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孩子都是被虐出來的

攜程親子園虐待幼童的事件曝光後,我沒有像以前那麼憤慨,可能有些麻木了,也可能見慣不驚。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幾乎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當把影響這件事的社會因素逐項地堆積在一起,再來一遍,估計仍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只不過那些用最低薪酬招募來的保育員或者保潔員應該會吃一塹長一智,懂得不要在監控攝像頭下虐待幼兒。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攜程親子園用最低薪酬招募來的保育員或保潔員,她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虐待」幼兒,她們只是用她們覺得自然的方式來對待親子園裡的那些幼兒們。最早發現這一虐待幼童事件的幼兒父母,在察覺自家幼兒出現異常後,在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協助下,查看了孩子在幼兒園的三天監控視頻,「發現孩子入園三天里,都是在被恐嚇、毆打、灌芥末、噴消毒水中度過的。」

換言之,視頻中那樣對待幼兒是常態,而不是那些肇事的保育員或保潔員情緒失控或者針對性的做派。

說實話,我在生活中也見過一些父母,或者監護人像視頻中的保潔員那樣對待自家的幼兒。例如,前幾天在成都火車南站候車室,一位20來歲的媽媽帶著行李,還有一個大約3歲的幼兒候車。可能是候車時間有些久,幼兒不耐煩了,便扭著媽媽要抱抱,而媽媽一邊扶著行李,一邊在看手機,被孩子打擾後,沖孩子嚷嚷「別鬧」,然後就將幼兒推到了地上。那個情形與視頻中推倒幼兒如出一轍。

問題是,可怕就可怕在這裡。如果曝光的攜程親子園虐待幼童視頻只不過是一次偶然的情緒失控倒也罷了,該怎麼處罰肇事者,撫恤受虐幼兒,都只是一次事件。攜程親子園被偶然曝光的虐待幼童視頻卻可能反映的是長期的,常態的行為。

攜程副總裁施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陳,攜程親子園虐童「肯定是長期的」,他的團隊和家長們正逐日逐日地查看開園以來每一天的監控視頻。「長期」也就意味著在別的幼托或者幼兒園也可能有同樣的事情發生,區別只是沒有被曝光出來而已。

這件事也正在被調查、處理的過程中。相關肇事者以及親子園管理的責任人也已被刑拘;受虐幼兒的傷情也得到鑒定,有幼兒已經被診斷有應激癥狀;攜程親子園暫時關閉;幼兒的父母們也被公司安排帶薪休假兩周。接下來該處罰的處罰,該整頓的整頓,該賠償的賠償,該治療的治療;在「高度重視」中,在「從嚴從重」中,在「決不姑息」中,事情會得到「妥善」的解決,然後畫上一個句號。

可是,對於受到虐待的幼兒,甚至只是目睹其他幼兒受虐待的幼兒,攜程親子園的經歷可能給他們留下的心理影響卻未必能畫上一個句號,它甚至會持續終生地影響到這些幼兒們未來的成長發展。

攜程親子園的定位是一個企業自辦的幼托機構,幫助幼兒的父母看護他們的幼兒。那些幼兒的父母們,帶著孩子上班,下班也順便帶著孩子一起回家。作為幼兒園前的幼托機構,收留的孩子從18個月到36個月,也就是1歲半到3歲的年齡階段。

從心理學角度,1歲半是一個嬰幼兒開始發展清晰自我意識的年齡,在此之前嬰兒並不能區分「自我」與「世界」,一旦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識,那麼幼兒就開始理解「自我」與「世界」不同,並開始嘗試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邊界,以及學習和適應與「世界」的相處。換言之,1歲半到3歲是一個幼兒行為塑造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他在這個階段學習如何對待「自我」以及如何對待「他人」。

這個年齡的階段的孩子如果受到虐待,那麼他對「世界」的印象就很容易建立在痛苦和不信任的基礎之上,而幼兒一旦形成「世界」是不友好的第一印象,那麼就很容易在他在未來持續的心理發展中埋下一根「刺」。例如,在童年期更容易表現出各種品行障礙;青春期更容易成為邊緣青少年;成年後則往往反映出長期的低自尊。

身體被虐待留下的傷痕很容易癒合;臨床診斷甄別的應激等情緒問題也能夠通過心理輔導而得以撫慰,但是在幼兒期因為受虐待或者不恰當的管教而留下的負面心理影響卻可能潛移默化地損害到他未來的人格發展。無論這種虐待來自幼教機構還是來自父母家庭,受到暴力對待或者僅僅是嚴苛對待的幼兒,相比於受到善待的幼兒,更可能在童年反映出退縮或者暴躁的問題。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哪怕是目睹別的幼兒受到虐待,也可能對他們的未來心理發展留下隱患。1歲半到3歲的幼兒,他們具有模仿學習成人榜樣的天性,成年人用暴力來對待其他幼兒,那麼他就自然而然地學習模仿成人的暴力。不僅如此,對於一些共情特質比較明顯的幼兒,他們即使只是目睹其他幼兒受到虐待,也可能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效應,進而在未來持續的心理發展中埋下對「世界」不信任的「刺」。

不僅是虐待,父母也好,幼教機構的成年人也好,對1歲半到3歲階段的幼兒哪怕是不恰當的對待或示範,都可能給幼兒留下負面或消極的心理影響。

這麼說吧,1歲半到3歲幼兒所接受的成人帶給他們的影響,是他未來一生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基調」。雖然未必就決定了未來一定怎樣怎樣,但卻是影響未來發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個年齡階段對幼兒來說是塑造行為,養成習慣最關鍵也是最佳的時期,幼兒很容易有樣學樣。過了這個年齡階段如果沒有塑造得體適宜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那麼接下來就是相當麻煩的矯正不良行為,糾正壞習慣的漫長曆程。有不少父母從孩子童年開始就陷入不斷與熊孩子鬥智斗勇的持久戰中,歸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錯過了孩子3歲前的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

所以,我對攜程親子園虐待幼童事件被曝光更多的關注的是這件觸目驚心的事件背後滋生它的土壤,包括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如果視頻中沒有出現保育員或保潔員對幼兒的推搡、粗暴對待、噴消毒水、灌食芥末,那就算是一家好的親子園嗎?

負責攜程親子園運營管理的被委託方「為了孩子學苑」負責人張葆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撇開這個事情,她(涉事的保潔員)還是積極賣力的。」如果不出「這個事情」,那麼,攜程公司的幼兒父母們就能放心地把孩子託付給親子園嗎?

這就好比,一個生活方式糜爛的人突生惡疾,重視惡疾,治療惡疾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避免再生惡疾,那麼就有必要首先改變生活方式,而前提是知道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積極健康的。

同樣的道理,攜程親子園虐待幼童事件事實上就是我們的社會失范,文化失衡下的「惡疾」,我們當然要譴責和追責這次虐待幼童事件的肇事者和責任方,可是,要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難道不應該去反思和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失范,文化失衡的原因,以及去了解如何和踐行善待孩子嗎?

「善待孩子」不是一件件意外曝光事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積累起來的沙丘,而是貫徹在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我們的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以及在這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影響下的身體力行。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善待孩子」的共識,那麼我們的孩子就只能靠僥倖才能健康成長。

(本文原標題:《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只能靠僥倖才能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我支持兒子「自私」,咋滴啦?
搞定不愛吃飯的熊孩子,就靠它!
有沒有一瞬間覺得自家娃調皮到爆?
已經絕版的經典玩具,玩過五個以上你就過不了兒童節了!
如果能多點溝通 其實,他們未必就是熊孩子·杭州日報

TAG:孩子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