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格雷投資張可興: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成長史
轉載▼
標籤: 財經格雷可興新東方 |
雪球投資人訪談系列#@張可興
一個投資者究竟是如何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的?帶著這個問題,近期我們拜訪北京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可興,在長達2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從自己大學畢業做實業的經歷談起,勾勒自己投資理念的形成並分享獨特的投資經歷。以下為此次拜訪後整理稿件的第一篇(其他兩篇隨後會發布),相信對許多投資者都有幫助。
1.投資股票與做實業道理相同甚至更簡單
提問:你剛提到做實業給你帶來有用的投資經驗,在你看來,做實業和做投資存在哪些差別?
張可興:說實在的,我覺得從事實業和投資股票沒啥區別,兩者屬於同一類性質的工作。2005年有朋友建議我買股票,當時我覺得投股票就是賭博,但是後來進入投資領域後,才發現做實業與投資股票之間是具有連貫性的。創業者要知道自己投的錢是否在未來又比較好的布局,而投資股票也一樣,必須判斷這家公司在未來是否可以勝出。區別在於我只是沒有親自參與運營而已,看著其他人在做,這比自己做要簡單。
提問:那麼做實業的經歷對於你投資風格的形成有哪些影響?
張可興:在做投資時,我延續的就是做實業的風格,不管是選項目、選行業、選企業,都會採取做實業的調研與分析方法。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做投資你深入研究一家企業,但最後做結論時需要一些大的常識,不太拘泥於很小的細節。而做實業,你不僅需要在研究上投入精力,還必須考慮到公司運營管理、市場上推廣等各個方面。這樣會增加你的工作量。
我創辦格雷投資的信心也來自做實業積累的經驗,因為從巴菲特的理念出發,你會很容易理解「做企業和買企業」是一脈相承的,不需要邁多大的坎兒。例如「做企業」我會優先考慮:1)判斷有沒有增長空間;2)有沒有真實客戶需求;3)能不能賺錢,有利潤;4)行業是否足夠大,這樣的方法也適合於挑選投資標的。
同時「做企業」會讓你對公司之間的競爭有更深入了解。為什麼新東方更有競爭力?因為新東方從93年就形成快樂教育的文化,依託此文化招收並培養出龐大的明星教師隊伍,形成新東方獨特品牌,這是其他任何一家教育公司都不能比擬的。教育本身不是標準化的產品,但新東方通過培訓教育隊伍做到上課體驗的一致性,即產品的標準化,這樣就具有強大的區域複製能力。
2.談教育培訓創業經歷:先考慮能不能幹過新東方
提問:舉個例子,當你在考慮進入教育市場的時候,你會怎樣做調研?
張可興:我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幹過新東方。調研發現在北京干不過,那麼換個地方,去西安。西安當時沒新東方,只有一些教育培訓小作坊,經過觀察完全能幹贏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你去看小作坊的運作思路、市場營銷,就會有這個自信。當時我們並沒有做教育培訓的經驗,但沒關係,沒有經驗就去複製模仿,你只需要比當地市場第一名做得更好就行。小作坊後來一打就垮,這也印證我對教育培訓行業競爭方式的判斷,即只要你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就更有競爭優勢。
新東方和我們同時進入西安,但後來我們的市場份額遠遠超過它。拼過新東方主要原因有兩個:1)新東方雖然是民企,但體格龐大、動作緩慢,機制沒有那麼靈活,而我們非常靈活。例如新東方報名不方便,而我們報名點就便利的多。例如我們會在每個學校選學生會頭目,讓他們做兼職銷售並給回扣,但新東方複製不了這種回扣模式。更靈活、效率更高,許多小企業能生存原因也在這裡;2)做到差異化競爭。新東方在托佛、GRE領域很有競爭力,但在其他領域競爭力沒那麼高。我們當時避開它的強項,除了托佛、GRE外其他都做,例如我們會擴展到兒童、多語種教育等培訓項目。
提問:為什麼沒有將教育項目趁熱打鐵,繼續快速擴展到其他地域呢?
張可興:我們原來打算從2004年開始在全國複製西安模式,並且考察了天津和武漢,但後來發現,當我們在陝西與新東方競爭時,其他地方性的對手也在成長。這裡就是時機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錯過進入異地最好的時機。其次國家當時推出政策,四六級考試與學位不掛鉤了,這對我們招生影響很大,因為我們四六級每年的招生有2萬人。
稍作總結就是,2005年我看到正在做的教育培訓項目的瓶頸,而當時有一個更好的項目出來,所以我挑選了一個職業經理人負責西安項目,我自己的主要精力轉作一個類似Facebook項目。
3.談互聯網創業經歷:項目競爭期集中在6-8個月
提問:我們知道你後來也放棄了互聯網創業的項目,放棄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張可興:國內當時出現了很多模仿Facebook的社交網路,我們做的露臉網做到行業第五,有10萬用戶,當時第一是校內網,有30萬用戶。當校內網攻佔北大、清華時候,我們攻佔的是人大和其他學校。但後來發現做社交網路先發優勢非常重要,因為用戶實際上只需要一張關係網。雖然我們只比校內晚3個月,但差距到後面就開始明顯,互聯網競爭集中6-8個月。
當時基於這樣判斷,我們覺得沒必要繼續扔錢和精力進去,所以就賣了。在此次創業中,因為接觸到許多風投,我逐漸開始了解投資這件事,最後決定進入二級市場,因為一級市場早期風險太高。
提問:互聯網的創業經歷對你後來做投資,投資互聯網項目有哪些幫助?
張可興:決定是否投一家互聯網公司,首先要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在細分行業的最終格局中佔據壟斷地位。百度買過,因為它在搜索市場地位無法撼動,其提供的服務一直存在。但例如視頻行業,土豆、優酷上市後都不敢買,因為視頻業最終格局沒有形成,前幾天忽然爆出優酷土豆合併,出乎所有人意料。再例如人人,其地位也不是穩固的,面臨騰訊等激烈競爭。
4.巴菲特是我的投資領路人技術分析讓人不踏實
提問:您做投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沒有引路人?買入的第一隻股票是什麼?
張可興:我的引路人是巴菲特。我做股票第一個月也是瞎買股票,沒有什麼思路,像中聯重科、安徽合力這樣都買過,當時也不怎麼了解他們的業務,買完之後很快就賣掉,所以儘管兩隻股票不久後漲了不少,但我都沒賺到。
過了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反思,覺得這樣做投資不靠譜,因為不確定性太大。於是開始在網上搜相關投資文章,當時也不了解巴菲特這個人,只知道他買股好像挺厲害。在瀏覽文章時候,看到巴菲特這樣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股權,哪怕你只有100股,也要當成買下整個企業來看待」,就這麼一句話給我很大的觸動。一般人如果能在5分鐘內認同價值投資理念,他就會成為價值投資者,而我就屬於這樣的人。
雖然我當時也知道買股票與企業是相關的,但覺得股票市場與企業經營是脫離開來的,巴菲特這句話把兩個脫節概念打通了。然後我就下定決心,按這個思路來做投資。
提問:所以從進入股市到決心以價值投資理念指導投資,其實只花了1個月,為什麼會這麼快?
張可興:對,我們在皈依價值投資理念這塊並沒花很長時間,而其他人(例如崇尚技術分析的人)認同價值投資可能經歷很難熬的轉變和接受過程。當時也有朋友給我介紹如何看K線,但一下就被我否了,因為「買股票等於買股權」的理念已經烙印在我腦子裡。
退一步來說,假使技術分析是有效的,我也不會去學這種方法,因為與價值投資方法來比,技術分析勝算更低。如果價值投資犯錯率10%,那麼技術分析犯錯率可能就有50%,技術分析讓人感覺不踏實,睡不著覺。另外,價值投資理念更匹配我的性格,價值投資的操作方式也更合我的行事風格,我喜歡對公司及行業做深入分析,這種分析經驗也是通過前兩次創業所積累出來的。
2006年底我進入股市,到2007年初投資逐漸入門,我開始以長期的思路來選股,這一時期買入的股票有騰訊、萬科等,從後續的業績來看,這批2007年買入的公司整體價值都翻了1倍多。
5.投資體系從一開始奠定將巴菲特理論「本土化」
提問:我們知道格雷投資是2007年6月成立的,換句話說僅僅經歷6個多月,你就從個人投資者轉變成為其他人理財的私募人士,這裡有沒有遇到吸納資金上的困難?
張可興:格雷初期管理的資金都來自親戚、朋友及熟人,大家能託付資金給我們,其實主要看中我做實業的經歷。不管是2001年做教育,還是後來2005年投資互聯網項目,我們進入的時機都是非常準的,而且發展都很不錯。
提問:從接觸巴菲特理念開始到形成格雷自己的投資風格和體系,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格雷投資體系與巴菲特體系有沒有不一致的地方?
張可興:接觸巴菲特後,在同一時間段我們也了解格雷厄姆、芒格、彼得-林奇等人理論,不過最後發現其實只需要精讀「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就足夠了。那個時候我們就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所以格雷自己的風格從一開始就奠定為巴菲特式風格,整體體系也從一開始就確定,後面幾年僅有所微調。
說到投資體系的「不一致」可能主要是因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的。巴菲特早期投資階段更傾向於中短期操作,例如持有某隻股票一段時間就賣了,而到後期則會持有非常長的時間。從持有公司的質地看,也是早期不如晚期。格雷目前投資風格居於巴菲特前、後期風格之間,遇到被低估的好企業會買,等高估時會賣掉,操作更加靈活,而巴菲特目前是不會輕易賣掉被高估的企業。另外巴菲特會做許多「股票套利」操作,這種套利機會在A股是很少的。
提問:在正式開始做私募後,你覺得自己欠缺哪方面知識或能力?
張可興:主要是股市、證券方面的知識,比如股市為何會波動,而且能從6000點跌到1664點。為此後來專門考了證券從業者資格證、基金經理資格證等,彌補這方面的欠缺。
不過到後來我發現,即使對股市的了解稍微欠缺,也不會很大妨礙你從股市賺錢,因為選股票就是選企業。《聰明投資者》里提到「你應該利用股市波動賺錢,而不是被它牽著走」,股價每天都在波動,你要賺到錢就要首先對公司有深入研究。到現在,我們對股市了解可以算很深入,我依然認為投資是非常簡單的——你覺得公司高估就賣、低估就買,不用考慮太多市場因素和指標,考慮太多反而會犯錯。
另外開始做私募後,我們還面臨拓展能力圈的問題,如何解決?從身邊可以夠得著的公司入手。例如通過調研研究房地產公司萬科,通過親身體驗調研招行的服務,親身體驗並不一定能得出完全正確的結論,但可以有效拓展研究能力圈。
6.買入漲幅最大股票為興業銀行賣出因戰略性清倉
提問:從進入投資領域到現在,你買入的哪只股票漲幅最大?你自己的投資賬戶與格雷的投資賬戶,在操作上有區別嗎?
張可興:兩個賬戶的操作完全同步,都是格雷產品先買,我們的賬戶跟著買。買入股票漲幅最大的是興業銀行,大概翻了3倍,其次是中國平安,翻了2倍多。這裡說的都是重倉股里漲幅最大的股票,並不包括那些僅持有一點倉位的股票。
投資興業銀行是格雷投資比較成功的操作案例。買入首先是因為興業不會死,其次是因為國內銀行之間的競爭是完全同質化的,都是賺利差的錢,而當時興業銀行動態市盈率只有5倍,是銀行股里最低的。賣出是在2009年8月底,賣出的理由是格雷基於大環境,當時決定戰略性清倉,與估值沒有關係。
提問:為什麼在2009年7月時,格雷選擇戰略性清倉?
張可興:要談清倉可以先談談格雷為何在2009年初少見的全部滿倉,為什麼?因為我們對比歷史上的估值發現,1664點已非常大的低估,如果再對比中國經濟增速及公司業績增速,你會更確定當時基本已到底,所以做出滿倉的決定。
但到2009年6月時,股市出現暴跌之後的暴漲,我們就多了一份恐懼和警醒,在大家一致看多甚至看到指數4000點、5000點的時候,2009年7月底格雷選擇清倉所有A股股票,選擇了少賺,而不是甘冒風險的多賺。市場很快給了我們又一次買入的機會,09年9月,我們只拿出原來60-70%的資金就買回清倉前的全部籌碼。
再看近期A股跌到2300點,滬深300創下新低,上證的靜態PE只有13倍左右,比2009年初1664點的時候還低,這個時候是不是同樣可以滿倉?我們認為不能。因為雖然滬深300很低,但是深證和中小板、創業板還是偏高的,甚至高過歷史最低水平的1倍。換句話說,市場還有結構化的泡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在一些低估的行業(例如銀行股)進行戰略性配置。
提問:從格雷投資成立到目前,有沒有虧損賣出或操作不當的例子?
張可興:雖然有部分倉位處於浮虧狀態,但到目前為止格雷還沒有虧損賣出的例子。例如現在我們還有小部分蘇寧電器,浮虧有15%,算是比較大。對蘇寧配置倉位之所以不重,因為雖然在家電連鎖行業蘇寧地位已不可撼動,但凈利潤率提升空間有限,而且在網購流行的大趨勢下,它面臨很大壓力。蘇寧易購如果不考慮盈利,不斷加大投入,那麼會拖累原有實體店;反過來,如果蘇寧易購不加大投入,就會喪失電商領域的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準確判斷蘇寧易購會對蘇寧集團盈利造成影響大小。
2010年、2011年格雷投資的部分公司股價表現並不好,但我們的判斷及操作並無問題,是大市場環境決定的,我們堅信這些公司(例如銀行、保險等)未來一定是有良好回報的。
7.判斷資本市場大環境的冷與熱主要看估值
提問:除了看估值外,還有什麼其他東西可以輔助判斷整體市場是否低估嗎?
張可興:一般來說主要看估值,而估值主要看歷史估值、相對估值。例如13倍市盈率到底低還是高?你可以與歷史估值對比,以及與國債收益對比。除此之外,對股市大環境比較直觀的判斷就是看周圍人對股票談論熱情,例如當國內券商都非常不看好股市前景的時候,機會可能就來了,因為券商群體在行動上有一致性,而且大家的報告互相抄,最終結果就導致你看多我也看多,你看空我也看空。做投資的人必須要有逆向思維,因為大多數人的觀點通常是錯誤的。
提問:如何看待金融危機及經濟周期,可以預測經濟周期嗎?
張可興:做投資最重要的周期就是經濟周期和股市周期,但是我們不會依據經濟周期去買賣股票,因為經濟周期根本不可預測。而股市周期是有指標可循的,比如剛才提到的估值指標,你可以根據股市周期來進行倉位配置。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整體市場低估並不代表每個公司被低估,例如2005年、2008年大熊市低估時,仍有不少股票被高估。反之亦然。熊市隨便買入股票,你也會獲得不錯收益,但這是市場行情給你的,在未來你不一定能賺得到的。所以我們還是強調對個股的深入挖掘,這才是你能戰勝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8.判斷個股的買賣點主要看預期收益率
提問:剛才你提到對個股的深入挖掘,那麼如何去判斷個股的買點和賣點?
張可興:判斷個股投資機會的主要指標是未來預期收益率的高低(或PEG)。例如預期銀行股可以保持20%的收益率,那麼就可以給它相應的市盈率,大幅低於此就可以買入。那麼什麼時候賣出?以招行為例,在2009年格雷做出清盤決定,當時招行20倍市盈率,並不被高估。但我們還是賣出招行,賣出不是因為高估,而是因為價位合理。
在歐美成熟發達市場,投資者基本上要給接棒人留一點點空間的,通常會在合理價就賣掉,不會說等高估再賣。因為在成熟市場上,股票估值都被充分認可,不會經常出現高估的時候。要賺高估的錢是很難的。所以等一隻股票估值合理就可以賣出,什麼是合理?跟它的成長性和價值相配就行。
第二個賣出的原因是,你發現更好的投資標的。例如當招商銀行幾周內已經上漲50%-100%,並且如果我認為未來上漲空間不大,而與此同時五糧液成長性更大時,我們就會考慮換股。
提問: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以低估的價格買入某隻股票,持有很長時間(例如1年)都沒漲,但當你們賣出後1個月就開始漲了?
張可興: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少發生。股票的漲跌當然是不可知的(如果可知,我們肯定會想辦法學習),我們買入後只能去等,不會頻繁折騰。另外剛提到,我們在買賣股策略上還是很靈活的,不會等漲很多才賣,而是低估就買入,估值修復後合理價位可能就賣出。
另外,我們的判斷是未來A股高估趨勢不會持續,因為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大家越來越聰明,誰會傻到60-70倍PE還去接盤。
9.機構投資者增多並不意味著投資賺錢更難
提問:機構投資者的增多會對整體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市場會更理性嗎?
張可興:首先,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並不等同於長期投資者增多,這兩者沒必然關係。巴菲特早說過了,機構投資者並不是資本市場的穩定力量,而是加大市場波動的力量。其次,機構投資者增多,意味著對於公司的挖掘和調研更充分,這樣就壓縮了靠信息差謀利的機會。再次,指數的波動區間縮短,高估值情況變少。
但這些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並不意味「賺錢越來越難」,看看港股就知道,與2008年的低點相比,許多公司股票都漲了幾十倍。例如吉利汽車,當時因為資金安全的問題(有破產風險),股價跌到幾毛錢,後來經濟復甦漲到幾十倍。相比而言,A股反倒是有地板價的。
因此我們會對港股的估值會更苛刻。例如港股里的地產股,給10倍市盈率並不低,因為許多房地產股都是2-3倍市盈率,甚至零點幾倍市盈率。所以當你在港股買房地產股,都可能要打個對摺。
10.實地調研對投資的幫助在於「有效排除」
提問:如何看待實地調研,在你看來,實地調研能得到想要的內容嗎?
張可興:實地調研可以分為幾類,比如高管交流會,這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但這種調研可能並不能得到你想要的。通常來說,一家公司的CEO做了那麼多年公司,去應付一些媒體記者和投資者太輕鬆,他能說的信息你基本都能找到,他不想說的你想問也問不出來(如果說出來沒好處,他為什麼要說)。你僅僅能問到戰略性東西,或者他對一些事情的態度,所以想獲得真實的細節信息還是別從太高級別的人那問。
另一種調研,是對公司基層、中層及上下游的調研。從基層出發,往往能獲得更多你需要的信息。比如你問某家公司CEO對競爭對手看法,這些用處不大,你應該問的是銷售人員,市場對其產品反應態度。至於調研模式就不拘一格,你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信息而已,你只要能獲得靠譜的信息,那麼手段可以多樣化。
提問:那你如何評價一家公司的管理層,管理層會多大程度影響你的投資決策?
張可興:在很短時間內,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是很難形成客觀準確判斷的,你只可能有大概的感覺。因此投資者去見公司管理層應該抱著使用「排除法」的目的,即判斷管理層或公司的風格是怎樣的。例如雙鶴葯業業績交流會,總經理從頭到尾抽煙,說明國企這個體制在短期內是不容易改變的。比如科倫葯業,它在產品上並沒有優勢,但為什麼比雙鶴做得好?因為是民企,管理團隊更有效率。在沒有競爭壁壘的行業,誰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市場推廣做得更好,誰就有優勢。
當然也要切記,管理層作風與公司業績之間沒有必然關聯。例如工商銀行也是個大國企,從效率、敬業精神上看都不如民生銀行。但是發展也不錯,因為它有政府資源。
11.合格投資者要學會控制情緒戰勝短期操作慾望
提問:經歷過這麼些年的實戰經歷,你覺得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張可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戰勝短期操作的慾望,同時要有質疑的精神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一般投資者盯著股價每天漲漲跌跌,都會有買入賣出的衝動,我的建議是強制自己少看股價,剋制買賣衝動。另外可以介紹些格雷的經驗,我們都會事先做好買入規劃,當一家公司跌入買入區間,就會嚴格執行買入操作,分批建倉。在買入後也會用筆記錄下來,定期審視。甚至在此以前,我們有過「隔夜買入」的強制規定,就是當一隻股票大跌時,為防止錯誤判斷,至少會等一天後再決定是否買入。
另外,在券商報告觀點越來越一致情況下,在身邊大多數人對市場判斷接近的情況下,你如何保持獨立思考?這是很大挑戰,因為投資者很難不受別人觀點影響。但要成為合格投資者,你必須將自己的分析作為判斷根基,別人的觀點只能是參考,即使他是巴菲特。
提問:是說即使巴菲特就坐在你邊上,建議你買某隻股,你也要懷疑?
張可興:對!即使巴菲特推薦股票給我,我也不一定買。因為第一,他推薦的股票我可能不懂,不在我的能力圈範圍內,例如比亞迪;第二,對巴菲特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對我可能價值不大(或根本沒價值),因為伯克希爾哈撒韋體量非常大,它買入的股票也是體量巨大,這種公司未必適合我。所以即使巴菲特推薦的股票未來可能漲很多倍,但我們還是要基於自己獨立的判斷來看這家公司,寧可不賺這個錢。
提問:在成為職業投資者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習慣對你本人的幫助最大?
張可興:對我來說是閱讀,剛開始做投資每周會讀3-5本書,後來讀書量有所下降,但會保持閱讀狀態。閱讀類別包括所有研究行業的商業史、研究公司的發展史,大公司創始人傳記、具體行業的專業書籍、投資方法類書籍。
另外最值得一說的是哲學。你會發現偉大的投資者必然會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而要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就必須對人性有更深刻洞察。只有對人性有根本性認識,你的投資哲學才夠牢固。舉個例子,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要活得幸福,就應該避免痛苦」,芒格的思想幾乎和他如出一轍,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個地方,我避免去那兒」。
如果回到投資者自我修鍊的話題,那麼要成為一個成功投資者,就必須通過學習去修鍊出強大的內心。強大內心不僅是自信,而是面臨困難、誘惑時有非常大的應對情緒的能力。這樣你才不會受到社會潮流及大的市場環境的影響,否則要做長期投資者很難。
鏈接地址: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1021821610218
推薦閱讀:
※重新審視陪審制度的價值與功能 | 法學中國
※畫眉鳥的飼養及參考價值
※牛肉的營養價值介紹 牛肉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引爆主流」價值受全球評委肯定,分眾傳媒勇奪紐約廣告節「最具價值媒體大獎」
※何謂普世價值?人類新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