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成敗的總結
我國封建社會經歷了兩千餘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雖然各有原因,但是也是有各種歷史背景的,不能單純的把興衰歸結為統治者的統治策略,這是武斷的,筆者今天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封建王朝興衰的原因。
中國兩千年封建時期歷經十餘個王朝,期間每一個王朝從開國到滅亡跨度多在100-300年,周期性循環興衰。興衰原因是人們從政治角度樂而討論的問題。並且,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國家執政理念的教訓工具。總體說來,人們普遍總結為政治的腐敗--比如君主的昏憒無能,大臣的專權墮落,官僚的驕橫腐敗。上到學者,下到百姓,這是一個被認可的解釋。
但是影響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源有很多,大抵可分為幾個方面:民生方面,民族方面,政治體制方面和集權措施方面。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規避,但是宋朝以後,上述幾個方面處理相對溫和,所以宋以後的朝代國祚都相對長點。
首先,民生問題是朝代的根本,決定政權的延續性。民生問題一直都很重要,在封建社會,一般表現為:施政方針和土地問題。施政方針為統治者所實施的政策,而土地問題就在於土地兼并是否嚴重,這兩個問題決定一個朝代的長久;
其次,政治問題表現為中央集權和權利分割,一般表現為:君權和相權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這個問題在我國困擾了千餘年,皇帝面對的不止是相權,還有整個官僚系統,還要處理和地方的關係,這決定政權的穩定性;
最後,民族問題是政權維持的基礎。在我國,一直都是以漢民族為主的發展史,但是我國也有大一統的王朝,各民族共同團結,營造了一個民族大融合局面,不能用極端民族主義來對待其他民族。因此,處理好民族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一直困擾了千年。重大決策失誤,國力不足等都是政權更迭的原因,在我國有句話叫:三世而斬。王朝的永遠都面臨一個永恆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延續王朝的統治。在我國封建王朝最大的敵人是內訌,外患也有,一般來說內部問題是極有可能會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例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東漢毀於宦官和外戚專權,最後導致農民起義,地方割據勢力崛起導致滅亡。而明朝亡於農民起義,北宋,南宋則是被少數民族所滅。
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群體之上的中國古代王朝,在生產方式沒有多大改變的情況下,不可能逃得過興衰更替周期律。因為任何生物不斷擴張自己的生存需求是深埋在骨子裡的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一點能夠在短時期內壓制,但不可根除。
即便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清醒的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內憂外患之下被迫壓制這種本能,但環境一旦有所緩和,本能需求就又一次控制人的行為。在自身群體分化和大大小小的貴族不斷擴張自己的權益時,處於弱勢的自耕農群體的利益便逐漸被剝奪和損害,最終淪為流民揭竿而起,單獨的或者同其他因素一道,形成又一輪循環。
權利的無限制增長,而且沒有監管,最終殷鑒不遠。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推薦閱讀:
※梅艷芳:多少滄桑遍歷過,成敗里得失中我是我
※論命理化氣格之成敗
※襲人的忠誠和成敗!
※成敗之間話裙帶——亞當-貝婁談美國「太子黨」
※【首發】「鋒銳門」與司改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