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 — 納瓦拉王國,巴斯克,阿拉貢,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卡斯蒂利亞王國

  對於身處大陸的弱小民族來說,山地總是他們最好的保護。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情況都是如此,巴斯克人也不例外。坎塔布連山脈與比利牛斯山脈的相接之處,南抵埃布羅河上游,北至海岸線以及西、法邊界處的這片山地,是今天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所在位置(首府為畢爾巴鄂)。

世人聽聞這片巴斯克人之地,多是通過以巴斯克分離主義組織「埃塔」,以及只招收巴斯克人卻從未降過級的西甲俱樂部「畢爾巴鄂競技隊」。然而事實上,我們認知中的「巴斯克「卻並非唯一的巴斯克人行政區,在它的東部還有一個面積更大點,覆蓋一段埃布羅河谷的「納瓦拉自治區」(首府為潘普洛拉),實際也是巴斯克人的領地。只不過相比前者,納瓦拉人似乎更認同他們在西班牙國旗中地位,以至於30多年前(1979年),巴斯克人邀請他們共同組建巴斯克自治區的時候,納瓦拉人並沒有同意。  山地民族屬性,以及長久以來危機四伏的地緣政治環境,造就了巴斯克人強悍的戰鬥力,不過從一個邊緣民族躋身核心政治圈,還是需要機遇的。如果說阿爾巴尼亞人,能夠抵禦住斯拉夫人的壓力維持民族獨立,很大程度是受益於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那麼巴斯克人能夠和納瓦拉王國聯繫起來,並出現在西班牙政治核心圈,也要感謝一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與阿爾巴尼亞人轉變信仰,倒向穆斯林一方不同的是,巴斯克人選擇了和其它日耳曼系基督教國家一起,推進「收復失地運動」。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擁有海岸線的「巴斯克」比之「納瓦拉」要更有發展空間。這一點,從人口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前者的面積只有後者的70%,但人口卻是後者的4倍。其中巴斯克人口不少於210萬,僅身處沿海的首府畢爾巴鄂的人口就多達百萬。然而在中世紀及以前情況卻並非如此。面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價值並不如埃布羅河這樣的大河河谷潛力更大。這點從9世紀——12世紀,這個巴斯克人開創王國被稱之為「潘普洛納王國」(之後換名為「納瓦拉王國」)也可以看出。如果說阿斯圖裡亞王國的擴張空間在舊卡斯蒂利亞盆地的話,那麼巴斯克人的方向就是埃布羅河河谷了。  事實上,巴斯克人應該比同時期的其它民族更有資格得到埃布羅河河谷。古希臘人是伊比利亞人最早的「發現者」。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的名稱,則源自於埃布羅河的古名—— 「伊比魯斯河」。換而言之,以巴斯克人後來的位置來說,他們的祖先有可能就是來自於最初被古希臘人發現的伊比利亞部落,隨後被不斷入侵的外來民族,壓縮至伊比魯斯河上游地區。當然,這一歷史對於身處亂世的巴斯克人來說毫無意義,重要的是它現在有沒有實力壓倒競爭對手。  納瓦拉王國在伊比魯斯河谷的競爭對手,並不僅僅是北上的穆斯林,還有南下的法蘭克人。公元8世紀中(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趨於強大的法蘭克王國開始對外強力擴張,並用了半個世紀時間建立了 「查理曼帝國」。在這個過程中,近在咫尺的伊比利亞半島,也成為了法蘭克擴張的方向(一如當年與迦太基相爭的羅馬)。高舉著聖戰旗幟,很多法蘭克貴族希望能夠在比利牛斯山脈之南有所建樹。這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兩個邊疆區(伯國):一個是比牛斯山脈西南麓的「阿拉貢」;一個是山脈東南麓的「巴塞羅納」。

  阿拉貢的名字,得自於伊比魯斯河中游左岸河流「阿拉貢河」。 巴塞羅納的直接擴張方向,則主體是比利牛斯山脈向伊比魯斯河下游延伸出的一片丘陵:加泰羅尼亞丘陵。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非常興旺的巴塞羅那,是整個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地緣中心。可以說,西班牙的納瓦拉自治區、阿拉貢自治區、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今天在伊比魯斯河谷的排列組合,在1200年前就已經成型了。由於比利牛斯山脈的分隔,法蘭克人在阿拉貢地區實際統治並不穩定。公元10世紀初,納瓦拉王國取得了阿拉貢地區的控制權。  相比阿拉貢地區,法蘭克人在比利牛斯山脈東南端的滲透要有力的多。一方面,比利牛斯山脈與海洋之間天然形成有沿海通道;另一方面法蘭克人還可以通過海路施加影響力。不過對於法國人來說,地理上的自然分割依然是一個大問題,在加泰羅尼亞擴張的巴塞羅那,最終還是在11世紀初脫離了當時的西法蘭克王國控制,以獨立政治體的姿態參與到伊比利亞的權力之爭中。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法蘭西對加泰羅尼亞的地緣影響力就此消退。今天加泰羅尼亞地區之所以主張獨立,地緣政治上希望能夠依靠法國是重要的原因。只是現在的話,在整個歐洲都在走向政治統一的大背景下,寄希望於法國人去開罪西班牙,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是不現實的。當然,如果有一天政治原因(不一定是獨立後),逼著巴塞羅那俱樂部脫離西甲的話,那麼最有可能成為這個歐洲豪門下一站的,必將是法甲。  需要說明的是,歐洲諸國之間的這種合併,技術上多是因聯姻而形成的「共主聯邦」模式,很少會改變當地原本的地緣政治結構。也就是說,諸地緣政治板塊並不會因此而自然進行政治融合,內部還是會保持原有的獨立結構。今天西班牙內部自治區拼全的模式,就是這一地緣特點的典型。在這種情況你,相信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在佛朗哥的獨裁統治結束之後,被放逐的西班牙王室,又被請回來作為國家元首。也能夠明白,在西班牙國徽的古王國之盾上,那頂頂王冠的重要性了。  在合併阿拉貢之後,強大的納瓦拉王國又迫使萊昂王國與之進入了「共主」模式(公元1029年),第一次統一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基督教地區。完成這一歷史性突破的納瓦拉君主,也成為了西班牙歷史上第一個公認的「大帝」(桑喬大帝)。不過在歐洲,這種所謂的「帝國」,往往會因為繼承一世而終。因為大帝們在死後,總是會遵循傳統把國土公平的分給幾個兒子。西班牙的情況也是如此,在短暫的統一之後,還遠未完成收復失地運動的西班牙,再次陷入了分裂(公元 1035年)。在桑喬大帝死後,除了原有的納瓦拉王國以外,得到阿拉貢地區的繼承人將之升級為了「萊昂王國」,體量過大的萊昂王國則被分為了二塊,東部成為 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公元1035年)。今天舊卡斯蒂利亞盆地,行政上被稱之為「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正是源自於這一背景。


推薦閱讀:

閑庭信步,萬里江山橫渡
大航海時代簡史
大航海時代 — 梵天、濕婆、毗濕奴,沙門思潮,笈多帝國
大鳥
世界歷史上的八大航海家,中國一人上榜,你知道是誰嗎?

TAG:航海 | 時代 | 加泰羅尼亞 | 王國 | 巴塞羅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