不能代表中國的絕對水平),到2001年底,中國在前10年發表論文的數量僅次於美國、日本,占第三位,超過德國。1999年到2001年間3年的統計,中國發表SCI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排在第二位,應該說相當不錯。中國納米材料的專利在世界也佔有百分之十幾的份額。我們納米技術的產業逐年增加,截止到去年有300多家,而納米粉體材料的生產線就有31條,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利用稻殼資源製造納米產品,吉林大學化學院郭玉鵬博士認為,我國年產稻穀約3億噸,折算成稻殼約6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航天航空技術:石川島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東芝,NEC,三菱電機等企業都是生產航天航空產品的,但實力和開發能力遠不及中國國家力量的航天技術開發。

日本現在航天和航空產業發展受阻礙,很大原因就是它錯誤理解了「系統集成能力」和「基礎工業能力」。反映在技術發展上就是做系統的時候認為自己基礎工業能力強,對系統提出一些超出自己集成能力的要求,導致系統集成難度成幾何級數增大,最終導致系統發展失敗。

日本做系統不成熟的最典型例子,就是航空業的F-2戰鬥機,日本在設計飛機的時候,大量採用新技術,比如機體一體化成型,相控陣雷達技術等;結果造成飛機採用新技術太多,各種技術整合出現問題,項目最後以失敗告終。反觀美國,儘管美國的基礎工業能力也非常強,但美國做系統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有時候為了整個系統可行性,放棄一些所謂的「新技術」而採用傳統技術。

日本的航天也是同樣錯誤,在初期技術沒有成熟的時候,盲目上馬大型火箭,太空梭等項目,結果只能是系統可*性大幅度降低,進程嚴重推後。現在,中國的載人飛船技術已經逐步成熟,日本的太空梭還只是在紙面上。實際上,美國在做太空梭以前,已經做了近20年的飛船和小型空間實。

中國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多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活動的國家!

中國作為惟一的發展中國家,參加了被譽為生命「登月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2006年1月6日,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分析粲粒子J/ψ衰變到1個光子和3個介子的過程中,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觀測到一個新粒子。該新粒子質量約為1835兆電子伏特,壽命約為10~23秒,人類的正常知覺根本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發現普通夸克模型以外的新型粒子,將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和自然界的認識。

由中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探測太陽風暴、地球極光和空間天氣環境的「夸父計劃」,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和航天界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已經有14個國家的60多位一流科學家參加到這一計劃中。北京大學肖佐教授在評價這一國際科技合作時強調。「第一個由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並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中、日工業先進之比較 (下)

二、在傳統行業領域,中國已有超越日本的樂觀前景:

鋼鐵:第一名是盧森堡的公司,第二荷蘭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鐵;第四名是JFE制鐵(日本);中國的寶鋼排在第六位(與日本合資);這方面排位還很難有重大突破。

2006年中國不鏽鋼產量達到600萬噸,超過目前世界最大不鏽鋼生產國日本,隨著IT相關生產設備、化工成套設備、汽車等產業的發展,不鏽鋼的市場需求在不斷增長。過去一直對中國出口不鏽鋼的日本、韓國企業將面臨減產和出口減少的現實問題,

化學:三菱化學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國和德國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日本NEC最近宣布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生物塑料材料。該公司將碳纖維與聚乳酸混合製備出這種新型材料,其熱導性比不鏽鋼還高。這種材料具有特殊的交聯結構,從而具有很高的熱擴散性。預計到2009年,這種新型生物塑料材料將實現商業化生產,場目標鎖定在電氣領域。

本精細化學工業擁有幾項世界第一或者世界唯一的產品和技術。日本化工公司將繼續開發此類世界領先的產品和技術,即使它們屬於縫隙產品。並以此建立日本化學工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

近年來,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學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金磚四塊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工業國家正在取代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動力。與此同時,諸如能源和資源枯竭、食物短缺和全球環境惡化等許多問題正在考驗著人們,迫使全球由大生產高消費社會向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社會轉變。精細化學工可以有助於解決這些難題。這也為精細化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汽車:GM暫時排在第一,估計會被第二位的豐田超過;日產第8;本田第九;這是日本汽車業的現狀。 但經有關權威分析,預測在2010年,中日汽車技術水平差距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可能是在部分領域,中國的技術水平將與日本持平。但在發動機控制、AT等複雜系統及車輛的整體設計等領域中,日本仍領先3年~4年。其次是對日本比較悲觀的看法。中國的技術革新、逆向工程不斷發展,日本技術在各方面都失去了優勢。中國的汽車比日本車更便宜、性能更高。最可怕的是日本的工廠和研究所都被中國的工廠和研究所取代。最後一種是對日本比較樂觀的看法。在必須具備綜合實力的汽車領域,中國難以輕易趕超,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仍為5~6年。當然,第一種看法可以說是最客觀的預測。不過,如果突然湧現出具有超凡能力的工程師,興起有巨大影響力的技術革新,所有的前提條件就都變了。有一點是肯定的:IT業所發生的事,對汽車產業來說並非是遙不可及。家用電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攬: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菱電機是前五名;

半導體:日立和三菱合資的半導體公司排第四位,英特爾高居榜首;

發明液晶屏的是RCA(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其成果卻是被日本企業拿過去,將發明成功地實現了實用化。一般認為,日本人在基礎研究上與美國、歐洲有差距,但是在研究結果的實用化上,卻擁有突出的優勢。比如,世界上民生用品,尤其是家電產品等方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幾乎是日本獨領風騷,但在彩色電視的顯像管和半導體等關鍵部件方面,韓國和中國台灣已經趕上了日本的水平,並在2005年,部分關鍵部件超過了日本。

通信領域:NTT獨佔鰲頭。 一般認為,新技術從研究到成熟是一個階段,從成熟到應用是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的時間10-15年。換句話說,如果現在想應用一項新技術,它必須在10年之前就已經成熟了,否則不能應用。日本正在計劃建設超導新幹線,也就是說,他們的超導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經成熟了。

但是中國微電子通訊產業卻突飛猛進。信息產業已成為中國製造業中第一大支柱產業。1980年,中國電信部門用的全是縱橫式交換機,西方多已改成電子可編程序交換機,容量大,交換快,可靠性高。瑞典愛立信,美國朗訊等跨國公司紛紛搶佔中國市場。但以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原解放軍通訊學院)青年教師鄔江興(2003年當選為院士)為代表的一批青年人,扔掉傳統思想,另開蹊徑,創造了自己的體系結構,各項指標都超過了西方。不到10年中國生產能力達到7100萬線(2001)。中國的新交換機已大規模進入世界市場,在很多國家有辦事處。去年華為銷售額達到453億元,中興通訊340億元。中國的通訊產業已進入世界的前列。 (之二)——中、日經濟發展指標比較

一、中、日具體經濟指標比較:

按國家統計局工業化定義,一個國家工業化全部實現的標誌:一是農業產值在15%以下,這條線中國剛剛跨過;二是農業就業在20%以下,中國目前仍高達50%,可以說還遠遠不夠線;三是城鎮人口比重須在60%以上,中國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遠的距離。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為38%,大概與今天的中國相當,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5年中國城鎮人口比例為43%,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分別為49%、22%、29%,就業結構還只相當於日本1950年代的水平,城市化水平只相當於美國1913年的水平。中國第三產業還遠沒有成熟,今後勞動力需求將很大,就業潛力還很大。..

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城市化還只有40%工業化和現代化,日本、美國城市化水平已經是90%了。中國在人大會上曾多次討論三農問題,解決三農的問題就是減少農村人口,就是實現城市化。如果中國的城市人口變成了90%或者是80%,那麼中國就不存在三農問題了。

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投資開始進入旺盛期。舉國上下為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歡欣鼓舞不已。

然而,中國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進入到了重工業化的高度加工階段,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經濟過渡。僅從工業結構上看,中國大約只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國目前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於「世界工廠」的牽引。據筆者的資料,2003年中國工業增長對GDP的貢獻高達63%。然而,從製造業總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億美元,中國為3825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2.4倍。顯然,中國遠稱不上「世界工廠」,日本卻是名符其實的國際製造業中心。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的80%以上已經在中國投資,外資項目的規模不斷擴大,外資在投資內地的所有資金中,63%是用於製造業發展,中國製造業也獲得關鍵性發展,這其中中國本土製造業實力始終處於競爭的劣勢,外資在中國製造業中的優勢日益明顯。

隨著外資製造業強勢進入中國,而中國本土製造業始終處於劣勢,中國本土製造業關鍵缺乏核心競爭力,即技術和品牌,中國製造業需要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如何用大智慧將外資製造業有序地納入中國製造業體系。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已初步完成,中國的製造業規模進一步增大,技術含量顯著提高,中國製造業初具規模,中國的製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世界工廠地位得到充分認可,中國作為世界生產大國已經獲得舉世公認,已經躋身世界四大製造國,其他美國、日本和德國,每年平均增長達到12%,是世界製造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中國製造業結構不斷升級,外商投資重點向技術含量高的新型製造業轉移,高新技術製造業受到高度關注,電子通信、航天科技、重化工業和新能源產業等高技術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目前大量的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這將有利於中國本土製造業的提高,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成為可能。

世界上最主要的電子通信設備、石油化工、汽車、機械設備等製造商已將中國作為戰略基地,產品製造、原料採購、新產品研發甚至產品銷售等一系列均將中國視為核心市場。

按現在的趕超速度,在「世界工廠」的道路上,中國要趕上日本已是指日可待了。但接下來的路卻會越走越艱難,按照溫總理所指出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能源問題、環保問題、勞工問題、市場問題都會困擾今後中國發展的速度,中國必須有危機感,沒有什麼理由可盲目樂觀的。

二、日本整體經濟指標均在發達國家中排列前二位

GDP比較: 2007年,按世界銀行《全球發展指標》統計,中國的GDP總量為24,66萬億人民幣,按當年外匯牌價摺合美元為3.38萬億美元,GDP增幅達到11.5%,首次超過德國,居全球第三位。

日本的GDP2007年達到4.38萬億美元。仍據全球第二。中日之間經濟總量仍相差1倍,如果2008年中國能保持10%左右的增幅,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中國有望在2008年或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勢頭對日本有很大壓力。原本從不對中國正視的,現在不得不轉變態度,面對中國。但差距依然存在,中國人均GDP仍然較低,僅為2280美元,排位世界第十一位,遠遠低於德國的人均35204美元的產值,也低於日本人均41480美元。均排位世界第二

雖然日本經濟在國內仍處在「蕭條」階段,但卻掩蓋不住日本企業在海外創造的「繁榮」。以GNP(國民生產總值)衡量,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達到2.9萬億美元,海外凈資產1.5萬億美元;海外製造業銷售額4348億美元,與日本出口相當。1991?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年均增長3.1%,凈資產年均增長13.9%,均高於同期日本GDP增幅。一個「海外的日本」正在默默地打造中。

2007年,中國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西屋聯合體簽署了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合同。這標誌著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從商務談判階段轉到項目建設和技術轉讓實施階段,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國家核電自主化領導小組組長曾培炎出席簽字儀式,並會見了日本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副社長兼西屋公司股東董事會董事長庭野征夫、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睿智。

2006年,以日本財團為主力的買家出資54億美元收購了核電「鼻祖」西屋電氣,其中三井財團的東芝公司出資41.58億美元,目前擁有西屋電氣77%的股份,美國紹爾集團(Shaw Group)出資10.8億美元,獲得20%股權,三井財團的另一企業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則以1.62億美元獲得了3%的股權。換句話說,中國實際上是從日本東芝公司,或者說,是從三井手中購買第三代核技術。

總體實力比:日本經濟實力既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海外。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中國全部GDP的2.3倍,其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總額為1.3萬多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相當(唐淳風,2001)。如此強大的一個隱形的「海外日本」,足令開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著口號,邁著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汗顏!以上一連串數據實際早已過時,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研究日本經濟的專家,提供最新的日本經濟數據,也足以說明中國對日本的漠視。

當前中國產業結構雖仍在不斷優化,但第三產業比重仍嚴重偏低。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8910億元,佔GDP比重為11.7%;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佔GDP比重為49.2%;第三產業增加值96328億元,佔GDP比重為39.1%。

在發達國家日本GDP構成中,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一般不超過5%,第二產業一般不超過30%,而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卻是最大的,一般為65%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還不太合理,第二產業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產業占的比重偏小。(之三)——中、日保護資源比較:日本的人均資源也很貧乏,但日本人懂得通過優秀的加工而揚長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長最快的時期,日本製造業產值占工業比重從81.4%上升到96.0%,而礦業從10.1%下降到0.62%,電力、煤氣、供水等基礎產業從7.74%下降到3.38%。中國也是人均資源不豐富的國家,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價出賣資源。以2000年為證,中國資源型產業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54.5%,其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占輕工業的62.0%,採掘和原料工業占重工業的50.5%。 中國現在開始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在這方面,日本比中國先進得多。以單位能源每千克油當量的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計,中國大約是0.7美元,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印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而日本同樣能源使用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高達 10.5美元,為全球之冠,約相當於中國的15倍。 能源運用效率比較:同樣的資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創造出比中國高出15倍的產值來,中國人又喜歡高談「老子」,講「天人合一」,可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珍惜何嘗比得上日本?!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全球能源安全上應當向日本學習,才能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雖然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但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較低。其中,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的開發。隨著經濟的較快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中國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面臨著資源約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環境壓力加大,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有待加強等三大挑戰。中國能源發展更應當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發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實現能源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在全社會共同參與下,全面推進能源節約。中國將採取推進結構調整、加強工業節能、實施節能工程、加強管理節能、倡導社會節能等五項措施,全面推進能源節約。中國正進入新一輪黃金增長時期。然而,2004年經濟增長才一發力,GDP總量剛剛佔到世界的4%,石油消費已躍居世界第二,發電量消耗佔全球消耗的 13%,此外還有鋼材消耗佔全球的27%,水泥消耗佔全球的40%,煤炭消耗佔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擔心中國長期增長會否導致全球資源不足,「中國會不會餓死全世界」? 如果中國真的能放下不成熟的大國架子,謙虛地向日本學習,並且要象日本那樣去倍加珍惜資源,高效地利用資源,那麼中國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中國眼下正進入一個苦心制訂種種「能源戰略」和「資源戰略」的熱潮,其實,大道至簡,中國應該象日本那樣,眼光向內、銳意挖潛,如此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變的水平上支撐中國經濟翻上好幾番。 2006年12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能源法論壇」,這為《中國能源法》的誕生作出了重要探討,也為中國未來保護能源、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提供了法律保障,為法治跨出了重要一步。正如溫總理指出的那樣:中國能源綜合治理要以起草能源法為龍頭,進一步完善我國能源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所以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不是一個人,一個學會,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是全國的大事情。首先,這部法有利於實施我國的能源戰略,可將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綜合性,強效性的能源政策上升為一可操作的法律範圍,以國家強製做保證,落實國家能源戰略;第二、確定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有利於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第三,有利於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優化型社會;第四,有利於提高能源安全生產水平,完善能源安全生產制度,明確安全責任,能源安全是制約能源發展的一個瓶頸;第五,有利於健全我國的法律體系。目前這部法的草案正提交最高立法機關審議,在能源問題上的許多難點的解決還需要一定時間。立法滯後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之四)——中、日綜合能力指數比較

一、勞力效率比較:

中國勞工多,是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優勢,可是中國卻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勞力,從而大大抵消了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同樣是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至1975年間,日本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1,07%;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只有5.19%,按美元計年均增長2.59%。勞動生產率指標的對比充分表明,中國的高速增長靠的是人海戰術,日本靠的卻是勞動效率的提高。 前八年,中國除了靠人海戰術,中國的增長還靠大量投資,可是投資質量又如何呢?都說日本壞帳嚴重,可是在從高速增長走向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日本銀行的壞帳率僅5%,而中國在1998年出現超過40%;2000年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還高達28.78%,如將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計算在內,則不良貸款率近45%。2007年則仍在10%左右,顯然,同日本相比,中國的投資效率與效益還要猛回頭。

從2007年的國家經濟支柱來看,工業這幾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不光是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質的提高,出現了很多有競爭力的企業。國際貿易就可以看出,原來我們國家只出口煤炭、木材基礎原材料等,現在中國出口名單中大量是附加值越來越高的產品。原來的服裝、鞋已經退居二線了,更多的是機械設備、成套設備,甚至還有高精尖的東西,像家電、電腦等等通信設備大量從中國出口,這是很好的現象。為什麼?原來中國是全世界加工的車間,現在發現它不僅僅是車間,而是一個巨大的工廠,已經具備了非常完備的配套鏈,導致國內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升。現在中國勞動效率越來越高,除了我們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之外,還有整個經濟結構性、制度性調整,可能也是目前有政府監管的市場經濟,非常符合中國的行情。這樣導致中國生產的產品全球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大面積出口,導致持續不斷的外匯盈餘流入中國,資產價值大幅度上漲等等,整個中國經濟不斷膨脹的現象,還有金融、房地產行業也是大面積受益。

未來幾年中國的勞動力素質提升可望繼續加速。高等教育普及使得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將繼續加速增長,而就業後數年仍將是這些勞動力素質加速提升的黃金時期。技術進步對勞動效率的貢獻仍將不斷加強。這體現在互聯網、計算機、手機普及率、郵電快遞業務的急速攀升,以及專利授權量、研發支出、技術轉讓成交額激增等方面。

二、科技研究投資比較:

R&D(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00年,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的支出為896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歷史上第一次達到1個百分點。而同一指標,日本2000年是3.12,不僅遠高於中國,也高於美國的2.65、以及德國的2.37、法國的2.17、英國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實上,1990以來日本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個國家在科技興國方面具有堅韌不撥的決心,也無意中泄露出這個國家富強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為本、科技領先。這一指標當然還顯示出「小日本」並非一些中國人所想像的是一個目光短淺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個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只有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才捨得哪些花大本錢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相比之下,中國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乃至一般的國民,都顯得是那樣的急功近利和讓人失望。中國人更喜歡喊喊「科技興國」的口號,或者在網上大罵日本人過過嘴癮,卻不願意花時間去補習科學知識。 專利發明方面:1995年,中國申請專利數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佔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請專利數佔全世界的13.48%,批准數佔全世界的15.3%。韓國產業銀行日前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若以韓國為基準(100)予以換算,則中國為76.5、日本為110.5。中國人還必須時時記住的一個數字就是:日本人中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已達到12人,中國仍是0。一位偉人說得好:「中國應當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可是,做比說要難得多!

三、企業比較:

在企業層面,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業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國企業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並不斷向外企流失。而每萬名勞動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員數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為109.3人,高於美國的73.8人、法國的60.3人、德國的59.6人以及英國的54.8人。 中國以進入世界500強為企業發展的目標雖已實現0的突破。而日本1994年的時候,在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家數與美國平分秋色、並包攬全部第1、2、3、4 名,前十名當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業。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業在世界500強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國只有12席,而且多是壟斷型國有企業,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2007年世界500強中,在前100名排位的,日本佔有8名,中國只佔2名。原中石油上升到第17位,中國石油天然氣排位24名。確實上升勢頭不小。

你敢想像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成為世界500強中家數最多的國家嗎?你敢想像中國企業佔據世界500強頭席,並且包攬前四名的盛景呢?這樣的日子也許有一天會到來。可是,我們的鄰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個誠實的中國人,一個立志全球的中國企業家,是否應對此表示一分敬意?!

雖然中國勞動力數量龐大,但其整體素質和勞動效率還有待提高,從而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形成一支快速運轉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注重製造業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實用性人才的培養。

培育大型企業,打造走向國際市場的「航空母艦」。我國規模大的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很少,缺少可以和國外巨型企業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艦」,這對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國應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使企業加速壯大,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帶動國內相關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同時,國內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借鑒國際大型企業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成熟的管理經驗,要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自身信譽度,積極打造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此外,我國的大型企業也應積極地將資金和技術投向國外,在國外投資建廠,在當地生產和銷售中國的產品,實行跨國經營,提高我國製造業的在世界的水平與聲譽。

(之五)——中日之間社會生活綜合指數比較:

日本是世界發達國家中最富裕的東方之國,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也是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究竟相差多少年,現在還無法準確估計,原來的數據早已過期,但至少有五年之久,網上的數據未被更正,這說明中國對日本的了解遠遠不及日本對中國的了解更透徹。雖然極大多數日本人都有鄙視中國的意識,但不等於它會忽視你。為此我花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時間去做兩國的國力比較,雖然大都不是我創作的,但為了提供比較新的數據,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查閱,雖然彙編時很枯躁也感到很累,但我深信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中、日勞動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仍較大

1、 人均收入:2003年,中國人均收入首次超過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則是

33077美元;2007年中國在人均收入上提高了一倍:2460美元(農村人口為4000元)

日本是34023美元,為中國的30倍。僅以人均GDP作為收入計,中國只相當於日本的

1966年的水平。日本是排在全球第22位,還落後於新加坡,中國則排在104位。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會長御手洗富士夫在1月1日發表的新年祝詞曾示,希望

政府加強經濟建設,在今後10年內使日本人均國民收入重回世界第一。在2000年,日

本人均國民收入曾排名世界第一,但2005年滑落到第四,排名一二三的分別是美國、荷蘭和英國。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御手洗富士夫認為,日本應該打破經濟活動閉塞沉悶的現狀,建設活躍的經濟。政府應該加強國家政務電子化建設,推動環境技術的新開發,促進日本國內更廣泛的以道州為中心的經濟圈的形成。

2基尼係數:百姓生活不僅看人均收入,還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

為0.414已達到國際警戒線水平,中國被公認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卻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國家之一,基尼係數0.285,可以堪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時期。而中國則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國有企業的高層領導可拿年薪上百萬,平安保險公司

的老總則拿6600萬年薪,顯示了貧富差矩進一步拉大。

3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這是反映生活水準的指標。2002年日本的恩格爾係數是22.3%而中國目前城市為37.1%,農村為45.6%也就是說,中國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卻將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國是生存消費,日本是發展消費。2007年,中國城市居民庭恩格爾係數下降到36.3%,農民則下降到43.1%。按照聯合國糧食組織提出的貧富標淮是: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到59%為溫飽;40%到50%為小康;30%到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他們是美、法、德、荷蘭、日本,中國農民和他們則相差幾乎為一倍。二、中、日對財富概念和實際購買能力比較

1、財富觀念:據2003年6月份由梅林證券日本公司發布的世界財富報告,日本擁有

1百萬美元金融財產的人數在2003年年底已達到131萬2千多人,他們生活低調,與常

人無異。而中國人均生活水平雖僅相當於日本「60年代」,但裝闊、擺架子的貪官、富商確實很多,一幫家屬們出了國門,便成了修養極差、人人鄙視的國際垃圾。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卻經常在國際上哭窮,處處厲行節約,常常「小氣」得驚人。2.收入與購買力:日本人固定月工資一般可以簡單的計算,大約多少歲每月就可以掙多少萬日元,例如30歲拿30萬日元,50歲拿50萬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終的兩次共2-5個月的獎金。所以30歲年收一般是450萬日元,40歲年收600萬日元,以上是稅後收入,低於這個數的是混的不好,高於這個數的是事業有成。稅收及保險等等一般佔10-20%,都在工資里扣過了由公司或銀行直接繳納給相關部門。這個夏季獎和年終獎很重要,臨時工沒有,只有正式職工有,在一個公司乾的越長越高,買房買車等基本都靠它。臨時工工資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時,一天工作八小時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3.日元/人民幣匯率變動較大,但一般可按1萬日元為700人民幣計算。還有個最粗略的計算方法就是100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現在到處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萬種什麼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幣7塊,在中國要賣10多元的東西如捲尺,工具等等在那裡也是100日元。超級市場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個或一把100日元。10個雞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購買力和1-7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說在中國1-7元可以買到的東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買到。 月購買力即中國月工資/物價=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歲工人的月工資/物價=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購買力中國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過來理解物價/工資比就是中國物價一天工資能買7件,日本則可一天買到100件。 (之六)——中、日社會福利水平比較

一、住房分配比較: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國土面積極為狹小的日本是中國的1.4倍。百姓生活不僅看人均收入,還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為0.414,已達到國際警戒線水平,中國被公認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卻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國家之一,基尼係數0.285,可以堪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時期。關於中國城鎮居民對住房需求的預期到底有多大,國內比較通行的判定標準是中國人均居住面積的國際比較。據官方公布的數字,目前中國人均居住的面積已達26㎡,官方也有人說這個數字在世界上屬於比較高的標準。同期美國的人均居住面積是60多㎡,日本大約是40㎡。但這個演算法與國際通行的統計標準是不一致的。中國人均居住面積是按建築面積計算的,而中國以外地區的人均居住面積是按實際使用面積計算的。如果把目前人均建築面積還原成人均使用面積的話,則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另一方面2005年城鎮居民 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已從2000年的39.4%下降到36.7%(恩格爾係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59%為溫飽水平;40%-49%為總體小康水平;20%-30%為全

面建設小康水平;20%以下為現代化水平)。如此說來,目前住房市場上存在著巨大的需求空間,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持續較長時間。但中國的房價卻又居高不下,特別是大城市土地出租使用的價格不斷攀升,除了政府在暗中和房產開發商配合默切地炒高土地價格外,在滿足一般市民的居住上又沒有制定優惠政策,那麼整個社會福利水平就不可能有合理的良性的提高。所以來自低層及中層層面的居民最為不滿的就是住房價格高得離譜,而高層的開發商仍在屯積房屋上不斷獲得暴利,從而加深、加大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穩定帶來負面。二、中、日失業率比較及發展趨勢

一個國家的失業率高低是最能反映社會的貧富差距大小的。西方國家對失業率反應非常敏感。工會對會員的工資和就業要承擔極大的責任,這是不允置疑的。有了這兩個基本保障,社會比較穩定,貧富差距明顯縮小,公民的社會地位也相對地公平。

2002年6月底,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失業人數為795萬人,分別比上一年底上升0.2%和25萬人。但這個數據遺漏太多,學者們估計,2003年中國城鎮失業率,包括登記失業、下崗職工和其他類型的失業,總計大約在8%至 10%。據中國官方新華社2008年4月報導,一個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數據稱,2008年3月末全國城鎮失業人員為825萬人。實際這個數據包含很多水份,隱性失業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字。而這個數字是不包括失去土地的農民工。所以說總計仍在6%至7%之間。

2007年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就業增加較多。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加快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長1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加快2.1個百分點。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253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億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4萬人,比上年多增加2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上年末回落0.1個百分點。但社會的不同層次的收入仍在拉大,例如李湘年收入是3080萬;平安保險馬老總年薪6600萬;壟斷企業、國營大企業的高層也都在豪奪,年薪大都在500萬至1000萬。讓他們獲得如此高酬的背後是不可能沒有政府的支持,這就是利益集團形成的必然趨勢,有的已墮落成黑社會,成為腐敗中最為強大的惡勢力。

中國的媒體經常報道日本這些年經濟困難、失業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實,日本失業率最高時也不過5.5%。2003年,隨著經濟回升,平均失業率很快回落5.3%。日本厚生勞動省29日公布的2007年12月份完全失業率(季節調整值)為3.8%,與11月持平。07年全年平均下降0.2個百分點,為3.9%,10年來首次低於4%,為10年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12月,日本總體失業人數為231萬人,比上一年同期減少13萬人,為連續第25個下降。日本由於出生率連續10多年下滑創新低,帶來勞動力奇缺,為此,日本政府最近作出決定,以前以黑戶口生存下來的外國人一律轉為正式日本戶籍,其中華人佔為多數。

據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2008)在接受新京報記者訪問時認為:目前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沒有98年金融危機嚴重。而我們認為由於上述兩個原因的存在,即使2008年中國面臨的經濟困境沒有98年那樣嚴重,但其恢復的難度也遠遠大於1998年。因為外部投資性資本流入的預期遠較1998年為弱,經濟恢復面臨諸多困境。他認為2008年有可能減少從業人員1000萬左右。據香港貿發局統計,港企在廣東省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僱用的勞動力約960萬人,而這些企業普遍面臨倒閉的危機。他曾在珠三角小範圍的調查表明情況比香港貿發局分析的更壞。雖然此次危機直接影響的從業人員只有1000萬左右,但整個產業鏈條僅廣東省就有可能造成3000萬人失業,全國有可能因此造成的失業勞動力高達5000萬人。由此中國的整體失業率在未來幾年有可能重上17%的高位危險水平,經濟總產出有可能下降20%!由此會給中國在奧運會後產生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失業率的年份,中國城市的惡性治安案件頻發,在城鎮管理問題上,決不要期望通過將農民趕回農村就可以萬事大吉,因為我們已經不可能再這樣做了。

三、中、日間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

中國人一向自認為最重視教育,並且一再強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中國的父母也的確是對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於國家教育經費的缺乏,由於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國人中,成人識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數約佔人口的15%以上,離教育現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學毛入學率為5%,離教育現代化起限30%相差

25%。真正的全國九年制普及教育還剛剛起步,要達到高中階段的普及教育還相當遙遠。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視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高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7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68%;成人識字率近100%。 中日兩國的教育相差多遠呢?據估計,中國的初級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後100年;中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後90年;高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後80年。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經費只相當於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近幾年,日本為了營造技術轉移和企業創業的適宜環境,被認為能夠產生乘數效應拉動日本經濟增長.基於這一論點,日本政府於2001年提出3年內創成1000家大學創業企業的計劃.從大學與創業企業兩個角度考察,日本的大學創業機制正在形成,大學創業活動在日本政府推行的教育科研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正在由被動型向主動型演化。

2007年,日本開始全面進入大學「全入時代」,也就是說,高中畢業生與高校招生人數基本相等;(之七)(上)——中、日文明信用婚姻之比較

一、 中日文明之比較:

也許有人會說,日本不過是強在經濟、科技力量和物質方面而已,日本的古文明卻沒有什麼可誇的。文明的題目是一個大題目,筆者如在這方面進行比較,那隻能通過一些中國人非常關心的社會性指標,來管中窺豹。

日本是一種雜種文明;它通過自身內在機制選擇,沉澱,造就了一種多元素的新文明。它能夠把常人認為不相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既有中華,又有西方再加上本土的,這就是攪拌器的功能,攪合成燦爛的日本雜種文明。日本人普遍認為自己「為高等文明人,至少已不是一千年了。」作家小泉八雲說「日本成了世界最非常的國家!」這句話有其真實性。

眾所周知,從社會信用和國民素質看,日本人普遍被認為性格豪爽、工作認真嚴謹、講求效率,守時、重信用、謙虛講禮節;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合群特徵,在觀念和行為上統統表現出極大的一致性。合群意識導致了日本人強烈的集團指向性。集團意識強並具有強烈的對集團的忠誠心和負責,成為日本人的共有特性。日本人就個人而言,都小心行事,但一旦形成集團便膽大妄為,這種民族特性特別到戰爭時顯得更為有力。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無論是走到擁擠的地鐵,還是人頭攢動的商場,地面都光潔如新,地鐵的牆壁上也看不到亂寫亂畫的現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場所抽煙和吃零食,更沒有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的習慣;日本人遵守交通規則,無論是繁華的東京、大阪,還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個交警,汽車、人流嚴格按紅綠燈指示行動,一絲不苟。 反觀「文明古國」的我國,情況如何呢?如果說,那是因為中國人的物質文明還不夠「倉稟實而知禮節」。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強調「客觀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來問你,中國人如今的收入水平相當於1960年的日本,文明禮貌卻遠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幾倍的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更沒有盛唐時期的風雅儒愛,真的是「倉稟實而知禮節」嗎?

就中、日間的文明作比較,說明文明不該是永恆固有一種發生型的。而日本自古以來就攝取他國文化來完美自己的。不僅是別國的技術,也包括文學藝術,他們總是全面地加以吸收。而中國吸取他國文化則少得多,大都是自生的,比較單一,缺乏互補,好多民族的弱點總得不到及時修正。日本雖沒有自身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從「富國強兵」的立場出發,不但有科字技術,也未忽視政

冶、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引進、消化、建設,最終達到了強國夢的目的。一個國家的民族性與其國家能否成為強大有著極為密切的影響。

(中)——中、日信用之比較

政府素質與社會信用

日本是世界上政府較為勤政的國家。公務員特別勤勉執政。他們平時穿戴的工作衣就足以說明他們是真的為公民服務的,就如我們藍領穿的那種工作衣。這當然不是為了作秀,而是隨時隨地為公民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兩手放在背後去吆五喝六。這個細節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叫打成一片。我們這裡的公務員平時總是西裝革履,盡量與百姓保持不一樣。他們只有在報告會上喊口號時,以及和人民群眾衝突時才會「打」成一片。政府的信用是被人民接受才是最關鍵的,這一點都做不到位,那麼怎麼帶領人民去搞建設呢?什麼才是領導形象?這一點好多領導還都搞不懂。

企業信用

據有關部門調查,2001年中國有283家名優企業的650多種產品被自己的假冒產品侵權偽造,上半年全國工商管理系統共查處各類合同欺詐等違法犯罪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現在到中國農村鄉鎮走一走,那基本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的天下。這又說明什麼,說明中國的企業坑蒙拐騙正在嚴重侵蝕這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現在這種情況是有所改變,但虛假廣告仍然越演越烈,至今還不能從根本上抑止住。 前二年社會上又添一個新的現象,就是企業拖欠民工工資愈演愈烈。據全國總工會公布,目前中國民工被拖欠的工資估計有1000億元左右,其中建築業佔70%以上。有些地方,包工頭欠民工的錢,建築商欠包工頭的錢,追到最後,發現竟然是地方政府欠建築商的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地政府拖欠工程款佔全部拖欠工程款的四分之一以上。直到2007年這件醜事才被初步抑止住。

前面已提到中國各商業銀行的呆壞帳記錄舉世無雙,這說明中國企業的信用記錄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業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據統計,2001年,我國國有企業相互拖欠貨款已經超過1.6萬億元,造假經濟的規模高達1270多億元,國家為此每年損失稅收250多億元。中國信用正在讓中國年輕的市場經濟付出代價。而中國的學者現在終於開始明白,信用問題的解決,光靠外部的法律監管、內部的企業治理結構都是不夠的,還要靠人們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被破壞得差不多了,要構建文化資源,中國人不知從何入手。而日本卻是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來完成現代化轉型的成功案例,日本人居然將武士對於主人的忠誠轉變成了企業員工對於企業的忠誠,進而建立起全社會的工商信用

(下)——中、日兩國的婚姻觀和離婚率比較

日本人對待婚姻的態度非常現實而很少去追求浪漫戀愛和婚姻。注重門當戶對是日本人婚姻的一大特點。富豪子女只有覓得地位和財富與自己相等的婚配對象,才能獲得父母和家族成員的認可並得到支持。以家族血緣為紐帶來構築或編織有利於自身的廣泛的社會網路的做法也屢見不鮮。九十年代時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社會處處出現蕭條景象,豪華婚禮銷聲匿跡。日本人開始凡事講究節儉,那種一擲千金的婚禮已不多見,代之而起的是光辦理入籍手續,不舉行儀式和喜宴的婚禮,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簡樸婚禮」。

當前,中國青年男女的婚姻觀幾乎重複日本八十年的潮流,女子無不選擇以金錢物質為第一的嫁偶對象,所以放低對人品、道德、性格的要求;而男子所選擇的也大都以美色為第一,同樣對以上的基本要求放低,因此必然給以後的家庭和婚姻穩定帶來隱患,最後雙方的選擇就是離婚。這就是當前離婚率不斷升高的主要原因。

當前西方國家離婚率居高不下和發展中國家離婚率穩步上揚,這是20世紀以來社會婚姻家庭關係的一個顯著的特點。20世紀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革的時代,延續了二千餘年而未發生實質性變化的中國傳統家庭也在世紀之初發生了劇變。婚姻家庭問題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討論熱點,關於離婚自由的討論,是「五四」時期新舊思想衝突的焦點。新中國建立以來,政府在反對和解除封建性質的婚姻關係的同時,努力實行和健全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與西方社會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離婚率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但也出現了幾次離婚高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當社會發生劇烈變化時,經濟所受到的衝擊特別激烈,則必然要影響婚姻和家庭的穩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包含兩性之間神聖的關係,日益缺乏穩定的中國家庭生活,會給中國人帶來什麼?是更加不負責任,更加追求私慾還是更多的心靈自由、更多的個性解放?這從一項婚姻調查數據分析,可見,離婚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和文化程度越高的離婚率都較低。處於中間文化程度,尤其是高中文化程度者離婚率最高,達到百分之二點五;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離婚率最低,只有百分之零點六。而傳統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國社會卻每況愈下:1980年,中國的離婚率為 4.75%到1997年上升到13%,上升了8.25個百分點。其中,上海在過去20年中,離婚率增加了20倍。重慶市近5年來有30萬人離婚,令全球

側目:中國人怎麼啦?

中國人無論想不到, 2001年,「後現代化社會」的日本離婚率才0.23%,是亞洲各國中最低的。目前亞洲離婚率最高是中國和新加坡。日本近幾年來離婚率也略有增高,其中,中年夫婦離婚率數量增加得尤其快。2002年的夫妻離婚是30年前的3倍。為此,日本一協會在2007年推出好丈夫十大等級降低高離婚率的活動,如今這個「丈夫協會」在全國擁有4000名成員。日本今年還對一項法律進行了修改,規定離婚女性有權得到前夫的部分養老金。從而也為抑止離婚率增高作出了措施。

(之八)(上)————中、日環境之比較

那布滿綠樹、風光秀麗、詩意盎然、滋養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國,如今已淪為中國人的瞭然殘夢!日益被工業污染的大地、荒漠化佔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國土,斷流的黃河,黃河化的長江,以及春天刮過北京的漫漫沙塵,就像是中華大地母親的嘆息,又像是天地間最嚴厲的一聲聲警告。中國,已經禁不住折騰,已經不堪重負了。 與大地一同乾涸的還有中國人的心靈。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國人的心靈。日本人何以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依然讓國土保持錦繡,何以不讓GDP蒙蔽了頭腦,何以比中國人早走了半個世紀的科學發展觀之路。中國人,是否應該放下「高貴」的身份,去認真地研究一下,學習一下?這是一位從日本訪問回國後寫下的一點感受,我把它作為本文的開頭。

為此,我對中、日的環境再作深一步的比較。

一、自然環境保護

中國在2000年森林面積已只剩下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才16.55%,僅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森林0.128公頃,只相當於世界人均0.6公頃的21.3%。2005年,我國森林面積上升為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上升到18.21%但仍位於世界第134位。

當前中國在人工造林上有所突破,力爭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0%。據有關統計,2007年中國森林生志態建設與保護持續推進,全國完成7800萬畝,2008年將完成造林面積8000萬畝。但中國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森林面積的1/4。居世界第5位。

中國一方面是在加大力度造林,擴大人造林面積,但另一方面對原始森林的砍伐仍不能獲得有效的抑制。所以整個生態的惡化仍在擴大。這次北京奧運舉辦前,一些國外運動員是戴著防毒口罩進入中國的,說明中國的環境污染仍不容樂觀。

而日本的國內森林覆蓋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整個日本全被綠色植被保護著,所以空氣質量相當好。

我太太曾去過日本探望兒子。從上海出發,當飛機在上海迷朦朦的上空飛翔時,就明顯感到地面的上空是混沌一片,根本看不清藍天和東海。但飛機一到日本領空,頓時感到就不一樣,天空碧藍的,海水也是碧藍的,空氣是清澈透明的,非常清晰。 在東京給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派寧靜,儘管大城市,人也較多,但不是亂鬨哄的,秩序井井有條。東京的郊區每條小溪的水都清澈見底,天空一塵不染,你可以一二星期不必去擦鞋,衣服掉在雨水地上不必擔心弄髒再去洗,席地而坐是隨意的事。這樣優良的環境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日本人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所改造過來的。

日本的環境保護曾經走過一段彎路,戰後工業化進程加快引起的公害,曾發生震驚世界的水俁病、疼痛病和哮喘病,東京的天空曾一度煙霧瀰漫。直到70年代,日本政府才開始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通過搬遷關閉污染企業,增加政府和地方公共團體對公害治理和環保的投資,加快排放煙塵的技術革新,全力開發低公害的汽車等措施,如今的東京已是晴空萬里,空氣質量良好。在垃圾處理方面,據統計,日本國民每人每年扔掉3噸垃圾。一直填埋家庭垃圾和產業廢棄物的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餘地繼續接受垃圾。為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日本採取分類處理和焚燒的方法。東京港區清掃工場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垃圾焚燒處理廠,其外表像一個大型蓮花雕塑,日處理能力600噸,員工只有72人,總投資445億日元,3隻焚燒爐對可燃垃圾進行800℃1200℃高溫燃燒處理,產生的餘熱用於發電,每月收入2000萬日元;採用先進的脫氮、洗塵和污水處理技術,將垃圾處理產生的公害降至最低限底。根據1997年8月修訂的廢棄物處理法實施令及實施細則,日本加大對焚燒設備的更新改造,到2002年使二惡英的排放標準由目前的標準值80降至法定的0.1mg/m3。東京地區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和大件垃圾三大類,並將其中的資源垃圾回收再利用,可燃垃圾送焚燒廠處理,不可燃垃圾大部分用於東京港灣填海造地,一部分進行高溫燃燒,大件垃圾先進行粉碎,再分可燃、不可燃處理。負責垃圾處理的東京清掃局每年處理垃圾400多萬噸,年預算支出2800億日元(折人民幣196億元),佔東京都財政總支出的4%,人均垃圾處理費用為3.5萬日元,每噸垃圾處理費用高達6萬日元。垃圾收集處理實行收支兩條線,收入主要靠公司垃圾處理收費和焚燒發電收入(6億日元/年),64%的費用由政府預算負擔。在綠化方面,日本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0%,所有的高山峻岭幾乎全覆蓋著茂密的綠蔭,即使在繁華的大都市,街道、公園、廣場、山頭到處充滿綠色。國民的綠化意識強,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植樹綠化活動,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日本正在針對全球環境問題,積極研究制訂對策,開拓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主要是縮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遏制地球溫暖化造成的災害;削減氟利昂的排放量,遏制酸雨對自然界和人類的污染。同時,制訂條約,防止跨越國境的廢棄物污染,特別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害廢棄物。

日本環境法制定開不是很早就有的。當英國1847年對《都市改善法》實施時,日本還根本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直到1967年日本才制定了《公害對策基本法》,1970年又作了重大修訂,明確了廢棄物處理對策為公害對策,並規定了關於自然環境的保護,到了1993年,日本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作為其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而且形成了以憲法關於環境保護規定為基礎的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

儘管時間並不長,比我國制定早不了十年,但效果卻遠遠超過我們要幾十年,說明光有法不去嚴格執法,一切都毫無意義的。(之八)(下)

——中、日環境比較之二

二、社會環境

2005年國家審計署發布了第3號審計結果公告,公布了外交部、發展改革委等32個

部門單位2004年度預算執行情況。

這32個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大機構具體是:

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物資儲備局、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公安部、司法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遊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地震局、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法學會。審計發現,上述部門單位在2004年度預算執行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需要加以糾正和改進的問題。例如虛報多領、擠占、挪用、違規收費、私設賬外賬和「小金庫」等問題。

例如國家物資儲備局用國家的錢買股票。

1995年,國家物資儲備局以進口物資為名,撥付該局深圳辦事處所屬深圳華儲實業公司購貨款7600萬元,實際有7545.60萬元被用於購買香港某公司持有的股票。

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屬單位未經批准自行收費1.54億元,其中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向各地主考單位歸集英語四六級考試費1.4億元。

衛生部下屬單位拿專項結存資金近200萬元買汽車。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屬單位用900多萬元公款買了分紅保險、投資基金

2004年,國資委管理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用900多萬元購買了分紅保險和投資基金。

截止2004年11月末,國資委管理的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私設「小金庫」90多萬元。

2004年,外交部在日常公用經費中,列支未列入財政部核定預算的辦公樓、培訓中心等改擴建工程支出1880.30萬元。另外,外交部將2004年底前預撥給北京尚志建築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工程材料款2788.20萬元,列為當年工程項目支出。

特別是國家體育總局下屬公司竟提取個人獎酬金達1.31億元。整個國家的國庫財產已被國家重大機構的權勢者們佔為小團體所有,其腐敗行徑令人觸目驚心。

由於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舉例。詳細內容可查政府門戶網站。

國家審計署雖已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出具了審計報告,下達了審計決定書,提出了整改建議。上述部門單位也表示,將認真進行整改。但被處罰的這些權勢者究竟是誰?國家有關部門卻從未向人民公開公布過,暗箱操作反腐敗,是掩護真相還是家醜不可外揚,真令人不可思議。

2007年7月,上海社保案「東窗事發」,輿論一片嘩然,海內外媒體都給予了極大關注。

為此,原審署長李金華說:「說老實話,上海社保案,我們查處得非常快,300人用了3天時間就進駐上海對有關問題進行審計,並用20天時間把全國各個省、市的社保資金問題都做了審計。」

李金華認為:「通過這次審計,我相信在今後幾年,社保基金不會再出現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他也頗有憂慮地補充說:「社保基金審計雖然整體不錯,但問題依然存在,我們目前只能抓大放小。」

另外,李金華還透露說:「目前,專項轉移支付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也是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問題,退耕還林還草、社保基金、三峽移民資金、教育基金,究竟有多少項轉移支付,所有人都搞不清楚。特別是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往往因為財政資金鏈條過長而出現層層盤剝,與此同時,也滋生了地方官員勤跑中央的奇怪現象。」

對於目前中國審計工作的現狀,李金華認為:「中國的審計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既要學習國外經驗,更要走自己的路。」

看來中國反腐敗之路還要走很長一段曲折的路,在這方面為何思想不能解放一點呢?

你可以不喜歡日本,但你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日本還是世界上較為廉潔的國家之一。

日本為了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促使行政機構公正高效地執法,2001年開始實施《情報公開法》,該法擴展了可公開的行政文件範圍,提高了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並明確了6類不公開的情報。政府部門的公開情報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公開是指這個政府部門通過文告、網路等形式主動公開情報;被動公開是指個人或單位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要求其公開有關情報,受理部門按其要求依法公開有關情報。

為此,世界上反腐敗的機構也正方興未艾,1993年專門成立了國際透明組織,每年公布清廉指數。 國際透明組織又稱「透明國際」,是國際上一個有名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專門致力於抑制貪污腐敗。「透明國際」總部位於德國,該組織從1995年開始,每年定期發布全球各國家、地區的清廉指數。目前該組織已經在全世界163多個國家建立了分會。

清廉指數的數據來源是由一些專家學者從國際上重要、著名的調查報告中(如號稱世界「權威」的「蓋洛普」、「政治與經濟風險組織」、「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和組織所作的調查報告)提取有關人士對各個國家腐敗程度的感覺和評判數據,加以綜合評估,給出分數。採用10分制,10分為最高分,表示最廉潔;0分表示最腐敗;8.0~10.0之間表示比較廉潔;5.0~8.0之間為輕微腐敗;2.5~5.0之間腐敗比較嚴重;0~2.5之間則為極端腐敗。

2005年,「透明國際」發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敗年度報告》,對世界各地區腐敗形勢進行了評估。在133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清廉指數得分為3.4分,與斯里蘭卡和敘利亞並列第66位,日本卻處於最清廉的前30個 國家之前列。 2006年公布的《全球反腐敗狀況2005年度報告》,芬蘭以9.7分的成績穩居全球廉潔國家榜首。而孟加拉國和海地以1.5分排名並列第145位。中國則排位倒退在第70位。中國香港排名為第15位;台灣從30位退到第34位;海地、緬甸和伊拉克被例為世界上最腐敗國家即第163位。而日本在最廉潔國家的原第30位中又提前了幾位。當前世界各國為了反腐敗而採用了透明政務、透明信息制度,這是一些國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又一個成功經驗。早在1776年瑞典就開放了政府記錄,公民不僅有權查詢政府的公務執行情況,同時還可以查閱官員甚至首相的財產與納稅情況。同樣和瑞典都號稱社會主義國家,但我國政府的廉潔表現之差讓國人汗顏。

為此人民網發出了網友們強烈的反腐敗的呼聲:

今明兩年,全國各級領導班子要換屆。這個時候要特別警惕有人跑官、買官、賣官,千萬別讓那些手段卑鄙、品行惡劣、能力平庸、口碑不好的人堂而皇之地佔據各級領導崗位,而傷了真抓實幹、品質優良的心。並要求從高層領導帶頭開始公布個人財產情況,讓陽光財產成為透明信息,但這個呼聲至今無人響應。


推薦閱讀:

這個中藥比較甜,補心神,治失眠,與紅棗最配
【沈宗靈法學文集】什麼是比較法
幸福是個比較級,要有東西墊底才容易感覺到
錢滿素:拐點:1908——2008比較
國內外電機製造比較,你們覺得怎麼樣?

TAG:中國 | 成熟 | 比較 | 中日 | 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