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何集中在亞洲
2011年05月31日 00:17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梅新育
字型大小: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編者按: 5月4日,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表示,美國歡迎來自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這有助於在美國創造就業,有助於為美國企業提供商機。幾乎與此同時,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發布的一份主要關注中國對美投資的報告稱,政治對抗心態、尤其是美國國會的對抗心態,可能對流向美國的投資產生一種「寒蟬效應」。
高速發展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面對的是青睞還是白眼?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量將超吸收外資量?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FDI)異軍突起,引起了廣泛關注。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提出「走出去」戰略,希望藉助發展FDI(特別是境外加工貿易),帶動中國出口。
1990年至今,除1993年之外,中國曆年貿易收支均為順差,且順差規模與日俱增,困擾中國100多年的外匯缺口和國際收支逆差壓力逐步消除,又為中國企業發展FDI創造了日益良好的環境。
在宏觀層面,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FDI流出額從不足10億美元增長至每年20億美元以上;2005年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8.71億美元。2009年全球FDI流量銳減43%,而中國FDI流量則創造了565.3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同比增長1.1%,其中非金融類FDI47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
根據官方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12000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1.3萬家境外企業,FDI存量2457.5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2009年末,中國境外企業就業人數97萬,其中僱用外方員工43.8萬人。
與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數據對比計算,2009年中國FDI佔全球當年流量(1.1萬億美元)的5.1%、年末存量(18.98萬億美元)的1.3%,FDI流量僅次於美國(2480.1億美元)、法國(1471.6億美元)、日本(747億美元)、德國(627.1億美元),居世界第五,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首位,比隨後的兩個發展中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俄羅斯(460.6億美元)、印度(149億美元)分別高23%和279%。
2010年,中國FDI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據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統計,2010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1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FDI590億美元,同比增長36.3%。
儘管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影響仍餘波盪漾,美日等西方主要國家央行實行的大規模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又嚴重干擾著世界經濟穩定,但中國國內相對過剩資本、龐大且仍在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人民幣長期升值壓力(儘管短期和中期內可能出現對美元匯率的逆轉)等基本因素未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發展到了必須尋求跨國縱向、橫向一體化的階段,且別國經濟危機更為嚴重,有助於顯著降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市場准入壁壘和經濟成本。因此,中國FDI可望繼續維持較快發展速度,國內外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FDI流量將迅速超越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流量。
作為一個迅速成長的新興FDI母國,中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尋求投資者,以至於非洲某國總統和外長在給即將赴華就職的外交官面授機宜時說:「衡量你工作好壞的硬指標,就是看你能從中國吸引多少投資。」而且,中國吸引的並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不少西方國家也在其中,英國等具有自由貿易傳統且與中國優勢產業不重疊的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在中國FDI發展的大潮中,一部分中國企業已在世界跨國公司排行中躍居前列。聯合國貿發會議《2009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8年,在按國外資產排序的世界最大100家非金融類跨國公司中,中信集團排名第88位。《中國商務年鑒·2010》顯示,在按國外資產排序的發展中國家/地區最大50家非金融類跨國公司中,中國大陸有7家企業入圍,即中信集團(第7位)、中國遠洋[6.92 1.17% 股吧 研報]運輸(集團)總公司(第10位)、中國建築[3.45 3.29% 股吧 研報]工程總公司(第15位)、中石油(第30位)、中化集團(第42位)、聯想集團[4.90 3.38%](第48位)、北京控股[35.95 -0.96%]有限公司(第49位)。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多在亞洲
在區域分布方面,就總體而言,與中國對外貿易集中於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業已納入官方統計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多數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2009年末在發達國家(地區)直接投資存量181.7億美元,僅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4%。在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二十位國家(地區)中,僅有美國(第6位)、盧森堡(第7位)、加拿大(第11位)、德國(第16位)、英國(第17位)五個標準的發達國家。
從賬面統計來看,中國FDI存量分布以亞洲、拉丁美洲最為集中;2008年末亞洲、拉美的中國FDI存量分別為1313.2億美元、322.4億美元,分別佔總量的71.4%和17.5%。特別是擁有地緣和人緣之便的亞洲,吸收的中資境外企業數量最多、中國FDI存量最高。但在資源投資和東道國寬鬆市場准入政策的作用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近年來增長最為顯著。2009年末,亞洲、拉美、非洲中國FDI存量分別為1855.4億美元、306億美元、93.3億美元,分別佔總量的75.5%、12.5%和3.8%,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中國FDI存量分別為86.8億美元、64.2億美元和51.8億美元,分別佔總量的3.5%、2.6%和2.1%。
從賬面統計數據看,在產業分布方面,中國FDI按存量衡量以第三產業居多,第一產業次之(主要是採掘業)。2009年末投資存量前六大行業依次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9.5億美元,29.7%)、金融業(459.9億美元,18.7%)、採礦業(405.8億美元,16.5%)、批發和零售業(357億美元,14.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66.3億美元,6.8%)、製造業(135.9億美元,5.5%)。
中國投資發達國家障礙最大
高速發展並不意味著中國FDI沒有風險。實際上,無論是商業性風險還是政治性風險,在海外市場上都比在國內市場更多;而在不同跨國經營方式中,直接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比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更多。
假如說中國投資就總體而言在發展中東道國得到了更為熱烈的擁抱,那麼,在發達東道國,中國投資幾乎時時處處都會面臨保護主義和政治猜忌的掣肘。市場容量遠遠大於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國家迄今吸收的中國直接投資之所以明顯少於發展中國家,這是重要原因。
正因為如此,在2010年歐洲經濟風雨飄搖之際,《外交政策》西班牙語版主編克里斯蒂娜·曼薩諾等人在《新歐洲》雜誌以「讓中國來拯救歐洲」為題撰文,批評歐洲對中國投資的保守心態與做法:「讓中國來拯救顫顫巍巍的歐洲經濟吧!外國投資一直是支撐經濟復甦和增長的有效方法。不幸的是,大部分歐洲人對危機的反應正朝著相反方向發展。各種新規定不利於外國資本流動。」
許多東道國對中國投資市場准入要求比較嚴格,自有其必然性。因為就總體而言,中國是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上的新玩家,而無論是個人、民眾、機構還是政府,對新加入遊戲的玩家都有個適應、習慣的過程,這是人之常情;我們需要投入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越來越多的東道國、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適應和習慣中國投資的發展。
問題是某些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傾向太強,如從昔日的歐共體到如今的歐洲聯盟,在國際貿易界的「歐洲堡壘」名號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正日益向阻礙中國方興未艾的海外投資領域蔓延,這對於中國的「黑字迴流」、對於歐洲分享中國機遇並無裨益。既然歐洲人老是抨擊中國對歐貿易盈餘(黑字),為什麼又要對中國的「黑字迴流」推三阻四呢?
更糟糕的是,作為守成霸權,西方國家相當一部分勢力把崛起的中國視為新興強有力挑戰者,使得事情分外複雜,這一點在美國最為突出。從1990年初布希政府援引《埃克森-弗洛里奧修正案》由總統直接出面阻止中國航天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收購西雅圖曼可公司,到中國華[0.12 0.00%]為公司2008年聯合美國基金貝恩資本競購3Com公司、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公司移動網路業務受阻、2011年被迫退出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部分資產,中國製造業企業在美國資本技術密集行業的直接投資項目一次又一次因美方的「國家安全」理由而受阻。
通過開放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的中國願意與別國分享發展成果,無論是2000年以來中國進口增速比世界進口增速高一倍,還是中國FDI突飛猛進,抑或中國對外援助發展,都表明了這一點。而別國要想分享「中國機遇」,從企業到政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作出相應調整。
我們完全可以對中國投資更嚴格的安全審查視為對中國發展成就的另類認可,我們必須承受這種崛起的代價,這是大國崛起過程中無可逃避的階段;但發達東道國必須明白,怎樣做才符合他們本國可持續發展的利益。願我們的貿易夥伴能夠通過包容之心來增進國家利益。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閱讀:
※利率還會再高嗎?
※從周期大戰思辨炒股邏輯
※日本鐵壺的收藏與投資
※三百年驚天大騙局:石油不是生物變成的!是可再生資源 ?