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紙上描摹蘇州文史--蘇州文化散論之上半部分

老胡侃史之二

不在紙上描摹蘇州文史

--蘇州文化散論之上半部分蘇州胡伯誠


濛濛細雨最能體驗蘇州園林

(原創作品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問題的提出:當今社會,對文化的關注是空前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空間,即便是一場非常直露的商業炒作,策劃者也需要借文化的外衣來打扮自己,但是,當全社會表達出一種對文化的渴求時,文化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文化的標籤貼得滿街都是時,我們卻在茫然中連文化的影子都沒找到。這便是現今的社會現狀。文化正逐漸的被幼稚化、庸俗化、實用化。蘇州自然也不例外。蘇州曾經有過十分輝煌的過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譬如說,明清兩代,蘇州文化即代表著中國文化,它的標誌是以明朝前期的"明四家"為濫觴,一直延續到民國的"章氏國學講習會",蘇州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蘇州是個讀書的地方。這是當時人的共識。蘇州的文化地位是依仗蘇州的經濟地位鑄造的。今天,蘇州的經濟地位同樣是全國領先的,蘇州也同樣期待文化上的飛躍。首先期待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期待出現蘇州的文化群體,期待出現探索型的智識團體。我們還不敢奢望出現蘇州的文化巨人,但希望出現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人和專門家。蘇州文化的將來用什麼來展現呢?它的標誌是什麼?蘇州文化在十年後,三十年後,五十年後,又是何等模樣?而今,蘇州最熱鬧的文化現象是文化遺產。蘇州已經有了崑曲,古琴,古典園林,蘇州古鎮等世界文化遺產,還有一批國字型大小的、省字型大小的遺產在等待發牌。(這裡插幾句:蘇州人看來將非常富有蘇州特點的,而且夠得上國字型大小,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疏留了。--"香山幫蘇式建築"。明初,蘇式建築進了紫金城,今為故宮;清朝,蘇式建築進了皇家園林,乾隆將嘉興煙雨樓、蘇州獅子林、無錫寄暢園整個兒仿建到頤和園,都是蘇州"香山匠人"的傑作。到了現代,自明軒以後,蘇州園林的出口熱方興未艾。所以,蘇式建築堪稱既有國際水準,又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但是,文化蘇州不能僅僅依靠一批遺產來支撐。報載:蘇州用在文化遺產上的花銷,已經高達10億元。這就很讓人擔憂,蘇州人玩不起的。即便有錢,也不是這樣玩的。文化需要投入,需要扔錢,但這不是文化的全部。否則,財神爺可以當文化部長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產品。文化更是一種教化,一種修養。有的時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品位"。陸文夫先生在描述文化的這種屬性時,用了四個字:"若隱若現"。蘇州文化還有另外的路可走。先說小處著手。再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營造"文化蘇州"氛圍,從地域做起。我覺得:在蘇州的巷口、街口,凡是在此巷此街,有值得後人紀念的文化建築和文化遺存在,都可以"樹碑",以擴張蘇州的文化歷史資源。請注意,這裡我用了"擴張"這個詞。所謂"擴張蘇州的文化歷史資源",與"盤活存量資金"的概念是一樣的。一個用在文化上,一個用在經濟上。舉個例子。蘇州有世界文化遺產六大名園。我們可以在市內各主要路口,為這些名園樹立"導向牌",如果我們做了N個導向牌,我們的轄區內就多了N個姑蘇名園。對蘇州人而言,增加了自豪感,對外地遊客而言,提供了方便,感受到蘇州人對文化的珍愛。幹將路工程結束後,人們發現,在鳳凰街口,為著名詩人、教育家金松岑故址留了一方卧碑,沈長全為保留蘇州文化做了一樁好事。民國年間,張大千的哥張善孖曾在網師園殿春簃餵養過一隻乳虎,張大千的九個字"先仲兄豢養虎兒之墓"一上牆,便成為網師園一大掌故,一道名勝。這一碑一碣,就把姑蘇名人遺蹤從紙上、從資料上搬了下來,近年來,蘇州市文管會已為一些名人故居做了銘牌,但我們覺得還不夠。尚有故居的,可在巷口樹導向牌,只有遺址的,可以做紀念柱。形式上,用一橫一豎兩塊木料也行,用獨木單柱也行。請注意,採用這種構件的好處是,費用極低,更新方便,常換常新。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一些名人故居和歷史公共建築或被拆除或移作它用,都是難以避免的。現在,老房子拆了,我們可以用立一根木柱的辦法,來表達對歷史的尊重。蘇州司前街的看守所,曾經是"七君子"的重要活動場所,樹一塊碑應該沒有什麼爭議的;東小橋弄3號,是國民黨元老吳忠信的故居,吳忠信的身份很特殊,與孫中山相交甚密,與蔣介石也情同手足,這還是次要的,吳忠信曾為西藏的主權問題做出傑出貢獻,為他樹一碑,也是應該的。書院巷的巡撫衙門,至少有兩個賣點,一個是蘇州光復與程德全,另一個是林則徐曾在衙門後院種過雙季稻的。把這段文字整理出來,總比光禿禿的一個什麼文保單位來得精彩。幹將路邊有一條小巷子,叫唐家巷,蘇州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小學就誕生在這裡,而且出了很多名人。另外,象新橋巷的沈鈞儒故居,十全街的李根源"闕園"故址,十梓街的顧頡剛顧家花園,等等,都是國家級的名人故居。以此類推,把這些有關蘇州文史的點與線串聯起來,便有了"文化蘇州"的經線和緯線,走進蘇州市,你的感覺肯定大不一樣。--文化撲面而來。中國人有一個情結,叫牌坊情結,這也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蘇州原來的牌坊也非常多的,有石牌坊、木牌坊,解放後大多因為市政建設而陸續的拆除了,但依然有好的,精緻的,留存到今天,象北塔公園,盤門三景,民治路萬壽宮。我們這次的提議,也是這種牌坊情結的延伸,只是形式變了,內容也變了,變得現代了。同時,也是時代的需要,中國需要用歷史文化來喚醒自己的良知,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忘記了自己的祖先,不僅是非常可怕的,在其他民族面前,也是自取其辱。一幢牌坊,曾經聚集了封建社會的全部道德觀、人生觀、是非觀,是一座精美絕倫的精神載體,而我們今天所要做的,要向整個社會表達今天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和新歷史觀。小小的一個木柱子,同樣是一座能量無盡的精神載體,只是我們的不繁瑣,更時尚,更簡便。相信我們的新牌坊情結,能讓每一個來蘇華人感受到共鳴。"小處著手",就是花極小的投入,把蘇州文史從紙上搬出來。(未完待續)

江南春色中的耦園

石冷而花艷

網師園萬卷堂

整修中的蘇州文廟

推薦閱讀:

上聯: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請君下聯?
王陽明在近代為什麼沒有被普遍推廣?
別再傻傻的這麼規矩的買傢具了,現在流行這麼混搭,舒服又有品位
雍正的批條真的這樣文白夾雜的風格么?
我是李清照,一個精緻的豬豬女孩!

TAG:文化 | 蘇州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