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對本草學的貢獻
07-24
原載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22卷)梁代陶弘景對南北朝以前的本草學進行了整理、總結、創新,並對本草學做出貢獻,使中國本草學走上系統化,為後世歷代主流本草所宗。所以陶氏本草書成為後世本草的典範。 歷代主流本草,無論是總論或各論方面,都是沿襲陶弘景所創諸範例向前發展的。如藥物自然屬性分類,三品的分類,本經文、別錄文的區分,本經和別錄葯條文內容的整訂,本經和別錄文的書寫程序,……都是陶弘景在作《本草經集注》時定下來的。千餘年來,歷代本草學家一直是在沿用的。象今日流行各種《本草經》的輯本,其藥物條文都是陶弘景整理的文字;各種本草所錄的別錄文,也是陶弘景整理的文字。茲將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對中國本草學的貢獻,分六點介紹如下:1.全面總結本草,使本草學系統化陶弘景作《集注》之前,所見到的《本草經》是多種同名異書的本子,也是各家名醫在《本草經》中附經為說,形成的多種本子。這些不同的本子,收藏藥物數量不同,主治內容多寡不同,三品分類不同,藥性寒熱不同,藥物分類不同。總之,當時《本草經》是存在混亂情況。陶弘景考察前代醫家用藥都重視本草。如陶弘景序云:「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亦皆條理藥性。」而當時習醫者,又不重視本草。所以陶氏序云:「今庸醫處治,皆恥看本草,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葯類違僻,分兩參差,亦不以為疑脫。」同時陶氏還見到當時賣葯和配合葯者,時有作弊。陶序云:「采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並皆莫測,螵蛸膠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又合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葯貴石,無不竊換。……以此治病,固難即效。」陶氏深感本草的重要,而當時本草經存在混亂,習醫者不研究本草,採藥者和合葯者又在作弊,如此情況,怎能治好病。為此陶弘景才把本草作全面的總結,使中國本草學得到系統化。所以陶氏《本草經集注》,不僅在當時成為本草名著,而且也是後世歷代本草的典範。2.《本草經集注》有承先啟後作用自從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問世,到唐代將近有160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各個藥物的內容都有新的進展,新葯不斷地增加。所以唐代就有編修新本草的必要。唐代編修新本草,是在過去舊的本草基礎上進行編纂的。至於選擇什麼樣本子做藍本,是要經過研究的。當時流行的本草有很多種,據《隋書.經籍志》收載本草,近60種。到唐代編纂《新修本草》時,獨取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為藍本,對其他50多種本草皆不用。這就說明陶氏書總結前代本草極為完備,在當時是勝過所有的本草的。《唐本草》的編纂,除增加114種新葯及注釋外,在編寫體例上,全部沿襲《本草經集注》的舊例,所以《本草經集注》在中國本草史上有承先啟後的作用。3.陶弘景發展了本草藥性陶氏對本草經文,除將13條序文注釋外,對藥性的論述,亦有所發展。例如他在序錄中指出:「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易知,惟冷熱須明。」又如三品藥性,《本草經》只提上、中、下三品一些原則的話,但陶氏更具體地說:「上品藥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然而歲月常服,必獲大益;中品藥性,祛患當速,而延齡為緩;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這些論說,對《本草經》三品藥性是有所發展的。關於藥物配伍,《本草經》只提君臣佐使,而陶氏認為「凡和合之體,不必偏用之,自隨人患參而共行。大抵養命之葯則多君,養性之葯則多臣,治病之葯則多佐」。關於藥物用法和用量,《本草經》沒有提及。而陶氏提出用藥,要注意用量和用法。陶氏注云:「又有分劑秤兩輕重多少,皆須甄別。若用得其宜,與病相會,入口必愈,身安壽延;若冷熱乖衷,真假非類,分兩違舛,湯丸失度,當差(病癒)反劇,以至殞命。」關於毒藥用量,《本草經》只言「先起如黍粟,不去倍之」。陶氏認為這樣不夠具體,藥物毒性大小強弱,各不相同,豈能單用黍粟為例。毒性不同的藥物,應以不同容積物為例。所以陶序云:「毒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芫花輩耶?」關於藥性的應用,《本草經》僅言「治寒以熱葯,治熱以寒葯」。陶弘景提出,除按藥性寒熱外,還要注意藥性偏長和病人性別、年齡、情志狀態、鄉土風俗等。陶序注云:「按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取其偏長為本,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土風俗、並各不同。」4.創新編寫體例為後世歷代本草典範陶氏《本草經集注》在序錄方面,除對《本草經》序文13條注釋外,又創製很多新例。如諸葯採制、合葯分劑料治法、諸病主治例、解百葯毒例、服藥食忌例、葯不宜入湯酒例、七情畏惡例、葯對歲物藥品例。此等創例,非《本草經》所固有;但後世歷代本草,皆相繼沿用;在某些方面,並有所發展。在這些創例中,體現陶氏對梁以前本草學的成就作了系統性的總結。在陶氏所作的創例中,有很多論點,對後世藥學起著深遠的影響。在諸葯採制方面,重視藥材原產地,提出「諸葯所生,皆的有境界」。這就開創了「地道藥材」之說。對採制藥材,則指出植物葯大多在二、八月採取。並提出「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花、實、莖、葉,各隨其成熟」的採收經驗。此外陶氏重視藥品「真偽好惡」,提出鑒別藥品方法,實為開創中藥鑒定的先河。在合葯分劑料治法中。對各種劑型製作方法,及各種藥物炮炙方法,積累了很多經驗。例如對蜜的煉製,陶氏說:「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黃,則丸藥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為後世製藥方法,提供了保貴的經驗。並在「諸病主治例」中,又創製按治療作用對藥物進行分類法。陶氏《本草經集注》在各論方面,也有創新。例如在藥物分類方面,陶氏除保持《本草經》三品分類外,又按藥物天然來源,創立自然屬性分類法。將全書收集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有名無實七類。這種分類方法,一直支配著中國歷代本草的分類。如《唐本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都是在陶氏創立自然屬性分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5.保存下許多古代科技史料陶弘景博學多聞,他不僅明醫藥,對天文、地理、博物、曆法、道教亦精通。因此他在書中記載下不少有關科技史的資料。例如《證類本草》卷四水銀條引陶氏注云:「水銀,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按水銀和某些金屬能形成合金,名汞齊。有些汞齊具有可塑性。《證類本草》卷三消石條引陶氏注云:「消石,其色理與朴消大同小異,月 出月 出如握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是真消石也。」按消石含有硝酸鉀,強熱分解,放出氧;同時鉀鹽,強燒之,有紫色的火焰,呈紫青煙色。朴消即無此反應。這些記載,都是寶貴的化學史料。6.《本草經集注》反映出陶弘景治學精神陶弘景做學問的態度,是很嚴謹的。陶氏作《本草經集注》時,既重視文獻資料,又重視民間實踐經驗。在文獻上,陶氏書中援引的書有《博物志》、《劉涓子》、《桐君錄》、嵇康《養生論》、商丘子《養豬經》、汜勝之《種植書》、《詩經》、《禮記》、《爾雅》、《蜀都賦》等。對文獻來源,均註明出處。特別對《本草經》文,以朱書為標記,我們今日所以能識別本草經文,全歸陶氏之功。在民間實踐的經驗上,陶氏收錄的亦很多。正如陶弘景序中所云:「或田舍試驗之法,或殊域異識之術。如藕皮散血,起自皰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麵店蒜韭,乃是下蛇之葯;路邊地松,而為金瘡所秘。」這些話,都說明陶氏對民間用藥經驗,是很重視的。陶氏在注釋時遇到不識處,即注以存疑。例如《證類本草》卷三十鬼蓋條引陶氏注云:「鬼蓋,一名朝生,疑是今鬼傘也。」又地筋條,陶注云:「疑此猶是白茅而小異也。」又勒草條陶注云:「疑此猶是薰草。」類似此例很多。此外從《本草經集注》中,還可了解到陶弘景是出自醫藥世家,精通醫學,富有救死扶傷精神。他在序文中說:「余祖世已來,務敦方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獲其效,內獲家門,傍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不限貴賤,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數百千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薦讀】劉長林中醫理論八議⑧| 中醫哲學對人類的重要貢獻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
※淺議《婦人大全良方》對中醫婦科學的貢獻
※日本經濟又活過來了, 沒想到中國的貢獻最大
※愛因斯坦和牛頓,誰對物理學的貢獻大啊?
TAG: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