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塔之秘,是玄疑還是奇蹟?

文/陳開善

綜合於網路

一般來說,在陽光照耀下,任何建築物都會留下「背影」,可是北京有一座白塔卻看不見影子,人們稱它為無影白塔。它為不見「蹤影」呢?又何人在此興建呢?

它的興建與一個人有莫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一代梟雄——忽必烈。元朝政權建立之初,忽必烈定首都於大都北京。他一生崇信佛法,曾說:「以儒治國,以佛治心。」那麼,他在立國之初大興土木,建塔造寺也就不足為奇了。

妙應寺白塔來頭不小。據說,此塔為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查選址後敕令建造。設計建造者為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很難想像,在當時的元朝都城建造佛塔,會讓一位尼泊爾人來主持建造。原來,這位阿尼哥早在元朝初年(1260年)就應大元帝師八思巴之聘,帶領80名工匠來到了元大都。據說,阿尼哥入仕元朝40年,參與了當時京城很多廟宇的建造。妙應寺白塔就是其中一座。

從1271年開始建,到1279年才建成,前後歷時8年。完工後,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以塔為中心向四方射箭圈地,建成一座寺院,名為萬安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也就是說,圍繞白塔建成的寺院還是一座皇家寺院,皇帝即位、郊廟建成等,文武百官都要在這裡習儀演禮。據說這裡還是蒙漢佛經等書籍的譯印中心。可惜到了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燒,唯白塔尚存。直到元朝滅亡也未重建。

到了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重建寺院,此時明英宗朱祁鎮對藏傳佛教遠遠不如元朝重視,故新修的寺廟不但格局按照漢傳佛教修建,寺廟的佔地僅1.3萬平方米,改名為「妙應寺」,俗稱「白塔寺」。

在元大都建一座藏傳佛教寺院,皇帝親自勘查選址,建造過程中密切關注,建造後還一直當作重要地方。這座寺廟與白塔的地位可見一斑。

清朝康熙年間,白塔寺是京城五大廟會之一,每逢初五、初六便會成為京城老百姓遊玩和休憩之所。清末民初,寺內香火不旺,僧人便出租部分寺產,吸引來了三百六十行,來此趕廟會。寺院內地方寬敞,是搭台唱戲的最佳場所,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表演,如張秀峰(藝名「小蜜蜂」)的滑稽大鼓、阿闊群的評書等,都是廟會的亮點。

五六十年代的白塔。當時白塔是北京城西一個重要的地標性建築。縱目遠望,白塔亭亭玉立,光彩奪目。1978年對白塔進行了維修加固。施工過程中,發現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頂部鎏金小境內的大藏經、木雕觀世音像、補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書《波羅蜜多心經》、藏文《尊勝咒》、銅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長壽佛等。此外,塔頂的磚石下,還藏有一封1937年修繕時工人留下的抗戰家書。

關於這座白塔有個傳得神乎其神的說法。據說無論白天陽光下或是夜晚月色下,白塔都沒有影子,即「無影白塔塔無影」。還有人更加神秘地說,「白塔寺是沒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聽起來荒唐的故事,現實中並非全無來由。「無影白塔塔無影」的秘密,要從白塔獨特的造型說起。白塔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塔身呈圓錐形,像一個倒扣的缽,而且塔身上部大,下部小,在陽光或者月光下,塔的影子只能是一個局部。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就是白塔寺周邊環境不是很開闊,狹窄的衚衕、高低不平的地方遍布四周,在這種條件下,人們也無法看到白塔完整的影子,所以就有了「無影白塔塔無影」之說。

此外,還有一位文壇巨匠曾在附近居住。1924年,白塔寺附近的阜成門西三條21號,搬進了一位文人。那時,他還在教育部上班,白塔想必是日日上下班都要經過的地標建築物。在這裡,他寫出了很多名篇。比如,有這麼一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此人便是魯迅。走進現在的魯迅故居,不用遙望,依然可以看得見這白塔。

現存妙應寺的建築大體保存了明代重建時的風貌,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寶殿和塔院等。山門和鐘鼓樓在60年代被拆除,1997年又重建了山門。

妙應寺景點山門

白塔寺的山門,三間單檐歇山式,紅牆灰瓦,雖然沒有皇家建築的氣派和等級,規模也不宏偉,但給人一種簡潔精悍的感覺,山門中間的券頂上的牌匾書寫著「敕賜妙應禪林」表明這座寺廟跟皇家的關係。

天王殿

進了山門,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一殿)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開間規模比較小。同其他寺廟一樣依然是「進門看彌勒出門看韋陀」,四大天王站兩邊。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和魔禮壽。

大覺寶殿(意珠心境殿)

面闊五間,灰筒瓦廡殿頂,為寺院正殿。原供奉三世佛像,即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像,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像,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現陳列「藏傳萬佛造緣藝術展」,展出了藏式佛像近1萬尊,其數量之龐大、種類之繁多、年代之遠久、地域之廣闊以及藝術風格之多樣,構成了這座舉世罕見的藏式佛像藝術官殿。殿前懸掛乾隆皇帝所賜的「意珠心境」匾額。

三世佛殿(具六神通殿)

面闊三間,灰筒瓦調大脊歇山頂。正面供奉三世佛像,上懸乾隆御賜,御筆「具六神通」匾,西牆前供奉清代釋逃爭尼佛,東牆前供奉明代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牆上懸掛八幅清代唐卡。此陳設為清乾隆時期的設置,一直保留至今。

七佛寶殿

面闊五間,灰筒瓦廡殿頂。原供奉「過去七佛」,現供奉移自護國寺的元代整台楠木三世佛像,屏風後供奉葉衣佛母像,兩側供奉明代18尊銅鎏金護法神像

鎮館之寶——白塔

白塔是寺中的主體建築,也是寺中的鎮館之寶。塔高50.9米。從下到上依次由塔座、塔身、相輪、華蓋和塔剎等部分組成。塔身俗稱「寶瓶」,形似覆缽,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

元代石獅

白塔寺意珠心境殿前,存放著一對石獅。每座長153cm,高101cm。此對石獅的造型均為卧式,雙獅轉首對望,毛髮散披,脊背彎曲,體形為寫實風格,與我們在園林、王府中看到的明清時期臃腫肥胖、頭大身小的獅子風格迥然不同。

清代唐卡

在白塔寺具六神通殿內兩側,懸掛著八幅清代唐卡,每幅唐卡長139cm,寬100cm。分別為綠度母、千手千眼觀音、大白傘蓋佛母、無量壽佛、戰神巴丹瑪奔、獅面佛母、馬頭金剛及大威德金剛。這八幅唐卡構圖嚴謹、畫工精細、神態逼真、身體各部位比例勻稱,令人嘆為觀止。

如需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


推薦閱讀:

揚州三月隨游<瘦西湖風光>(六)早晨的白塔與蓮性寺
北京北海白塔(清·國保)
白塔寺到底在哪兒?
遼陽白塔
游白塔寺

TAG:北京 | 奇蹟 | 白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