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 宋朝時最「拉風」【2】

「關節狀元」受盡嘲諷

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楊慎考中狀元,他父親楊廷和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楊慎是現任宰相之子中狀元的第一例。雖也曾引起一些竊竊私語,如有人說,殿試首席讀卷官、內閣首輔李東陽先把策題告訴了楊慎,楊慎才「所對獨詳」,但楊慎的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素為朝野所公認,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楊慎父子以「議大禮」而獲罪,政敵們也並不糾纏此事。後來楊慎最終成為明代成就最為突出的大學者,就更堵死了所有非議者的口。

但是明萬曆初年,宰相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中了狀元,引起的議論可就紛繁複雜,導致的後果更是非常嚴重的了。

張居正是明代最有權勢的宰相,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然而功高震主的張居正,在皇權至上的時代結局必定是悲劇。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死,不久明神宗就削奪他的一切封贈,隨即抄家。

萬曆四年(1576)鄉試,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張嗣修、張懋修考中舉人。這並不算稀奇,到此為止人們也不會說什麼。然而到萬曆五年會試,張嗣修一甲二名考中榜眼。人們雖不敢明言,但懷疑的目光、私下的議論就難免了。更令人驚愕的是萬曆八年會試,張懋修狀元及第,大魁天下,更讓許多人心生不滿。直言敢諫的御史魏允貞上疏,認為「輔史子弟不應中式」,立即遭遇貶黜。張居正位高權重,他認可了的事,誰也不能說三道四。可是兩年以後張居正去世,張懋修、張嗣修兄弟考中狀元、榜眼的事,便成了張居正的一大罪狀,有人揭發說張懋修的狀元策是他人代作的。結果張氏兄弟的功名雖然沒有被明令革除,但他們都以父罪而「謫戎」,命運也很悲慘。反對張居正的人更給張懋修加上了「關節狀元」以至更難聽的「野鳥為鸞」的惡名,很難洗刷清楚了。張居正死時,他的第五個兒子尚幼,有人作詩嘲諷:「狀元榜眼盡歸張,豈是文星照楚鄉。若是相公身不死,五官必定探花郎。」

有了這樣的先例,以致後來萬曆二十年前後的首輔沈一貫,為了避嫌,竟讓本來很有才華的兒子沈泰鴻放棄科考。沈泰鴻對此不能理解,結果父子反目成仇。

「卷外因素」不可忽視

在狀元錄取中,除了權勢因素的影響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在科舉時代,有時因一個名字,竟關乎得失,繫於禍福。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原擬第一名是孫曰恭。當大臣們把寫好的名單呈明成祖朱棣過目的時候,朱棣一看就連連說,不行不行,孫暴怎能做狀元。古人直行書寫,曰與恭連起來看,看著就像個暴字。最後按皇上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為狀元。朱棣為什麼忌諱這個暴字而推崇寬字?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本來沒有資格做皇帝,是通過陰謀和武力而奪取皇位的,因為害怕別人說他殘暴,所以對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圖在晚年樹立一個寬厚仁慈的形象,邢寬因此得了便宜。因為朱棣認為,邢寬這個名字隱含著「刑政寬和」的意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殿試中,主考官們發現應試舉人中有個叫王壽彭的,壽彭是壽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傳說中的老壽星,活了800多歲。為討慈禧歡心,考官們決定擬王壽彭為第一名,呈太后審定。果然慈禧見了這個名字很喜歡,很順利就欽點他為狀元。

也有投機取巧、臨時改名的。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為「孫慶咸」。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為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

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長得帥不帥關鍵時刻也會成為決定因素。洪武四年(1371),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沖為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以壯國威」。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試,原定浙江人豐熙為第一名,但因為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為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為一甲第二名,卻賜同狀元及第,作為安慰。豐熙成為戴狀元冠的副狀元,千古僅此一例。

【1】【2】【3】


推薦閱讀:

宋朝300年政治制度(職官,軍事,科舉,法律)概述 AD960
宋孝宗與趙構的關係如何?
中國古代瓜洲是怎樣的一座城鎮,流傳下這麼多詩句?
如何以古人聽得懂的方式駁倒古人萬事孝為先的思想?
宋徽宗的瘦金體有什麼精妙之處?

TAG:宋朝 | 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