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為何會讓人感到孤獨?
Getty Images那些執掌權力的人不怎麼報恩,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得到的幫助都帶有自私的動機。然而,恰恰是權力的本質及其心理效應使得位高權重的人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之感。我們在下文中羅列了權力改變、扭曲、破壞諸多心理過程的五種情形,這些心理過程通常情況下可以培養親密關係,形成健康關係的基礎。1. 權力會動搖我們對他人慷慨之舉的信心。當別人為我們做了好事時,我們會自動為他們的行為做出解釋:為什麼他們特地來幫我?他們的動機是什麼?這一過程經常發生得太快,完全是不自覺的行為,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可是不管它有多麼難以覺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人際關係發展、我們與他人的親疏程度都有極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對於別人為我們做好事的原因,我們都是朝好的方向去評價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從發展友好關係的角度著想。我們經常這麼想,「因為這個人真的喜歡我,關心我。因為這是一個心地善良、值得信賴的人。」因此,我們往往是透過仁厚的眼鏡看待他人的。然而,一個人擁有的權力會迫使其對他人的慷慨之舉做出其它解讀。當個人擁有權力之後,他們明白自己更有可能成為投機取巧者的目標。這些人的美言善語和無私舉動並非出於利他思想,而是要變本加厲地實現他們自私的目標。手握大權的人一直心存的正是這樣一種替代性解釋,這使得他們對別人那些看起來慷慨的行為產生了更多的懷疑。當然,這種對別人的意圖持有偏見的看法可能具有實用性 ── 「誰願意和一名自私的馬屁精來往啊?」但是那些權力在握的人運用這條原則時常常過了頭,對任何針對自己所做的舉動都懷疑有加,不管源自於誰。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讓人們回憶最近一次接受到的幫助以及是誰幫的忙,多數人寫的都是來自朋友或家人的幫助,比如開車送自己去機場或幫忙照看孩子。重要的是,這些描述中沒有處心積慮的有關權力的動機。然後,我們隨機選取一半的參與者,讓他們完成一項能使人自我感覺位高權重的練習,讓另一半人做一項自然練習。接著當我們讓每一個人回憶之前他們所描述的那次受助的情況,請他們說說在他們看來為什麼施助者會那麼做。我們發現,權力之感改變了人們對他人施助行為的反應。讓人感覺自己權力膨脹更有可能使他們報告說幫助他們的人有自私的動機。比如,那些掌握權力的人帶著懷疑的眼鏡看待朋友的幫助,認為他們更多的是受投機和陰險的目的所驅使。2. 權力會影響我們對他人善舉作出的回應。我們對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持有看法最終會導致交往斷絕,因為我們對他人姿態所作的反應處處體現著這些看法。對別人的慷慨行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回應就是我們用自己的慷慨之舉相應以報。互利互惠這條主張將心比心的社會準則,從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西塞羅(Cicero)到現代社會學家阿爾文?古德納(Alvin Gouldner)都將其視為人際關係中的關鍵要素,甚至是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為它能建立社會均衡,產生社會凝聚力。然而,我們只會對那些在我們看來是為了我們好的行為予以回報,而對施助者的別有用心我們則無以為報。比如:一名同事加班幫你處理一個合作項目,該項目對她自己的成功也很重要,你的報答之心就不會那麼迫切。如果她並沒有參與她加班幫你處理的那個項目,項目的成功無益於她的個人私利,你的酬謝之意會更強烈一些。那些執掌權力的人不怎麼報恩,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得到的幫助都帶有自私的動機。如果我們回頭再看工作的例子,加上本文第一點裡獲知的信息,我們也許可以開始明白大權在握的人是如何成為自身孤單的建築師的。比如說一名同事加班幫你處理一個和她毫不相干的項目,她看出她的幫忙對你有用,所以提出加幾個小時的班。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這個人幫忙的動機完全是善意的,純粹出於慷慨,」她在單位里相對於你的等級職位的高低都會影響到你的反應。如果此人在單位里職位比你低,你報答她的可能性就不及她職位跟你同級的情形。這種互惠關係的缺失意味著以後某個時候出現類似情況時,你不大可能出手幫助處境相似的下級同事。為什麼?因為權力讓人產生了懷疑的判斷。你擁有的比下級同事更大的權力更有可能讓你相信她的主動幫忙有其自私的原因,因此不太值得獲得回報。另外,受助後卻不予回報,你可以藉此保持與下級同事之間的距離。3. 權力會減少信任。常言道:愛是推動世界轉動的力量。但是當談及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質量時,也許這樣說更準確:信任才是真正推動有效社會關係發展的引擎。當我們信任某人時,我們相信這個人的行為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哪怕我們並不在場監控他的行為。在工作單位,相互信任好處極大,因為與自己信任的人共事感覺更愉快,不僅如此,工作幹起來也會更省時省力。例如,如果你相信你的同事沒有另謀計劃,做的事情沒有對你不利,你就沒有必要一味留心他們與其他人的交流。可是信任不是說有就有的,它是培養出來的。在反反覆復「接受幫助、尷尬揭短」的過程中彼此了解對方的細小弱點,兩個人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關係。權力製造了一個不信任他人善舉的理由,從而破壞了這一進程。手握權力的人對別人好心的行為做出了懷疑的判斷,沒有用可以暴露自身弱點的行為去回報,因而妨礙了信任關係的培養。4. 權力會降低感情的投入。當投入一詞用於描述人際關係時,通常讓人想到愛情的依戀。為了說明我們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工作交流,而且適用於人際關係,我們對權力如何在婚姻中可能引起孤獨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我們讓已婚人士想想他們的配偶曾經具體幫過自己的一次忙,並回答在他們看來為什麼配偶會幫這個忙,然後讓他們說說自己對婚姻的投入度。在調查的最後,每一位參與調查的已婚人士都註明了誰的收入更高:回答問卷者還是其配偶,或者說雙方收入相當。很多文獻都把收入引述為權力之源,婚姻內外皆是如此。的確,我們發現,與那些收入與配偶相當或低於配偶的人相比,收入更高的配偶在婚姻中感覺支配權更大。與我們的理論相一致的是,收入比配偶高、從而在婚姻中更有支配權的調查參與者對其配偶提供幫助的動機產生的懷疑也更多。顯而易見,這些貌似是權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懷疑性判斷致使高收入者對婚姻關係不那麼投入。由此看出,正是這種大權在握的狀態讓人感覺到與他人、甚至與配偶變得疏遠。5. 權力會在人際關係最有可能得到培養的時候將其破壞。我們前面所列的情形說明擁有權力的人可能對他人產生普遍懷疑。不管是在耍手段還是出於好心,那些與掌權者打交道的人都有可能被認為心懷可疑動機。有意思的是,情況似乎並非總是如此。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向被調查者問及他的同級別同事或者下屬,他們要麼給他幫過忙,要麼剛按要求完成任務。結果發現,只有在接受了幫忙之後,被調查者對下屬的信任才少於對權力相當的同級別同事的信任,而在下屬或同級別同事按要求完成了任務之後卻不是這樣。這些結果說明,那些掌權者並不一定成天四處轉悠,懷疑自己的同事。相反,只有當某個人想通過慷慨之舉或主動幫忙拉近關係時,權力才會從中作梗。總而言之,權力編織了一張布滿偏見和疑心的心理大網,面對他人的幫助,手中握有權力的人看到的是自私,他們拒不回報,扼殺信任,最終在感情上難以用心投入。正是這些心理和社交歷程讓大權在握的人孤家寡人坐在權力的頂端。你能對此採取何種措施呢?這些心理過程很多時候發生在自覺意識之外,很難對其進行控制。然而,一種可能的辦法就是增強意識,讓自己知道你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承擔了「經理、同事、家長或朋友」這些不同角色,以及你在每種角色里所處的心理狀態。不要本能地、不自覺地加以解讀,應該後退一步,試著去切實弄清對方的慷慨出於何因,在此人的行為中找尋規律,「他們向來都很慷慨呢還是只有對我有所圖的時候才來幫我的忙?」一個人遇事多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就能更好地對慷慨之君和溜須之人加以鑒別。留意這一點也很重要:帶有自私目的的幫忙短期內不一定對你不利。因此,在你試圖小心翼翼地避免在這類施助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時,記得說聲「謝謝」,用一些細小的方式表達你的謝意,這樣做對創造良性的工作關係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解決問題的另一個要點是避免將一個情境中的權力感覺帶到另一個與自身權力不太相關的情境中去。我們知道一旦人感覺自己有了權力,哪怕並沒有實權,他們對別人的相助都會表現出更多的疑心。因此,當你在家與下屬舉行一次電話會議,就在電話剛剛掛掉之後,這種與權力有關的活動也許會影響到你與孩子或配偶相處的行為。想一些事情提醒自己擺脫大權在握的角色,調整心態以適應當前的環境。稍事休息,提醒自己這一心態調整過程,或者回憶一下跟孩子或配偶一起經歷的往事,這些都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清楚認識權力提供的這副心理眼鏡,這是獲取社會認同感的關鍵,讓自己不會感覺到處都是溜須拍馬的人。只有這樣,大權在握的人坐在高位之上才會既不孤獨,也不脆弱。M. Ena Inesi / Adam D. Galinsky
推薦閱讀:
※孤獨的淚
※【內心】9張圖告訴你孤獨和寂寞的區別
※孤獨的「王者」周星馳:一生所愛,一聲嘆息
※張國榮:別人有多羨慕,我就有多孤獨
※孤獨的旅程,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