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考古學觀察

  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95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文學(人文)博士學位。1996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還分別被授予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美國考古學會外籍院士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主要社會職務有:國家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第五屆和第六屆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亞洲史學會評議員(常務理事)。曾先後主持過1996—1998年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內宮殿區的發掘、2000年陝西周原西周宮殿基址的發掘、2003—2004年河南安陽殷墟孝民屯的發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夏商周考古、東亞地區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東亞地區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近年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十二五」規劃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主持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起源和元代帝陵」項目(2012—2021年)首席專家。

  通過考古學的探索和研究,可將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過程歸納成: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進入、四千年過渡、三千年鞏固、兩千年轉型。

  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遺址出土栽培稻,表明至遲在距今一萬年前中國南北方均已經出現了農業。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和內蒙古赤峰興隆溝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八千年時農業活動已經初步展開,社會發展處於平等的氏族社會階段,同時人類的精神生活內容開始豐富起來。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和江蘇張家港市東山村遺址等地發掘的墓葬和聚落表明,距今六千年時,社會開始出現分工和貴賤貧富的分化。

  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國許多地區開始進入文明社會。遼寧喀左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神廟、玉器和安徽含山凌家灘祭壇、墓地都表明了顯著的社會分化和發達的原始宗教。浙江良渚古城和山西陶寺大型城址分別代表了長江下游和中原地區初期文明的形成。

  夏代後期都邑——河南二里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大約四千年時,中國早期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王國文明。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具有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宮殿、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容器群、最早的用車痕迹和最精美的綠松石鑲嵌物。

  距今三千年左右,西周王朝的分封制使王朝的統治得以鞏固。距今約兩千年時,秦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開始進入帝國階段。西漢王朝時期徹底轉型為帝國文明。

  關於中華文明形成的幾點認識

  1.關於文明形成的標誌

  文明形成的本質特徵是國家的產生。綜合中華大地上各種資料的情況,以下要素是文明社會的關鍵特徵:農業與手工業顯著發展,出現了明確的社會分工,部分手工業生產專業化;鹽、銅等重要的經濟資源以及高等級手工業製品的生產和分配被權貴控制;社會顯著的階層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掌握軍權與祭祀權力貴族階層及其最高統治者——王;形成了維護社會等級制度規範的禮制,出現了專門埋葬王及其他高等級權貴階層的專門墓地和大型墓葬;暴力與戰爭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原始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人口顯著增加並集中,出現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反映王權的高等級大型建築和大規模公共設施;出現了王權管理的區域性政體——早期國家。

  2.關於中國初期文明形成的時間

  我們認為,以良渚、陶寺和石峁巨型城址和大型墓葬的出現為標誌,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國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主要標誌有二:其一是超大型城址、大型宮殿和大型墓葬的建造,反映等級身份的高等級物品(禮器)的出現,表明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王權的出現;其二是農業、冶金術、琢玉、文字和藝術的極大進步,表明了文化的高度發展。

  3.關於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背景、條件和機制

  (1)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南北差異的自然環境導致不同的生業形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較為密切的文化聯繫、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認同(龍、黃帝、禹)是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背景。

  (2)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起源的物質基礎,人口的增加和集中是文明起源的前提,剩餘產品的出現和增加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條件。

  (3)文明起源後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人類社會由順其自然式地發展變成人為地、強制性地、加速度地發展;手工業尤其是奢侈品的生產逐漸為權貴階層所控制,成為服務政治的工具;社會財富逐漸集中於權貴階層併合法化;社會成員的地位由平等到出現貴賤貧富的差別,從而形成階層,再到進入階級社會;社會重大事務的決定,由氏族部落一般成員普遍參與變為少數人決定,再發展為由王一人決定;由戰時的全民皆兵到專職軍隊出現;社會的規範由習慣約定俗成到由法律明文規定。

  (4)各地區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時間有早有晚,進程有快有慢,結果有盛有衰。

  4.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1)距今8000年到7000年之間,各地區已經出現了文化交流。如用玉習俗的出現,形制相似的玉玦的製作和使用。

  (2)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距今5300年前後,龍的形象在各地出現,玉禮器在北起遼西、南到江淮之間出現,在形制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國黃河、淮河、長江流域各主要文化區在基本經濟特徵和基本文化特徵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共性,文化的一體化進程得到顯著加強,形成了早期中國的雛形。

  (3)距今4500年以後,中原地區開始呈現出匯聚周圍地區先進文化因素並率先發展的趨勢。在與古史記載中的堯密切相關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大型墓葬中,出現大量與長江中游、黃河上游和下游等周邊地區相關的高等級遺物。可見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各地先進的文化因素確有向中原地區匯聚的趨勢。

  (4)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與夏王朝後期相關的二里頭文化在同時期的各文化區中開始居於優勢地位,向周圍地區施以強大的輻射,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格局開始形成。

  (5)商王朝時期,在商王朝的王畿地區之外,尚存在著為數眾多的方國,但畢竟形成了一個以商王朝為中心的、較之於夏王朝更加廣闊和穩定的勢力範圍圈。以青銅禮器、玉器等為代表的商代統治階級的價值觀伴隨著冶金術輻射至相當廣闊的區域,出現了四川三星堆、江西新干、陝西李家崖等一批區域性的青銅文明。

  (6)西周王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把周王的親屬和功勛之臣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使之成為維持周王朝統治的支柱和屏障。中國的文化趨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諸侯國出土的青銅器在形制方面高度一致,顯示出周王朝強大的影響力。

  (7)春秋時期,數十個諸侯國爭鬥割據,到了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七個大的諸侯國割據、爭霸的局面。戰國末期,這些諸侯國相繼為秦國所滅,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建立,中國歷史進入了帝國時期,文明進入了一個帝國文明的時代。

  中華文明的特點

  歷史悠久、延綿不斷;土生土長、自成體系;滿天星斗、百花齊放;多元一體、互動交流;匯聚輻射、百川歸海;祖先崇拜、宗法制度;以農為本、工商食官;以玉為貴、將玉比德。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推薦閱讀:

銀行文明服務禮儀培訓
一個文明興起,有時只是因為一隻烏龜想曬太陽——河圖洛書
宋仁宗是個很偉大的皇帝嗎?
男孩的退化VS文明的進化
佛經中的外星文明:地球文明原來弱爆了、還最苦逼……

TAG:中國 | 考古 | 文明 | 考古學 | 形成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