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宅人」要多與親友交流互動

「宅人」要多與親友交流互動核心提示:「宅人」,即常說的「宅男宅女」的統稱,是指那些依賴電腦與網路,足不出戶,較少與人交往的群體。

  案例:不知不覺成宅女

  小N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變成宅女,但最近一次在網上和朋友聊天講述自己的生活近況時,她意外地得到了對方四個字的評價:「你好宅啊。」

  「原來我這樣就是宅女啊。」小N打趣道,「不過說得也對,最近我好像經常一個人逛街,購物多半在是在網上,狂熱痴迷電影和動畫,書桌上貼滿餐廳和超市的外賣電話,甚至還試過一周足不出戶……」小N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何,不知不覺中生活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小N解釋道:「小時候這樣叫做乖、叫做聽話,長大後就變成了宅。」

  在宅男宅女聚集的網路社區中,有人這樣描述自己變「宅」的過程:「從小就好靜,不喜歡人多。獨生子女一個,家人不放心我在外邊跑,所以經常被關在家裡。受家庭環境影響,對親戚和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彆強烈,交際圈子小,同學之間的聯繫在畢業之後就斷掉了。從中學開始,強迫自己積極與人溝通,完全沒成效,受打擊以後繼續宅。宅的原因就是不想和外人交流。興趣不一樣,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去。然後發現在網上比較輕鬆,還可以找到有相同愛好的人,習慣性地逃避了現實生活,於是就宅了。」

  而隨著高校與社會的接軌,近年來宅文化大有從白領階層向高校校園蔓延的趨勢。一位大三年級張姓學生告訴記者,現在宅的範圍早已不僅局限在家中,還包括宅宿舍,除了去教室上課外,校園中的宅男宅女們很少會出宿舍,哪怕去食堂吃飯也大多是帶回宿舍,哪怕是同班同學,一年下來也不見得能說上幾句話。

  心理名詞:「宅人」

  「宅人」,即常說的「宅男宅女」的統稱,是指那些依賴電腦與網路,足不出戶,較少與人交往的群體。

  隨著現代網路的普及,「宅男宅女」群體在不斷壯大。他們足不出戶,依賴電腦和網路,下意識地逃避人際交往;另外,現代白領普遍都有「圈子小,朋友少」的共鳴,平時加班多,一上班就打開QQ、MSN,僅僅限於與客戶、同事間的交流,而且大多通過電腦。

  這種宅生活導致「宅人」們的性格更加內向,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在異性交往方面,他們也容易成為剩男剩女。

  新現象:搭訕族挑戰「宅」生活

  與各路宅人打交道不難發現,大家不想出門的理由通常有:天氣不好、麻煩、失戀、失業、出門要花錢、放不下電腦、喜歡安靜地做事、討厭人多的地方、個人習慣等等。

  據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肯定了互聯網的發展對宅男宅女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該調查發現,58.5%的人認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過度依賴網路,而在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上,有26.4%的人認同「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無人能阻擋。」網上娛樂、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和網上訂餐等名詞已經不再新鮮,人們無須邁出家門,就能兼顧生活、娛樂和工作。

  不過最近出現了一個挑戰「宅」生活的新族群——搭訕群,群內成員大多為時下「宅男宅女」,他們在人流穿梭的廣場進行「搭訕」練習,希望借著這樣的練習能提高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

  心理專家:「宅人」要多與親人交流互動

  心理專家認為,通過手把手教「搭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是值得肯定的:由於「宅人」長期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往往會脫離現實生活。長期缺乏與人的交往,導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

  「搭訕群」教授其成員關於著裝、語音和搭訕技術並組織進行實地練習,這樣的方式能緩解部分人的一時之急,他們從中找到了自信也鍛煉了膽量。「宅人」應多出去走走,在不斷與人交往過程中提升自信,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價值。

  但心理專家指出,「搭訕」並不能從根本上把他們解救出來,「搭訕」練習能激起「宅人」們一時的勇氣,但怕被拒絕的心理壓力仍然存在。不過,「宅人們」常與親友進行交流互動,不失為一個練習的好方法。

推薦閱讀:

在民生案件審判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
論跨文化交流的終極平等
和老實人戀愛是什麼體驗?
沒有任何一門可以熟練使用的語言是怎樣的體驗?
和好朋友斷交是種怎樣的體驗?你是如何應對的?

TAG:交流 | 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